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片?攝道如劍道

沒有技術的攝影是隨意的記錄,沒有構思的攝影是機械的記錄。

作為國際級的攝影評委,範老師的這篇文章,曾經解決了我很多的疑惑,給我帶來了極大的啟發!經範老師授權,終於有機會分享給大家。

我除了這些年在芝加哥攝影協會做比賽評委,還在美國攝影協會(Photographic Society of America)做過一些比賽的評委,受過一些評委訓練。 今年起又擔任世界級攝影網站1x.com的評委。 對評片稍有些經驗。

所以這系列教材“攝影的語言”就先談談什麼是好片。其實我們每一刻都在做評委,評判自己的片子,評判別人的片子。 評片對每個攝影者都非常重要,只有知道自己片子的優劣,才能不斷提高。

什麼是好片沒有絕對的標準,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有據可循。 我就從PSA裁判規則入手,看看一個PSA的評委是在怎麼判斷一張片子的優劣。

PSA採用五分制:

1分:爛片。 片子有很大問題,比如聚焦很不準,曝光過度,畫片雜亂無章。 這是本該自己撤除的爛片,更不用說拿出來參加比賽。

2 分:片子技術上無大問題,但是也沒有什麼值得看的。 聚焦方面一般自動聚焦系統都能辦到,曝光也是一般現代相機的自動曝光系統能解決的。 這是評委對一個攝影愛好者的最低要求。

3 分:不錯的片子。 技術基本正確,至少有個看點。 這應該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對自己的最低要求。

4 分: 好片。 沒有明顯技術問題,而且技術上能克服環境造成的困難。 所有元素不衝突,有缺陷也不妨礙主題。 如果是打破常規,那是為了增加震撼力。

5 分:傑作。 技術完善,所有元素互相呼應而突出主題。 如果是打破常規,也是為了增加震撼力。

說了一大堆模稜兩可的廢話,其實也就是說1分是爛片,5分是傑作。要打多少分,評委說了算,作者喊冤也沒用。但是一個評委在評片時的思考畢竟是有據可循的,一張片子的優劣糾結在哪方面來評判呢?

1. 震撼力。震撼力最重要,但是又最主觀。對一個人的震撼,也許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可能是味同嚼蠟。但是能抓住評委或讀者的眼球,其他方面的不足能掩蓋不少。技術和構圖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一個作品的震撼力。

2. 創造力。 是不是有自己的新想法,或者對別人拍爛的東西有新的視角,而不是前赴後繼地去重複別人的勞動。

3. 構圖。 所有元素安排合理,相互呼應為的是突出主題。

4. 表現手法。 是數碼還是膠片,是用HDR還是景深合成,都是為了突出主題的妥當選擇,而不是為手法而手法,與主題衝突。內容決定形式。

5. 色彩或灰度的和諧。 這也是為了突出主題而不是與主題衝突。 一個作品給讀者的印象應該是它的內容,而不是一片人為的色調。

6. 看點。 一張成功的片子需要有看點能留住讀者的視線。 當然也有一類片子沒有特定的看點而是有意識地引導讀者的視覺遊動於圖像之中,但這絕不等於雜亂無章。

7. 光線。 沒有光就沒有攝影。 光影的掌握是攝影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8. 故事性。 要打動讀者,無論動物還是風光,無論掃街還是肖像必須要有內涵。

什麼是好片?攝道如劍道

(圖片作者 Headbang,IPA年度攝影師大獎作品

說到這裡也許會問,難道評委不首先考慮技術參數和後期手法? 一張攝影作品是作者用最終的成品展現給讀者,誰會管你的產品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被評價的是成品,只要有人喜歡就行。

生產過程的缺陷終究會造成成品的瑕疵。 一個買家,只有看到成品的瑕疵,才會去追究生產過程的缺陷。 這個時候評委才會想到技術上出現了什麼問題。而到了這步田地,具體是打一分還是打三分結果都一樣了。

沙龍的形式對新手很有幫助。 因為它規範明確。 不管是不是完全合理,至少給人判斷片子好壞的一個標準。 也給新手一個改進的方向。 但是這些對絕頂高手反而成了約束。 一個好的攝影作品是藝術作品。 藝術又哪來規範?

世界性的網站中所有片子都由評委決定的有1x.com, earthshots.org, 等等。 現在我又是1x.com的評委,就說說一個普遍的問題: 為什麼別人的廢片被髮表,而我的佳作被否決呢? 當然不會是我自己的問題 - 我以前也經常如此的憤慨。 逐漸地我看出了門道。

其實評片的標準只有一條, 那就是震撼力。 評委一天看上百張片子,片子多了就看得味同嚼蠟, 個個都在追求新穎創意。 要想抓住評委的眼球,一定要創新。 其實在這互聯網的時代,對哪個讀者不是如此呢? 比如霞浦元陽片,老外沒見過咱天國聲勢的評委偶爾一看,大讚其妙。 可過兩個月來了幾十張元陽上百張霞浦。 硬生生把人家老外給嚇傻了。

所以攝影和任何藝術創作一樣,不要別人拍什麼自己就跟著拍什麼,要有自己的想法拍自己的片子。

什麼是好片?攝道如劍道

(圖片作者 LarryDeng2008

攝影是視覺的語言,給人帶來的是視覺的感受。 而語言源於大腦,是作者和讀者的思想進行交流的工具。所以在討論語言之前,先來談談大腦。人腦有左腦和右腦之分。

照一個非常籠統的說法,左腦比較邏輯,右腦比較直覺。也就是說左腦重技術右腦重藝術。那麼一個攝影師的左腦和右腦哪邊更重要呢?這個技術和藝術的問題吵了幾十年還是無休無止,以後還會繼續吵下去。這就像金庸筆下的華山派,劍宗和氣宗爭得拔刀相向。

幾年前和雲漫老師在新墨西哥曠野裡艱難的旅途中突發奇想,要把世界華人攝影界的頂尖高手匯聚一堂。 後來我們和幾位同道創立了四光圈攝影創作團隊(4aperture.com)。如今,四光圈高手雲集,儼然形成了華人風光自然攝影的領軍團隊,並在世界攝影界佔據一席之位。然而團隊的最大收穫,便是能借此與世界頂級高手不斷切磋。這四光圈便是華山論劍的平臺。

與高手論劍,我始終在思考高手為什麼成為高手? 要速成是練氣宗還是去練劍宗?

攝影首先是個技術。 光線從一個被攝物體直接發出,或者被反射出來,經過鏡頭聚焦在化學(膠片)或者電子(數碼)的感應器上,再經過暗房或者軟件的後處理而形成圖像。這完全是個物理化學的過程。攝影和技術分不開。一張曝光正確的圖片需要一組正確的參數來完成:聚焦,光圈,快門,ISO,等等。除此以外還需要恰當的後處理技術。

現代科技將這些複雜的技術參數簡化,大大地方便了每一個攝影者。當年憑一套準確曝光的學問能成大師,今天看看直方圖便一目瞭然。這些技術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全民攝影的潮流。攝影的基本技術已經不再是專家的專利。每個發燒友只要手中一個相機,便可以去追求心裡的大師夢。

但是科技的進步也造成了許多初學者攝影道路上的巨大障礙。 攝影師創作的責任往往不再由攝影師的大腦在承擔,而是被移交給了機器的電腦。學攝影之前,我們看到一張作品,往往心裡是這樣想:“這張片子真漂亮,他的相機一定很高級”。學了幾年攝影,這樣初級的問題恐怕不再會有。但是習慣性的思維還是很難改變,只不過變得高大上一點而已。德味,焦味,像素,銳度,寬容度變成了時髦的代名詞。

這些技術指標當然重要,但決定一張攝影作品成功與否的要素並不簡單是一組無懈可擊的參數。 攝影更加重要的環節是很難用一組準確的參數來衡量:比如構圖,反差,光色,感覺,立意。這些屬於攝影的藝術層面。

什麼是好片?攝道如劍道

(圖片作者 LarryDeng2008

什麼是藝術? 大英百科全書是這麼定義的:“藝術是指憑藉技巧、意願、想象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這麼一堆繞口令,無非是說藝術是技巧和創造力的結晶,是情感和意識的交流工具。科技的進步本來可以將攝影師從繁複的技巧中解脫出來,更多地投入創作過程。相反,因為現代的攝影技術帶來更多的攝影參數,使得更多的初學者深陷技巧而忽視創作。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技術完善景色完美而又缺乏創意的攝影。

阿諾。紐曼給攝影做過一個很好的定義:“視覺構思+攝影技術+個人感受=攝影,每個因素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攝影作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晶,是作者和讀者的交流。亞當斯也曾經說過:“一個偉大的攝影作品是對被攝之物最深刻的情感表達,是作者對生命的全部感知”。要從機械式的記錄解脫出來,一個攝影作品必須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互聯網時代的攝影不是更加容易而是更困難。 任何一個攝影作品都是立刻展現在全世界人面前,受千萬人評價。在一個與自己無關讀者面前,一張作品最多隻有一秒鐘的機會去留住讀者的視線。一個攝影師要想自己的作品達到世界水準,更加需要追求技巧和創作力的平衡。

沒有技術的攝影是隨意的記錄,沒有構思的攝影是機械的記錄。左腦和右腦誰為重要? 一個成功的攝影師必須有整個發達的大腦在超負荷運轉。當代攝影高手,何嘗又不都是劍氣雙修?

作者


什麼是好片?攝道如劍道

▲ John Fan(範朝亮)

著名旅美風光攝影師

頂級攝影網站1x.com評委

四光圈成員

圖文來源:WC Thomas看看世界(ID thomaskksj)

環球旅行攝影師、數碼後期專家托馬斯的公眾號。 每週一篇精品教程,讓攝影不再難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