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夾兩盆,新疆各地城市的兩套地名

我是喀什人,土生土長的新疆漢人。

上小學剛識字的時候,有一次聽寫“新疆”這個詞,我把疆字左半邊下邊的“土”字漏掉了,語文老師周老師在課上訂正聽寫時,專門強調了疆字,讓我記憶猶新。多年以後,我還時不時的回憶起這件往事,揣摩其中的奧義。


三山夾兩盆,新疆各地城市的兩套地名


周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三條橫線,告訴同學們,這像是三座大山,上邊是阿爾泰山,中間的叫天山,下邊的是崑崙山,又在三線中間畫了兩個田字,田字好比兩座山中間低的地方,上邊的是準噶爾盆地,下邊的是塔里木盆地。剛才在聽老師講什麼阿爾泰山啊,準噶爾盆地時同學們還有些許迷糊,當聽到塔里木盆地時,大家似乎都明白過來了,噢,是啊,我們喀什就在塔里木盆地旁邊嘛,老師畫的這個就是我們新疆啊!接著,周老師在左邊畫了彎彎曲曲的一條豎線,豎線左邊又畫了一個圓圈,這條豎線好比中國曲折的邊境線,那個圓圈呢,就是過去,咱們中國弱小,受別人欺負的時候丟掉的土地。周老師在黑板上又寫了一個漂亮的“疆”字,同學們一看,豁然開朗,原來新疆的疆字簡直就是地理標誌物的濃縮嘛!周老師語重心長的講,咱們新疆過去好大,後來讓沙俄強佔了西邊最富饒的土地,所以在疆字的左下角,有一個“土”字,同學們切記不能漏寫,不能忘了咱們新疆還有一半的土地在“弓”字形邊境線的外邊。

這節課,周老師講的生動有趣,同學們聽的十分認真。雖然我不清楚疆字確切的來歷,但聽了周老師的講解,我對新疆的地理歷史,人文風俗產生了興趣,下面我和大家聊一聊新疆地理文化中比較有趣的地方。

“三山夾兩盆”以及被遺失的土地


“三山夾兩盆”,就是三座山脈(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崑崙山脈)中間夾著兩塊最大的盆地(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阿爾泰山,舊稱阿勒坦山,位於新疆阿勒泰,昌吉和哈密以及外蒙古巴彥烏列蓋,科布多和戈壁阿爾泰之間,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Altay,亦作阿勒泰,蒙古語金子的意思。因為自漢朝以來,就有人在此掘金,更有民間俗語“阿勒泰七十二道溝,溝溝有黃金”,以此來形容其金脈之旺盛。我曾經接觸到一份阿勒泰地區礦脈圖,普通地圖上,發源於阿爾泰山的額爾齊斯河像樹的枝杈一樣,而在礦脈圖上,額河如同人的血管一般,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了然紙上,各支流的金脈產狀也是描繪的淋漓盡致。額爾齊斯河是名副其實的一條金河,也是我國唯一注入北冰洋的一條河。

三山夾兩盆,新疆各地城市的兩套地名


額爾齊斯河


天山,這是一個意譯的詞語。Tengri tag,維語、蒙古語都是天神的意思。天山也象徵著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對上天的敬畏。有意思的是,維漢語言跨歷史互譯,如唐代金滿縣,維語Jimisar,音譯為“金滿城”,重譯成漢語便成了吉木薩爾;唐代天山縣,維語Toksun,意思是“九十”(有爭議),現譯作托克遜,在清末和民國譯作“托克三”,有人考證這是“天山”二字唐代的讀音。

崑崙山,Kunlun Mountains。維語Korum,後來根據漢語演變為Kunlun.19世紀,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提出著名的“絲綢之路”後,根據維吾爾語Kara korum 翻譯為喀喇崑崙,意為黑色的巨石,根據Korum 翻譯為崑崙山。李希霍芬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漢武帝時期帶有傳奇色彩的崑崙山(而在那之前,中原人一直覺得崑崙山是秦嶺,而Kunlun這個詞也很可能是外來語,有學者認為它是吐火羅語Kunlun “大山”的意思)。而崑崙山名聲最大的便是被稱作帕米爾三高峰的公格爾峰(7649米),公格爾九別峰(7530米)和慕士塔格峰(7509米)。有趣的是,一說起帕米爾高原,人們自然想到喀什的塔什庫爾幹,其實帕米爾高原的名片,三山一湖(公格爾峰,公格爾九別峰,慕士塔格峰和喀喇庫勒湖)都在克州的阿克陶境內。之前和朋友聊天,多數驢友認為帕米爾的美景在塔什庫爾幹,連阿克陶人也是這麼認為的,因為阿克陶人在忙著接待遊客,塔什庫爾幹人一直覺得旅遊收入的大頭落在了本縣的口袋,卻看著阿克陶人慢慢兒鼓起了腰包。崑崙山最美的地方是在喀喇崑崙走廊,整個走廊在地理上屬於巴爾蒂斯坦(小西藏),包括喀喇崑崙山最高峰喬戈裡峰Chogori在內的大多數地名都是藏語,Chogo,大,ri,山。當年巴基斯坦在考慮到該走廊對中國具有極大戰略價值的情況下,將其劃入中國,以換取中國放棄對坎巨提(Hunza,洪扎、罕薩、小勃律)的主權要求。哪裡最美不重要,關鍵是美景要有被欣賞的機會,喀喇崑崙走廊不容易去,人們便可以在三山一湖領略帕米爾高原的壯美。

如果說崑崙山西段的公格爾峰和慕士塔格峰算在帕米爾高山群,那麼崑崙山中段西側的崑崙神女峰算作崑崙山最高峰也不為過。崑崙神女峰,也叫流石山,海拔7167米,英文名字是Kunlun Goddess Mt.,它是和田玉龍喀什河的源頭。在其東南側,就是克里雅山口,經過此山口便是被稱作克里雅古道的一條新藏通道,當地維吾爾人則稱其為藏道。鮮為人知的是,這條克里雅古道是當年“進藏英雄先遣連”進藏的通道和之後修新藏公路的最初踏勘路線。

從於田縣蘭幹鄉普魯村出發沿著普魯河谷曲折上行,普魯村以南6公里的阿拉叫依驛站遺址是這條古道的起點,也是古代屯兵檢查的卡子。行進50多公里後是普魯河的源頭蘇巴什,海拔4200米,維吾爾語意為河水之源。在河岸平坦的高臺上,有一個用石塊壘起來的大院子,院子內有十幾間用石塊隔成的長方形的屋子,這便是1951年築路大軍的指揮部。半個多世紀的風吹雨淋,屋頂早已蕩然無存,只剩下斷壁殘垣在高原的寒風中矗立著,訴說著當年的往事……

再往前不到10公里,翻過崑崙山的北側山脊喀拉塔什山海拔5114米的硫磺達坂(當年部隊在這裡築路時,硫磺的氣味很重,故起名硫磺達坂),就進入了崑崙山間一片遼闊的阿什庫勒盆地(烏魯克盆地),平均海拔4700餘米,面積約740平方公里。那裡水草豐富,野犛牛、野驢和藏羚羊眾多,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在這人跡罕至地區分佈有兩個大的高山湖泊,阿什庫勒湖與烏魯克庫勒湖,以及阿什庫勒火山群的14座火山,熔岩面積達180平方公里,其中有明顯火山特徵的三座,成“品”字形遙相呼應。據記載,1951年5月27日上午9時50分火山曾經噴發過,據說當年築路大軍親眼目睹了那次火山的噴發。新疆日報1951年7月5日報道:“在於田縣蘇巴什以南,崑崙大坂西溝一帶,5月27日上午9時50分發生火山爆發。第一次爆發時只見一個山頭上發出轟隆巨響,接著菸灰像一條大圓柱似的自山頂冒出。接著又連續爆發了3次,每次只隔幾分鐘,未發出巨響,只有菸灰上冒。以後幾天又看到火山冒煙……”。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次關於火山噴發的報道。根據報道和有關的考察意見,此次火山噴發屬爆炸式噴發,比較一致的看法無熔岩溢出。因為這次的火山噴發,這條已經修築了不少路基的道路便被廢棄。在修築老新藏線失敗的5年後,1956年,解放軍從葉城出發,修築了一條葉城經阿克塞欽到阿里獅泉河的單行砂礫路,它在隨後爆發的中印自衛反擊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砂礫路就是新藏公路的前世了。

準噶爾盆地,準噶爾之名源於清朝平定天山北路之前這裡是準噶爾蒙古人的遊牧地。盆地中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古爾班,蒙古語三的意思,通古特,野豬的意思,字面意思是三頭野豬,延伸出來是野豬出沒的地方。

塔里木盆地,塔里木,一說是河流、支流之意,也有說是田地、田野的意思。而其中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Taglar,維語山前的意思,Makan,阿拉伯語,荒蕪,可以理解為山前荒蕪之地比較貼切,解釋為進得去出不來著實讓人撓頭。

被割讓的土地——七河地區,指流向巴爾喀什湖的七條河流:伊犁河、卡拉塔爾河、阿克蘇河(並非南疆阿克蘇河,西域大地有許多阿克蘇河)、列普瑟河、阿亞古斯河及已經乾涸的巴斯坎河和沙爾坎河這七條流向巴爾喀什湖所在的流域,包括巴爾喀什湖以南、河中地區(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及鹹海之間的地區)以東,以伊塞克湖及楚河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清朝平定準噶爾叛亂,準噶爾汗阿睦爾撒納逃往七河地區避難,清將富德與兆惠攻入七河地區,並且與哈薩克蘇丹訂立協議,七河地區歸附大清。但是一百多年之後,中俄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了此地,從此這塊土地便留在了弓字形邊境線之外,成了現在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領土。

新疆各地的兩套地名


在新疆,各個民族的群眾分別用不同的語言來稱呼地名。首先來介紹新疆四個地級市和其他地州。

烏魯木齊Urumqi,做奶皮子的人,蒙古語奶皮子orum/urum/qaymaq,匠人,Qi/Chi。比方說:喀贊其Kazanqi,做鍋的人,俄羅斯喀山kazan是塔塔爾語鍋的意思;塔哈其tagharqi,做布袋的人;塔蘭其Taraqi,割麥的人;烏珠穆其Uzumqi,種葡萄的人,和內蒙古烏珠穆沁是一個意思;卡舒其Qoshuqqi,做勺子的人,和那位沙特記者名字一個意思,那位記者的祖上給奧斯曼皇室做餐具,所以他家族以此為姓氏;格萊姆其Gilemqi,做地毯的人;朵帕其Doppaqi,做花帽的人;伊力克其Yilikqi,年工;京其Jingqi,做秤的人;昆其Konqi,皮匠,洗皮子的人,庫爾勒有一條昆其河,漢語音譯美化為孔雀河。烏魯木齊並非官方所說的美麗的草原,美麗維語古再麗Guzel,蒙語賽罕Saihan,草原維語達拉Dala,蒙語塔拉Tala,古維語Orum還是羅馬的意思,維語、蒙語都有在r前加u或者o的習慣,比如羅斯Russia,前面加o,就成了俄羅斯Orussia。但是Urumqi不能翻譯為羅馬人,因為其Qi/Chi作為後綴只能指代做什麼工作的人,還有人說Qi在維語裡有小的意思,所以Urumqi可以解釋為小羅馬,但是維語小是Kichik,似乎這樣解釋也有點牽強。

克拉瑪依Qaramay,黑油。喀喇Qara,黑,瑪依may,油。這裡因石油而出名,本來此地被稱作黑油山,後來稱作喀喇瑪依,因《人民日報》一篇介紹這裡的文章,文章中稱此地為克拉瑪依,後來便沿用至今。

吐魯番Turpan,原吐魯番地區,2015年撤地設市。地名源自阿拉伯語Turfan,“不可思議”的意思。維語中f和p經常混用。高昌區,原縣級吐魯番市,維語喀喇霍加Qarahoja,黑和卓的意思;托克遜Toqsun,九十的意思(有爭議);鄯善縣Pichan,維語馬蘭草,清朝翻譯為闢展,民國時誤用古鄯善國民名。

哈密Qumul,原哈密地區,2016年撤地設市。庫姆Qum,沙漠,烏勒ul,地基。伊州區,原縣級哈密市,維語伊吾郭勒Iwirghol;伊吾,原哈密古地名,維語阿拉土爾克Araturuk,ara中間,torog準噶爾語圓圈;巴里坤,Barkol,蒙語老虎腿,清朝平定準噶爾叛亂後賜名鎮西直隸廳,民國改稱鎮西縣,解放後恢復巴里坤縣,境內碑刻古蹟甚多。

伊犁州Ili,伊寧市,維語固勒嘉Ghulja,盤羊的意思,蒙古語Ughazha盤羊;新源,維語鞏乃斯Künes,Kün維語太陽,es複數;霍爾果斯Qorghas,蒙古語駱駝糞;奎屯Küytun,蒙古語寒冷;鞏留,維語Toqquztara,民國鞏乃斯與託古斯塔留設置局簡稱,維語九條河;尼勒克Nilqa,蒙古語嬰兒;昭蘇,蒙語蒙古勒庫熱,意思是蒙古人的廟宇,源自當地黃教的聖佑廟,當地人稱為喇嘛昭,1938年民國政府在喇嘛昭設昭蘇設治局,取昭然復甦之意,1942年建立昭蘇縣。昭蘇還是新疆唯一一個沒有沙漠的縣。當年沙俄趁阿古伯之亂侵佔伊犁九城,昭蘇也深受其害,後來曾紀澤與左宗棠文武配合之下,沙俄吐出了包括昭蘇在內的伊犁這塊肥肉,所以這塊特克斯河哺育的土地便回到了祖國懷抱。筆者曾經在南疆邊境線走過,發現中國一側山脈幾乎是光禿禿一片,境外則是鬱鬱蔥蔥,可想當年沙俄侵吞我西域沃土是經過精細勘察過的,讓人唏噓不已。特克斯,Tekes,維語山羊,是中國有名的八卦城。16世紀中葉,意大利人設計了一種新的防禦形式——稜堡。後來城牆越來越低,索性只保留六邊形、八邊形的樣子。特克斯就是採用了這一形制。1937年,新疆邊防督辦盛世才的岳父,時任伊犁區屯墾使的邱宗俊讓德裔蘇聯專家在特克斯設計了稜堡,設計圖紙很像八卦,邱宗俊於是自稱:八卦城。八卦方位設計八條大街分為:坎,乾,兌,坤,離,巽,震,艮。修好後也就是今天的特克斯城。然而,民間一直傳言是丘處機設計,其實是因為邱宗俊名聲很差,其家族後來回蘭州後也遭到滅門暗殺,因為他的姓和丘處機同音,人們為了避諱,所以美化成了丘處機為設計者。

巴音郭楞州Bayangol, 蒙古語富裕的河流,原首府焉耆,維語喀喇沙爾karasheher,黑城;縣級庫爾勒市Korla, 維語看到的地方;尉犁,維語羅布淖爾Lopnur;若羌,維語查克力克Chaqiliq,紡車的意思;且末,維語車爾臣cherchen, 維語古鄯善國音譯,漢語古且末國音譯;輪臺,維語布古爾Bugur,漢朝輪臺在今天輪臺縣境內,唐朝輪臺在現在烏魯木齊。就像唐朝疏勒鎮(軍鎮)在喀什,漢朝耿恭守衛的疏勒城在今天奇臺縣。和靜,1939年設立和通縣,蒙語浩特Hot,寨子的意思,後改為和靖縣,1965年在周總理批示下,改為和靜縣,值得一提的是,和靜縣是世界上與周邊接壤縣市最多的縣;和碩Xoshut, 蒙語和碩特部。

阿克蘇地區Aqsu, aq白色,su水。阿克蘇市(縣級市,Aqsu),溫宿Onsu, 古代姑墨國,on十,su水, 清朝誤用古溫宿國名;烏什Uchturpan, 烏什吐魯番的簡稱,uch,頂端,屬於古溫宿國;庫車Kuchar,古稱龜茲,維語Kusan;沙雅shayar, 波斯語王子;新和,維語託合蘇toqsu,豐水之意,1941年改為新和,新疆永久和平之意;柯坪Kelpin, 地窩子的意思;阿瓦提Awat, 源於波斯語阿巴德Abad, 繁榮的城市的意思,維語有b讀w,d讀p、t的習慣,比如:烤肉阿拉伯語Kabab,維語Kawap, 熱瓦甫琴波斯語rabab,維語rewap,而且世界上有許多根據“阿巴德”演變出來的地名,比如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Islambad,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Ashgabad,印度的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d,阿富汗的賈拉拉巴德Jalaabad等等;拜城,維語Bay富裕,和巴音,巴彥,巴依,都是Bay富裕的意思,薩依、沙依是維語Shay河邊的意思,巴格、巴克是維語Bagh花園的意思,借自波斯語。烏魯木齊的沙依巴克區,就是河邊花園之意。巴音布魯克,富饒的泉水。

喀什地區Kashgar, 縣級喀什市Kashgar, kash玉石,漢語借用古疏勒國名,疏附,原屬疏勒直隸州,簡稱疏附,維語闊納喀什噶爾Konaqeshqer,kona老,附屬於疏勒之意,喀什老城,喀什市是解放後疏附縣析置出來的,後來疏附縣遷至現在的托克扎克鎮;疏勒,維語英吉喀什噶爾Yéngiqeshqer, Yéngi 新,即喀什新城,老喀什人也叫漢城,區別於回城(喀什老城),是誤用古疏勒國名;英吉沙Yéngisar, sar阿拉伯語城市,新城的意思;澤普,維語波斯喀木Poskam,post波斯語毛皮,kam缺少,澤普為澤拉普尚的簡稱,波斯語Zarafshan/Zarapshan 金子地域;莎車,維語葉爾羌Yeken/Yerkent, 因葉爾羌河得名,1929年設莎車縣和葉爾羌縣,1943年兩縣合併為莎車縣,漢語借用古莎車國名;葉城,維語恰噶立克Qaghiliq,烏鴉的意思,漢語為葉爾羌城簡稱,屬於誤用;伽師,維語排孜阿瓦提Paziawat,波斯語天賜繁榮之城,清朝定名時借用喀什的另一個古代直譯,伽師砥離,簡稱伽師;麥蓋提Mekit/Merkit,蒙語蔑爾乞部;嶽普湖Yopurgha, 維語yopur葉子,gha詞綴方位;巴楚,維語瑪喇巴什Maralbéshi,maral鹿,besh頭,巴楚來自另一個棄用的維語地名巴爾楚克barchuq, “一切都有”的意思;塔什庫爾幹Tashkurgan, 維語tash石頭,kurgan城堡,塔吉克人叫sarikol 色勒庫爾或者薩雷闊勒,塔什庫爾幹是中國唯一與四國接壤的縣,與四國接壤的山口是:卡拉蘇-闊勒買山口Karasu kulma與塔吉克斯坦接壤,瓦罕基爾山口Wakhjir與阿富汗接壤,紅其拉甫山口Khunjerab與巴基斯坦克什米爾接壤,圖爾基斯坦拉山口Turkistanla與印度克什米爾接壤。

和田地區Hotan, 古東伊朗塞語ho/go 牛,tan/stan/stana/state地方,(這就是為什麼中亞那麼多斯坦,相當於漢語“州”的意思,有趣的是,中亞五斯坦國,吉爾吉斯的官方國名裡沒有斯坦,卻被叫吉爾吉斯斯坦。)古于闐國/于田國,hotan古代直譯:和田/和闐/于闐,當年于闐佛國國姓尉遲為漢語音譯,于闐語寫作:Viktá,含義是勝利者或征服者,于闐語屬於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支,與今天中國的瓦罕塔吉克語最接近,與英文Victory同源,今天的于田縣要是改作維多利亞縣是不是很幻妙?洛浦lop, 當地人來自羅布泊;墨玉,維語喀拉喀什Qarakash, 黑玉,墨玉的意思,漢語取意譯,喀拉喀什河也叫墨玉河;于田,維語克里雅Kériye ,源自阿拉伯語村落的意思,民國時期誤用古于闐國名,後來簡化為于田;民豐,維語尼雅Niya,源自阿拉伯語“目標”的意思,1943年析置民豐設治局,取民眾豐腴之意;皮山,維語固瑪Guma, 藏語/古吐蕃意思是賊,漢語取古皮山國名。

三山夾兩盆,新疆各地城市的兩套地名


大朝大寶于闐國大聖大明天子-李聖天(尉遲僧烏波)

此外還有一些有趣的地名,比如奇台,維語古城Gucheng,清朝叫古城縣,現在維語沿用下來了。烏蘇Usu,蒙語是水,哈薩克語西湖Xihu。塔城,維語喬切克Chochek,哈薩克語喬協克,蒙語楚呼楚Chughchak,木碗的意思。哈薩克斯坦的扎爾肯特Jarkent,和南疆的莎車,維語葉爾羌是一個意思,因為扎爾肯特是清朝葉爾羌移民留下的地名,哈薩克語習慣將詞首Y讀作J。因蘋果,維語Alma而得名的地方,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Almaty,蘋果地的意思,察合臺汗國都城阿力麻裡Almalik,長蘋果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可食用的蘋果均源自伊犁新源的野生蘋果林,阿克蘇聞名的冰糖心則是日本改良的紅富士蘋果。

新疆各地都有許多以巴扎Bazzar為名的鄉鎮或村莊,比方說于田的先拜巴扎鎮,就是星期六集市的意思;新和縣的排先拜巴扎鄉,星期四集市;和田縣的都先拜巴扎村,星期一集市;嶽普湖縣也克先拜巴扎鎮,星期天集市;這些巴扎主要是根據星期幾來的,當地哪天趕集,哪裡就熱鬧,也就慢慢形成了定居點,由村成鄉成鎮。關於星期的地名,最著名的便是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 Dushanbe星期一,因為杜尚別原來有一個星期一巴扎Dushanbe bazar,蘇聯人後來就將這個城市叫作杜尚別Dushanbe。在波斯曆法中,週日是第一天,所以週日是也克先拜Yakshanbe(第一天),這個yak的讀音反而和漢語的“一”很像。週一是Dushanbe(第二天),週二是賽先拜Sershanbe(第三天),維語中週一到週日幾乎全部借用波斯語。

因為一些不同語言導致的重複的地名,比如藏語中湖泊叫錯,納木錯叫納木錯或者納木湖就好了,叫納木錯湖就重複了。維語裡湖泊叫庫爾或者庫勒Kol,喀喇崑崙公路附近的喀拉庫勒Karakol,意思是黑湖,過去傳成蒙語就是喀拉庫勒淖爾,蒙語淖爾Nur是湖泊,傳到清朝官方成了喀拉庫勒淖爾騰格,滿語Tengin是湖泊,轉成漢語就是喀拉庫勒淖爾騰格湖。清朝在當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時,在巴達克山,也就是現在的塔吉克斯坦巴達赫尚的葉什勒池打過一次重要戰役,後來還立有《平定回部勒銘伊西洱庫爾淖爾之碑》,立碑處當地人叫蘇滿塔什,意思是刻有字的石頭的地方,可惜後來這塊乾隆紀功碑常年風吹日曬,僅存殘碑殘字,1891年12月,時任新疆巡撫魏光燾重新立了一座碑。然而,新立之碑也在後來被沙俄掠奪到塔什干博物館去了(現存聖彼得堡博物館),底座也被搗毀。葉什勒池在當時被翻譯成伊西洱,庫爾kol和淖爾nur分別是維語和蒙語的湖泊,那麼這個伊西洱庫爾淖爾的叫法也是重複了。還有慕士塔格,Muz是冰,Tag是山的意思,慕士塔格就是冰山,不必再重複為慕士塔格冰山。

家鄉喀什


提到家鄉喀什,自然名氣最大的就是喀什老城。2013年老城開始修繕,2015年喀什古城5A景區正式掛牌,這座新疆第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煥發出新的活力。喀什老城在世界上知名度的提升源於一部經典電影《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2007年在喀什老城和塔什庫爾幹石頭城取景拍攝,因為當時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不安全,導演福斯特不得不將外景地放在與喀布爾老城格局類似的喀什老城。影片中,孩子們放風箏的地方在吾斯塘博依的老茶館附近,這座茶館曾經是老城裡的一座醫院,後來主人改作茶館,距今已有百餘年光景;石刑的廣場是原師範學院現喀什大學高臺校區的足球場;還有塔什庫爾幹石頭城,這座石頭城並不是傳說中2000多年前的蒲犁國都城,而是1902年清朝為了應對沙俄蠶食滲透而修建的軍堡,石頭城城牆多用夯土,強基是石塊壘成。這座軍堡用處並不大,清軍初衷是依託高聳地勢,威懾俄軍,但多數情況俄軍切斷水源,軍堡內士兵便不佔自退。軍堡下是美麗的金草灘,當地人叫阿拉爾草原Aral,源自蒙語Aral,島嶼的意思。除了這裡,南疆的兵團城市,中亞的鹹海,都叫阿拉爾。一部經典電影,讓一座古城知名度大升,現在遊客來到老城,總要到老茶館坐一坐,聽聽說書人的故事,品一口磚茶,感受一下老城的呼吸。

喀什老城曾經有四座大門:歐爾勒達大門,喀日克大門,蘇大門,托克扎克大門,城牆之外叫歐爾達阿勒迪,王宮之地的意思。

歐爾勒達大門是老城的南門,在香榭大街對面,修繕老城的時候復建了半邊城門;喀日克大門是老城的北門,在亞瓦格,九小十字路口附近;蘇大門,就是老喀什人說的東門,也就是現在老城景區每天早上開城儀式那裡的城門,蘇大門也是水門的意思,因為臨近吐曼河,所以取名蘇大門;托克扎克大門,是老城的西門,原址在吾斯塘博依巷口,後來老城擴建,與附近的徠寧城合為一體,現在地區公安處附近的那段土城牆及一個城門洞就是徠寧城遺址;南門外的王宮之地,就是現在文化宮附近區域,相傳那裡的老城居民曾經是喀喇汗王朝與東察合臺汗國時期貴族的後裔。

歐日大、歐爾勒達、斡耳朵、鄂爾多斯、烏爾都、Orda ,維吾爾語意是宮殿,原本的意思是軍營,後來演變的過程中意思變為宮殿。12世紀,蒙古人借用Orda,改為Ordon,以此替換蒙古人本有的宮殿一詞ger,今天ger這個詞變成了家、氈房。當時漢語文獻將Ordon 翻譯為斡耳朵,也就是宮殿、宮廷、首都、大帳之意。大蒙古國斡耳朵位於闊迭額阿剌勒Kodege aral。西突厥汗國斡耳朵位於碎葉城,葛邏祿汗國斡耳朵位於碎葉城,西遼斡耳朵位於巴拉沙袞,喀喇汗國斡耳朵位於巴拉沙袞。蒙古人進入河套平原,將這裡作為進軍西夏的最前沿,因此河套平原從此有了一個蒙古名字鄂爾多斯Ordos ,這個詞是宮殿的複數,因而是千萬宮殿的意思。回過頭來,再看遍地新疆的餐廳和遺址,比如莎車葉爾羌皇宮(yeken orda),喀什歐日大餐廳,老城歐爾勒達大門,都使用了Orda這個詞彙。當然,也有奧爾達、奧爾丁、奧爾朵等很多漢語譯名。最後說下歐日大Orda與烏爾都Urdu,17世紀印度莫臥兒帝國(莫臥兒是mongol的另一個漢譯,不得不佩服漢譯的多樣性)將Orda這個詞彙引入,變為Urdu,也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國語,烏爾都語。那麼烏爾都語是怎麼回事?當時的印度使用的語言甚至沒有名字,宮廷就把宮廷裡說的語言叫做Urdu,宮廷所在地在印度德里。然而,1857年,莫臥兒帝國滅亡,民眾不再認可Urdu,掀起了民族主義,改名為Hindi,印地語(也是印度的意思)。這就是今天印度國語印地語的由來。民族勢力取消了Urdu語大量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藉詞,重新恢復梵語詞彙。巴基斯坦原本沒有烏爾都語母語使用人口,但是印巴分治後,凡是信伊斯蘭教的就跑到巴基斯坦,凡是信印度教的就拖家帶口跑到了印度,這就導致當時在德里說烏爾都語的數萬印度人被迫跑到巴基斯坦定居,但是僅佔巴基斯坦人口5%。今天,烏爾都語雖然是巴基斯坦國語,但在巴基斯坦卻不是旁遮普人、信德人、普什圖人、俾路支等任何一個民族的母語。然而,為什麼把烏爾都語定為國語?因為巴基斯坦國父真納就是從印度跑到巴基斯坦,這是他的母語,所以他把烏爾都語定為國語。這也就是為什麼烏爾都語和印地語除了字母不同,其餘幾乎一樣。烏爾都語多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印地語多一些梵語詞彙,但不影響交流。印地語相當於漢字,烏爾都語相當於漢語拼音。

在喀什老城最高點耿公臺上,有一處復建的古蹟——耿公祠,這是左宗棠部將劉錦棠(1884年新疆建省後第一任巡撫)收復喀什噶爾時仰慕東漢名將耿恭固守疏勒城(在今天奇台破城子)的堅韌氣節而修建的。

耿恭,東漢戊己校尉,曾經在眾寡懸殊,糧盡無援的情況下固守疏勒城。匈奴人圍困疏勒城,漢軍“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鬧起了糧荒,將士們一個接一個死去,後來匈奴人派人誘降,許諾耿恭作白屋王,耿恭嚴詞拒絕,並將來者一刀斬首火烤其肉食之。千年之後,岳飛寫下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即出典於此。匈奴人見誘降不成,便斷絕城外水道,形勢萬分危急,將士們一度“笮馬糞汁而飲之”,後來耿恭與眾將士掘井取水,十五丈深仍不見水,後來耿恭跪拜天地,以劍擊石,或許是耿恭的堅韌氣節感動了天地,或許是因為匈奴人把河流上游截住後,水滲到地下,終於泉水噴湧而出,漢軍備受鼓舞,耿恭命人將水潑向城下,匈奴人見此情景,認為有天神相助。2003年姜文主演的電影《天地英雄》當中,“老不死的”在幹河床上用劍擊地,地下河水噴湧而出,這一橋段恐怕也是出於此吧?而中國象棋裡面的殘局“耿恭拜井”也是來源於此。後來在英勇拼殺當中,將士們與援軍會和,最終歷盡艱難險阻,於次年進入玉門關,而突出重圍時的二十六人已經只剩下十三人,而且個個“衣屨穿決,形容枯槁”,慘不忍睹。當代畫家左國順創作的油畫《十三將士歸玉門》反映的就是這一歷史故事。

儘管耿恭沒有到過南疆,但是東漢南有班超守盤橐城,北有耿恭守柳中城(今天鄯善魯克沁),一南一北經略西域,其精神力量足以振奮後世戍邊將帥,所以才有了喀什耿公祠這一附會的名勝古蹟。


三山夾兩盆,新疆各地城市的兩套地名


三山夾兩盆,新疆各地城市的兩套地名


曾經擔任二軍政治部攝影員的袁國祥將軍在收錄於《喀什市文史資料》第十輯的《喀什耿公樓的片段回憶》一文當中,生動描述了1950年春天某天他去探訪耿公祠的景狀:

“當我們來到耿公臺前時,沒想到臺階已經毀壞,一般人很難上去。於是,我們向附近老鄉借了個梯子才攀登上去。一上耿公臺,就進了一個山門,只見在那片被矮牆圍起的高臺平地上,一座雄偉的樓閣拔地而起,南北寬五間,東西闊三間,樓下中部三大間被紅牆圍起,可能是正殿,兩邊是寬闊的走廊和翹起的飛簷。上面高樓沒有牆壁,20個立柱,凌空支撐著一個人字形的大屋頂,兩層飛簷,簡瓦覆蓋,一如內地廟宇。據說正殿中供有東漢西域戊己校尉耿恭的彩色塑像,過去初一、十五常有人來此燒香朝拜。但我們未能進去一觀,因解放後無人看守,人們也沒有找到開門的鑰匙。在這座高樓的東北側,還建有一座兩層的小樓,中間一間大,兩邊兩間小,只是下層牆壁一部分已倒塌,也無飛簷覆蓋下的遊廊,樓上及其屋頂建築與主樓差不多,但比主樓矮了大半截。現在從照片上看來,好像是一座戲臺,又好像是供遊客飲宴賞景的地方。其近旁有小屋,可能是伙房或看守人的住宅。”

1956年3月5日喀什大地震,將年久失修,搖搖欲墜的耿公祠震倒,後來在反對封建迷信,以及當時消除所謂“大漢族主義”的思潮下,將耿公祠徹底拆除,並且將民國時代這一塊耿公區改名為亞瓦格區(後來的亞瓦格街道辦事處),將耿公臺下的耿公泉,也叫九龍泉改作布拉克貝希。以至於現在大多數喀什人不知道這裡曾經有這麼一座古蹟。真像袁國祥將軍所說,“耿公樓的建立是一個歷史的誤會,那麼耿公樓的消失也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三山夾兩盆,新疆各地城市的兩套地名


三山夾兩盆,新疆各地城市的兩套地名


三山夾兩盆,新疆各地城市的兩套地名



除了耿公樓,喀什老城另一處不起眼的古蹟便是徠寧城。

公元1759年,清朝軍隊平定了以喀什噶爾為中心的大小霍加(即白山派首領阿帕克霍加的重孫波羅尼都與霍集佔)之亂,統一了整個新疆,之後在喀什噶爾設總理南疆八大城的參贊大臣,同時設阿奇木伯克協助治理少數民族事務。參贊大臣之下又設領隊、協辦大臣各一,專理喀什噶爾、英吉沙二城事務。清朝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永貴認為喀什個古城的格局“錯亂無章,難以紮營,且官兵不便與回人雜處”(《回疆志》)等原因,上奏朝廷獲准後,於1762年開始在舊城西北二里一個名叫“古勒巴格”的地方起建一座新城。古勒巴格意為果園,是當年大霍加波羅尼都的私人莊園,南有克孜勒河環繞,地勢高敞,景緻宜人。清軍消滅波羅尼都兄弟後,沒收莊園。與舊城相去很近卻又互相分開,位置很理想。這座新城周長“二里五分餘,高一丈四尺,底厚六尺五寸,頂厚四尺五寸”(《回疆通志》);四面開四道城門:東門叫承恩門,西為撫羌門,南為彰化門,北為闢遠門。城內“建倉庫、衙署及兵屋;城南闢教場、將臺,規模大備”(《新疆回部志》)。1770年,又在此城西門的城頭上加修正樓與角樓。1771年,由清朝乾隆皇帝正式賜名為“徠寧城”。原址在今喀什地區公安處駐地,舊牆至今可見。官方稱其為徠寧城,當地人則稱其為喀什噶爾新城或喀什噶爾漢城。維吾爾族群眾仍稱其為古勒巴格。

新城建成後,為清廷喀什噶爾參贊大臣衙署駐地,舊城則由維吾爾族的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駐守治理。新城東北處建參贊大臣、協辦大臣衙署各一所;西部建有英吉沙領隊大臣公館、滿漢印房、筆帖式官房、經牧處、營務臺站、回子學房等建築物。西門北側設有糧餉局、庫房、軍械彈藥庫;西門北側設滿營將領衙署及滿營兵房八十間與綠營兵房一百另三間;另外,城西北角建有一所監獄。隨著城內人員增多,後又在西城門外設稅務廳,南門外設接官廳與管理關廂都司衙署,同時又興建了萬壽宮(為清官員舉行祭祀或大典之用)與關帝廟。1794年,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永保又上奏朝廷獲准後,於城南門外建蓋了大批商肆店鋪,從內地遷來的許多滿漢商民居住開業經商,以繁榮新城商業經濟。當時人評價說:“徠寧城仰瞻宮廟之輝煌,憑臨城池之壯麗,居然新疆一都會矣!”(《新疆回部志》)

公元1826年7月18日,即當年古爾邦節第一天,波羅尼都的孫子張格爾在中亞浩罕汗國與英帝國主義的唆使支持下,大規模武裝入侵喀什噶爾。7月26日喀什噶爾舊城陷落,阿奇木伯克買買薩依提英勇犧牲。在失去一切援助的情況下,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慶祥調回守卡和打散的殘部,與一千多名江、浙、湘、蜀、陝、甘籍的漢族商民退守徠寧城。首戰與三千浩罕軍隊接陣,“及至接仗被官兵憑城打退,殺死八百餘人,帶傷者不計其數”(《清宣宗實錄》)。張格爾見不奏效,率本部兵馬親自攻城,又未得逞。於是他命人在克孜勒河下游堵壩截流,以期抬高水位淹毀徠寧城。在此千鈞一髮之際,湖南長沙籍的普通清軍士兵黃定湘(1801-1826年)奮身泅水,從水底鑿開壩土,水位驟降,城池得救。這位普通的清軍士兵以自己年輕的生命贏得了當地人極大的尊崇。他死後,新疆各地稱其為“方神”(保護四方之神),有十幾個縣為他建起了方神廟,地方官吏與百姓每逢月初一和十五都定期進廟上香,此風俗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1826年9月28日,張格爾叛軍還是攻陷了徠寧城,參贊大臣慶祥自殺殉國,徠寧城也大半毀於硝煙戰火之中。1828年張格爾事變平息後,新城遷至今疏勒縣址重建。徠寧城於是廢棄。

1898年,因清朝駐喀什噶爾副將協臺衙署設在原徠寧城遺址上,清軍副將楊德俊在疏附舊城(即喀什噶爾古城)西邊開了一座城門,與協署接通,並在徠寧城牆舊址上又補築了一道新的半圓形城牆,這座小城被稱為“月城”,當地維吾爾群眾稱為尤木拉克協海爾(即圓城)。月城與舊城既相接又相隔,為歷年官府駐地,直至解放前夕,仍是舊政權當地駐軍的旅司令部。喀什噶爾徠寧城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歷史進程中,譜寫過壯麗輝煌的篇章,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之名與業績,是一座值得紀念的古城。

現今的徠寧城,因修築城市道路,已拆毀大段城牆,僅存一小段牆基和城門在默默地訴說著古城的往事。


1.《喀什市文史資料》;

2.《新疆文史資料》;

3.祁韻士《西域釋地》;

4.祁韻士《西陲要略》;

5.尼亞孜克里木《新疆部分地名研究》;

6.王樹枬《新疆圖界圖志》;

7.艾孜買提的微博。

9.耿公樓圖片來自“喀什古城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