為什麼有些人在親密關係中只索取不付出?

為什麼有人心甘情願地仰視自己的伴侶,付出和討好;

又為什麼有高位者想要主導戀情,控制愛情的熱情和低落。

從情感“投資”的角度上來講,戀愛的主導者通過自身的吸引力引導低位者不斷的“投入”;

低位的人俯下身子仰視對方,在這段關係中投資得越多,越能滿足自己自尊的缺失。

為什麼有些人在親密關係中只索取不付出?

一、戀愛中的每個人的都有“投資”與“回報”

感情的付出與回報其實是一種社會交換。相互依賴理論(The Interdependence Theory)是一種社會交換理論,由Harold Kelley和John Thibaut於1959年在他們的著作《群體的社會心理學》中引入。

相互依賴理論解釋了與人際關係相關的成本和回報問題。

首先說,親近是所有人際關係的目標,人們彼此溝通,目的是讓彼此變得更加親密。但任何關係都有成本和回報,人們試圖在最小化成本的同時最大化回報,而且人類會根據成本和回報情況做出承諾和決定。換句話說,我們在愛情裡一直在尋求最大化獲得,並最大限度地降低付出。

情感的“投資”並不是狹隘地指金錢上的投資。

成本包括時間、精力、感情等,甚至對你花心思也是一種投資。關係中的獎勵包括陪伴、照顧和性。我們處理親密關係,就像處理商業交易一樣。“我為你做了這件事,但你沒有為我做過這件事”,或者“你付出了這麼多,所以我會為此付出這麼多”。

比如,我們面對分手時會感覺自己被抽離,感覺生活一無所有。其實就像面對破產一樣,分手意味著自己的所有付出付之一炬,什麼也沒留下。可能你並不是捨不得他,你只是捨不得你的投資和付出罷了。

二、哪些人在關係中付出?又是哪些人在關係中索取?

斯坦福大學利他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Emma M. Seppälä 女士,將浪漫關係中的付出與回報分成三類人:給予者Givers,匹配者Matchers和接受者Takers。

給予者Givers的付出就是照顧伴侶,確保伴侶快樂健康,併為ta不斷地奉獻自己。在一段感情中,他們會經常性地為伴侶考慮,為對方送去禮物,帶給他們驚喜。他們總會想、總會問:“我還能為你做什麼?”。

每個人都有喜歡的人,因為他們想握緊這個人,所以總是樂於為愛人奉獻。他們將親密關係視為給予和照顧的機會。”

同時,如果戀愛關係中出現問題,那麼給予者通常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他們可能以為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好,自己承擔責任而不會責怪他們的伴侶。面對感情問題,給予者經常疲憊又沮喪,直到自己所有的能量全部用盡。

匹配者Matchers傾向於在任何關係中保持一種“負債”:即當他們給予時,期望必須獲得對應的回報;當他們得到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必須回饋一些東西。匹配者在處理親密關係,就像處理商業交易一樣。而且他們很有可能說出這樣的話:“我為你做了這件事,但你沒有為我做過這件事”,或者“你付出了這麼多,所以我需要給你相應的回報”。

接受者Takers的主要動機是在日常生活中獲得自身利益。接受者往往是外表上最迷人和最有魅力的人,他們知道如何社交、如何引誘對方的心。通常只有當伴侶能夠幫助他們實現目標時,他們才會表現出全心全意的付出。一個標準的接受者,會在生活中用一無是處的眼光,看待對自己毫無用處的人。只有他們為你所擁有的所有東西——金錢,感情,生活樂趣等等而感到興奮時,你才會和他們建立關係。不過生活並不是他們看重的領域,他們最在乎的是自我中心,自我利益。

三、單方面的付出或索取,讓關係變得危險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會習慣性地認定感情中多付出的一方是沒有地位的,如果我們付出自己所有,而對方表示沒什麼興趣,就變成了舔狗卑微的愛情故事。但是付出和回報的規則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給予者付出給對方,是因為他們重視對方,“我喜歡你,所以我要握緊你。”他們不請自來的關心,給予或幫助會讓自己感到滿足,對生活更有積極性。甚至還會提升自己的自尊(Weinstein&Ryan,2010)。當給予者在付出時,自己不會感到自己是低姿態的,他們會自己在感情中的付出感到滿足。

一般戀情中占主導地位的會做出所有決定,從晚上誰決定看什麼綜藝節目,到夏天應該去哪裡旅遊,無所不包。我們可以在生活的細節上分辨出誰是戀愛的主導者,誰是戀愛關係的配角。而且要想保持這段關係,其中一方必須願意付出不成比例的代價。男女關係中,低位者總是遷就高位者。高位者有什麼需要,低位者總會想辦法滿足他的要求,低位者總是想博得高位者的歡心,讓他滿意。低位者比高位者更需要對方,甚至變成是自己生活的中心。

不對稱關係的不穩定主要體現在兩個問題上:第一占主導地位的伴侶可能會因為你的順從,失去對你的興趣,他們會很輕易的另尋新歡。另一個潛在的問題是,占主導地位的伴侶可能變成獨裁者。

簡單說,這段關係,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進入熱戀期,什麼時候開始糾結(震盪)。什麼時候要分手了,是誰提出分手,都被高位者牢牢控制著。低位者始終處於被動狀態,幾乎沒有反抗能力。必定是高位者來開始關係,發展關係,最後結束關係。

為什麼有些人在親密關係中只索取不付出?

​四、如果你是關係中的索取者

要明白讓走向互惠平等,是自我成長的契機。大概你已經習慣對方無微不至的照顧,理所應當地享受對方的付出。但近年來心理學的很多研究發現,在戀愛中沒有情感付出,或很少付出的人的,會遭遇更高的離婚率,未來的感情生活會大概率的走向破碎。如果雙方都平等地參與這種關係,兩個人平等互惠,夫妻的未來會有明顯的穩定性(Sprecher, 2006)。這些親密關係的平等要素包括:

§ 傾聽。情侶雙方在情感上相互調和並相互支持。傾聽代表他們對親密關係的投入和負責,代表自己主動參與和維護親密關係的意願。情侶雙方會響應彼此的需求,會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

§ 商議。減少關係的一人主導,可以通過雙方商議來實現;情侶雙方都要有能力參與日常生活,並能在情感上影響對方。走向長遠的親密關係,他們需要共同處理事情。

§ 尊重。情侶雙方會尊重對方的個性,接受戀人與自己的行為風格差異,欣賞戀人與自己不同的處事方法。尊重是富有同情心的,在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表現出關心和援助。

§ 獨立。情侶雙方都享有同樣的自由,可以獨立判斷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並提出關係的議程。權利平等,責任平等。雙方在愛中都沒有特權。

§ 包容。情侶雙方都可以承認自己的缺點,並能包容對方的缺點和錯誤。

§ 修復。戀愛肯定會發生衝突,情侶雙方會有共同的意願努力排解彼此的消極情緒,可以通過暫停和道歉而相互平靜,通過傾聽對方的立場取代爭吵。

§ 利他。愛情的伴侶會在身體上、情感上和經濟上為對方著想。

為什麼有些人在親密關係中只索取不付出?

我們一直都在討論感情的付出與回報,愛情的“投資”與“利潤”。我們想知道這一段感情究竟對我們價值幾何,但是在這些複雜討論的背後,我們總忘記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在愛的算術中,一加一等於一切,二減一等於一無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