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3歲寶寶腹痛入院,竟取出個“大傢伙”,家長要留意了


長春3歲寶寶腹痛入院,竟取出個“大傢伙”,家長要留意了


新文化訊(記者 謝超 夏青)26 日,3 歲的小寶(化名)肚子疼,在家人陪同下來到了長春市兒童醫院,經彩超檢查,顯示小寶腸內有息肉。按理來說,息肉並不會引起疼痛,但小寶的息肉長在了結腸肝曲處。因為息肉太大,拖拽腸粘膜,反覆出現腸套疊,這才引發了腸痛。28 日,長春市兒童醫院內鏡中心成功為小寶完成結腸息肉取出術,術中竟從她的結腸內取出了直徑為 3.5×4.0cm 的息肉。這也是截至目前,該院內鏡中心取出的最大結腸息肉!

檢查結果出來後,小寶住院了,準備做息肉切除。鑑於套疊處已經水腫,小寶做了 2 天消炎。28 日,內鏡中心副主任邊鵬在主任趙芳興和中心團隊成員的協助下,採用鏡下尼龍繩結紮後切除術,成功切下息肉。經測量,息肉直徑為 3.5×4.0cm,這是內鏡中心迄今為止切下的最大的結腸息肉!


長春3歲寶寶腹痛入院,竟取出個“大傢伙”,家長要留意了

手術取出的息肉


3 歲的寶寶為什麼會長這麼大的息肉?邊鵬介紹,目前幼兒出現息肉多發 1 至 6 歲,病因尚不明確,但能長到 3.5×4.0cm,這說明息肉至少已經長一年了。"雖然息肉不會造成痛感,不易被發現,但無痛性血便是會有的,一旦發現自家寶寶有這種症狀,一定要警惕有息肉,儘早到正規醫院就診,別等息肉越來越大,導致腸梗阻。"邊鵬說。

同時邊鵬介紹,小兒幼年性息肉是小兒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多為單發,且多位於直腸和乙狀結腸,但也有多發、位於近端大腸的。幼年性息肉病因仍不明確,目前主要有五種推測:慢性炎症刺激、慢性機械刺激、胚胎組織異位、病毒感染、遺傳因素。無痛性血便是主要表現,少數病例便後自肛門滴鮮血數滴,息肉可突然脫落而致大出血,排便時一般無任何痛苦。

"高位的大息肉可因腸蠕動受阻或蒂柄牽引腸壁而引起腹痛甚至腸套疊,低位的息肉排便時可將息肉推出肛門外,可見肛門處一紅色圓形腫塊,如不及時將其送回,可發生嵌頓壞死。"邊鵬進一步介紹,患有息肉的孩子全身情況通常沒有改變,個別高位息肉患兒的便血和糞便相混合,長期未被發現,可有輕度貧血。"單發的幼年性息肉,電凝切除後即治癒,但不排除再發。如果再出現便血癥狀,要複查結腸鏡。多發的幼年性息肉或達到幼年性息肉病標準的,再發率高,也要定期複查大腸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