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覽•財富》|打造開放銀行的生態環境

《金融博覽•財富》|打造開放銀行的生態環境

自2018年7月浦發銀行推出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以來,許多銀行都釋放出建設開放銀行的信號,“開放銀行”概念逐漸升溫。面對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等嚴峻挑戰,開放銀行轉型確實是重要的機會。圍繞著數字化、大數據、金融科技、敏捷銀行、“開放銀行”和生態圈這六個主題,國內銀行業紛紛開啟探索之旅。

不可否認,開放銀行是大勢所趨。但是,如何共建生態圈確實是銀行當前面臨的選擇難題之一。

銀行的“覺醒”

“開放銀行”是一種場景化、平臺化的金融服務模式,體現了銀行業新的經營理念與能力要求。近年來,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和相關金融機構均對開放銀行的發展非常重視。從本質上來說,開放銀行實現了銀行與第三方之間的融合,銀行的作用仍然是充當中介,並不直接為客戶服務,銀行和第三方公司可以實現雙贏的效果,核心目標依然是立足於提升銀行的金融能力以及金融數據開放和共享。實現開放銀行的轉型,既是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能力的內在要求。

●商業銀行轉型的必然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居民消費行為發生改變等背景下,商業銀行的傳統盈利模式受到明顯衝擊。2011年至2018年,我國商業銀行的總資產收益率呈現逐年下滑態勢,由2011年的1.30%下降到2018年的0.9%(見圖1)。盈利能力的下降倒逼銀行尋求轉型發展,如何轉型升級、突破現有困局,成為銀行業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而開放銀行的興起則成為商業銀行需要尋求轉型發展的重要選擇。開放銀行全新的獲客模式、數字化的應用場景等,有助於提高商業銀行的獲客能力、盈利能力,優化銀行資源。

《金融博览•财富》|打造开放银行的生态环境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能力的重要抓手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初心與使命。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居主體地位,自然需要積極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推動惠普金融的發展。其中,增強民營企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以及提升中低收入階層的金融服務水平,是傳統金融服務的“短板”。開放銀行通過與合作伙伴的合作,將金融服務延伸至以前不被銀行重視的長尾客戶,打通了信息數據之間的多維度交換與共享,擴大了金融服務半徑,促進金融服務全面均衡的發展,同時,多維度的精準數據推送及校驗可以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有利於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推動普惠金融實現高質量發展。

面臨重重挑戰

從實踐來看,國內外開放銀行存在差異。國外的開放銀行,屬於監管強令銀行向第三方開放數據,意在打破銀行業壟斷地位,便利第三方機構(主要是金融科技創業公司)開展業務,繁榮金融科技生態。國內的開放銀行,則是銀行主動出擊,做大市場規模,提升核心競爭力,呈現出典型的“自下而上”特徵。國內的開放銀行是市場驅動的結果,市場競爭推動著越來越多的銀行進行開放。開放銀行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於銀行技術的升級改造、數據安全與監管和隱私保護等,這些都是開放銀行未來能否真正發揮作用面臨的挑戰。

首先,在我國,開放銀行缺乏頂層設計的統籌規劃。

開放銀行的理念起源於歐美國家,這些國家開放銀行的發起者是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英國和歐盟都有相應的監管指導或者政策框架,但是我國目前在這方面仍處於空白狀態,缺乏行業間的內部聚合力,現有的商業銀行對於發展開放銀行也處於摸索狀態,開放API還在各自為戰,各家金融機構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輸出(見表1)。

《金融博览•财富》|打造开放银行的生态环境

一方面,由於缺乏頂層設計方面的統籌,會造成各商業銀行對於如何開放、向誰開放、開放什麼等多方面存在疑惑。未來發展開放銀行,是銀行間差異化發展,還是各參與主體同質化發展,如何定位開放銀行在我國銀行業發展中的位置,這些都需要

政府部門來統籌。

另一方面,我國開放銀行在實踐中標準並不統一,缺乏對數據獲取第三方的資質審核、科學監管以及信息數據的有效保護。而開放銀行會從根本上改變數據所有者、使用者和控制者之間的權力平衡。因此,資金安全與信息洩露和濫用將成為開放銀行發展的重大挑戰。

其次,數據割裂,合作機制不健全。

建立開放銀行,需要商業銀行與互聯網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密切合作,實現數據共享。然而,現階段我國數據共享程度、信息不對稱問題仍較明顯,多方獲得的數據不互通。例如,政府部門掌握著稅務、銀聯、網聯、徵信等數據,商業銀行持有客戶的個人信息、銀行存款、金融資產及其交易行為、負債等數據,而互聯網公司則主要掌握著客戶支付、網購、物流、銷售等數據信息。銀行對共享其金融數據持有懷疑甚至否定態度,互聯網公司和科技金融公司也很難無償貢獻自己的數據。此外,2017年發佈的《網絡安全法》對運用公民個人信息,尤其是金融數據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這導致第三方機構在獲取銀行用戶金融數據時需要辦理複雜的手續,增加了機構的成本,複雜的手續也限制了客戶和數據共享的積極性。

最後,傳統銀行存“短板”。

從技術層面來說,雖然API和SDK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但對應用於開放銀行模式來說還處於起步階段,開放銀行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於銀行技術的升級改造,在於技術層面能否實現無縫對接。所以,開放銀行對IT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這些說到底則是人才的競爭,尤其是高端人才的支撐,人才是創新之本。而現實中,傳統銀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人才流動性加大,人才儲備出現困難。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把商業銀行打造為開放銀行的關鍵。

從銀行業務來說,發展開放銀行,商業銀行應該考慮如何建設自己的輸出場景,目前各大銀行普遍在嘗試輸出消費金融、支付等能力。隨著銀行核心金融能力的不斷提升,下一步必將實現金融產品尤其是理財產品的輸出,即從非金融能力的輸出升級到金融能力的輸出。此外,開放銀行對傳統銀行的風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種類的風險在開放銀行模式下都會有新的變化,在有效的風險管理框架下探索和實踐開放銀行模式是必須的,並且其風險控制必須由銀行主導。

從經營理念來看,開放銀行的實施與傳統銀行模式間存在明顯不同。開放銀行要求以客戶為中心,圍繞客戶需求制定個性化、精細化的金融服務;傳統銀行則是標準化產品和服務為主,讓客戶被動接受。開放銀行需要不同的業務部門和條線間的快速響應和充分合作,並更加重視數據、科技的力量;而傳統銀行則往往是不同部門和條線相對獨立、各自為政,且IT部門與業務部門間的溝通不多、長期處於中後臺地位。要想更好地發展開放銀行,則應打破對現有銀行觀念的固有認識,要意識到未來各種行業的生態都會走向開放,要明確各方都是參與者,是其中一環,不應試圖進行生態封鎖,圈定利益的賺取;要重視數據、科技的力量,提升對客戶的充分認知、數據價值的快速挖掘、產品的快速響應能力。

生態圈構建正當時

發展開放銀行是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經濟環境的重要一步。我國與英國、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制度、經濟基礎不同,金融市場的繁榮程度離發達國家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對於發展開放銀行,我們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思考。

第一,出臺配套政策,引導開放銀行合規發展。

政府需要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出臺監管指導意見進行規範和約束,逐步建立開放銀行政策法律法規標準,促進效率提升。建議初始階段可以下發一些具有大方向、指引性質的政策,避免限制市場各主體的創新力,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以鼓勵探索的態度讓參與主體進行有意義的嘗試。指引的重點可以集中在信息隱私保護、信息安全等領域,充分利用《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等對於個人信息及隱私保護的相關規定,去約定參考這些標準,留有一定彈性的空間,鼓勵數據共享,支持開放銀行業務發展。

第二,加強參與主體之間的合作。

進一步明確開放銀行的發展是大勢所趨,認清銀行業在新科技領域所存在的短板,積極擁抱來勢兇猛的金融科技浪潮。一方面,改變觀念,加強同業之間的合作,進行優勢互補,不是“一家獨大”,而是“報團取暖”,打造銀行一站式服務平臺。另一方面,鼓勵銀行積極主動牽手阿里、騰訊、京東、百度等科技巨頭,進一步加強與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聯網公司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全面提升客戶體驗,建立長期的商業合作模式,形成開放合作的服務系統和新增利潤,推動銀行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

第三,嚴格把握好風險控制。

審慎開放,嚴控風險,平衡效率和安全。銀行開放可以激發金融服務潛力,構建金融科技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但也會暴露各方面的風險。因此,在風險控制方面,應重點關注技術不成熟而引發的錯配風險、數據洩露和平臺操作風險等。商業銀行要保證能夠自我管控核心風險,不能將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等都讓第三方處理。此外,要善於藉助人工智能等科技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創新風險管理工具與方式,提升風險處置效率,保證開放銀行健康發展。

第四,加大科技支撐,培養高端人才。

開放銀行的發展離不開技術,應該大力發展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力度。落實人才發展戰略,培養高科技複合型人才。積極調整銀行的薪資待遇和用人機制,制定人才培養戰略,增加對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相關研發的投入,為應對開放銀行發展儲備科技和人才力量。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