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人性的愚昧,是總陷於“情緒”之中

人性的愚昧,是被“情緒”困擾。

《易經》:人性的愚昧,是總陷於“情緒”之中

人生沒有一帆風順,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能力的區別就是在於能否妥善的解決這些問題。

而人生最後的結局,也因自己的能力而區分,讓那些被動的局面化為主動,讓那些不利的條件化為有利。

反之,如果問題來臨時,不懂得化解當下的問題,一味的被情緒折磨,甚至無休止的自責懊惱,讓痛苦的情緒加深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這反而是人性之中最大的愚昧和弱點。

當遇到事情的時候,用合理適度的狀態去面對,讓事情達到一種中正平和,這就是為人處事的一種智慧。

《易經》:人性的愚昧,是總陷於“情緒”之中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隨時之內善救時,若和風之消酷暑。

這一句話意思就是說:

問題出現的時候,善於抓住問題的有利條件去解決問題,就好像酷暑的一縷清風,讓人感覺無比的舒暢。

這句話也正是說明了能夠妥善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性,人生的結果,都是由自己心性決定的,能夠控制情緒的人,可以讓被動的局面化為主動,讓一副壞牌往好的方向去發展。

但是,如果自己不能妥善的解決,讓那些本來就被動的局面發展的更加糟糕,那一切終究是得不償失。

《易經》:人性的愚昧,是總陷於“情緒”之中

古時有一個人叫滕元發,他任鄆洲知州時,當時正逢饑荒年月,當時調用淮南的米糧二十萬石作為救災工作的籌備。

當時淮南和京東一帶發生了大的饑荒,滕元發請來了城中的富豪,和他們約定說:“現在災民流離失所,就要到來了,如果不安置好災民,就會發生瘟疫,也會波及你們,我要找到城外的廢營地,用草蓆搭建屋子安置他們。”

富豪聽了,都連忙贊成並且大力支持,於是2500間草屋一夜之間搭建完成,災民到來之後依次分配給他們一個地方。有井,有灶,有吃飯的器具,都很齊全。

滕元芳用兵法約束這些人,少年可以煮飯,壯年可以砍柴,婦女可以挑水,老人可以休息,災民如同回家一般。

皇帝派工部郎中來巡視,看到這裡房舍巷道方正整齊,比軍營還氣派,工部郎中特別驚喜,並且繪製了一幅圖上奏了皇帝,皇帝下詔表揚了滕元發。

《易經》:人性的愚昧,是總陷於“情緒”之中

滕元芳的這一個舉動,不但救活了上萬災民,而且也化解了當時的瘟疫危機,得到了皇上的嘉獎,這一份嘉獎當之無愧。

一個人能夠在危難的時候顯出自己的本領,把被動的局面化為主動,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智慧。

《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九三:往蹇,來反。

就是說:九三:“出門困難重重,歸來時美好。”

有的時候,當前的處境未必如意,往前或許不順,會陷入一段困境,這個時候不妨靜思自我,通過調節當下的處境來改善這一局面。

《易經》:人性的愚昧,是總陷於“情緒”之中

遇到風險的關鍵問題,最好的對策就是冷靜,理性的思考,採取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但是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在事情來臨的時候沒有冷靜的去思考,反而意氣用事,被那些負面的情緒困擾,讓事情更加的糟糕,這就是極其被動的一個狀態。

真正有智慧的人在事情未到來之前未雨綢繆,提前準備,在事情到來之後鎮定自若,能夠化被動為主動,甚至還會因獲得福,這就是智慧的區別。

所以事物來臨的時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冷靜,事物既來之則安之。

所有的苦惱和情緒,都只是自我心情的一個發洩,對於事物本質沒有任何好的影響。

《易經》:人性的愚昧,是總陷於“情緒”之中

無論一個事情多糟糕,都要客觀的面對事情存在的局面,才能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這一切,並且輕易化解。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