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再不改,真的會害了你

浮躁再不改,真的會害了你


有些人做了一段時間的事情之後,開始自暴自棄,覺得自己還是什麼都不會,別人還沒有嫌棄他,自己卻先嫌棄了自己。

還有一種人沒有選擇自我放棄,而是拿出了跟命運鬥爭到底的氣勢,而只停留在了氣勢上,沒有腳踏實地地做實事。

不管是上述的哪一種人,都是心浮氣躁之人,為一時得失考慮太多,達不到有張有弛的狀態。

我們常常心不在焉、坐臥不寧、沒有耐心做完一件事,只想馬上會有一個好結果。

之前看到一則故事,看是否能給大家一些啟示。

一則故事

三伏天過去了,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小和尚就和師傅說:“快買點草籽吧,別等天氣轉涼了,那就來不及了。”

老和尚揮揮手說:“隨時。”

等到中秋的時候老和尚買來了一大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而且還讓他隨著風去播撒種子。

小和尚很納悶:“那種子不都被吹散了嗎?”

老和尚說:“沒事,飄在空中的落下來的也不會發芽。”

老和尚說:“隨性。”

小和尚明白此番道理後,開始在土裡播種草籽,可以沒過一會,又被鳥來啄食。

小和尚急了,師傅款款地說:“隨遇。”

半夜的一場大雨,讓小和尚急壞了,著急忙慌地說:“我們的草籽估計要被沖走了。”

老和尚翻著經書說:“隨緣。”

半個多月過去了,禪院裡開始出現青苗,一些未被播散草籽的地方也泛出綠意。

小和尚終於喜笑顏開,老和尚在禪房前點點頭說:“隨喜。”

哪怕是修禪的人,脾氣秉性也是不相同的,老和尚在這個故事裡展現出了成熟理性的一面,小和尚讓人感覺毛毛躁躁、心沉不下來。

雖然大家都希望像老和尚那樣遇事之後能淡定從容,但有時候卻事與願違。

因為我們太缺乏快樂、幸福感,心思都放在計較得失上了。

浮躁再不改,會害了你

你想想你什麼時候會出現浮躁你的情緒?

是不是來自別人給你的太大壓力;

是不是自己急於成功做給別人看;

是不是因為過於追求完美;

是不是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信仰崩塌了?

碰到以上的情況,我們都會多多少少心生浮躁。

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浮躁的核心是人的樸素、本能的生命衝動和物質慾望。

浮躁的深層特點是重外延輕內涵,重數量輕質量,重表面輕實際,重短期輕長遠。

它會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使人隨波逐流、盲目行動,對個人和集體都極為有害。

因此,我們必須想方設法減少和消除這一不健康的心理。

它與艱苦創業、腳踏實地、公平競爭也是相對立的。

現代社會有許多心態浮躁的大學生,在畢業求職中總想往大城市、大企業鑽,往高收入、高地位的地方擠。

但自己又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結果自然是折騰了好幾個月,卻無功而返。

而後還不反省改過,絲毫沒意識到這是眼高手低帶來的結果,

總以為是自己懷才不遇、社會不公,因而怨天尤人、憤世嫉俗。

由此可見,浮躁是一個偌大的黑洞,是幸福、快樂、成功的絆腳石。

對於個人和企業,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最終會導致失去自我。

所以你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方向,揚長避短,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

要懂得人生非一朝一息,應該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穩步沉著地向前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