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雩山而名,雩水而名

于都县:雩山而名,雩水而名

于都县地处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部,贡水中游。距赣州 65 公里,南昌422 公里 ;东邻瑞金和会昌,南接会昌、安远,西连赣县,北毗兴国和宁都。县域总面积 2893 平方千米,辖9 个镇、14个乡,总人口 110.9 万人。县政府驻地贡江镇。

于都县:雩山而名,雩水而名

于都原名雩都县,因境内北部雩山而得名。雩山,现名于山。“雩”的本意是求雨举行的祭祀,雩山是当时雩都土著人向上天求雨的地方,位于县城北12千米处,为邑望山,呈南北走向,范围3平方千米,海拔634.2米。对于雩都县名的由来,《元和郡县志》给出了另外一个说法,即雩都县因“雩水而名”。雩水,为贡江古名,也称于都河。贡江为雩都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福建省长汀县新乐山,经石城、瑞金、会昌县入境于都县,流经县境5个乡镇、66千米。1957年6月,因字生僻,改“雩都”为“于都”。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雩都县,县治东溪(今贡江镇古田坪),属豫章郡,所辖区域包括今于都、宁都、石城、安远、瑞金、会昌、寻乌等市县地域,故有“六县之母”之誉。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析豫章郡设立庐陵郡,雩都改属庐陵郡。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设置庐陵南部都尉,治所雩都;同年析雩都东北之白鹿营,设阳都县(今宁都县)。

于都县:雩山而名,雩水而名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庐陵南部都尉为南康郡,改属南康郡,为郡治;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南康郡治迁往赣县(今赣州市),雩都为属县。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南康郡改南康国,雩都县属南康国,治所迁往雩都县;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南康国复为南康郡,雩都县仍为郡治;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析雩都南乡设置安远县;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南康郡治再度迁往赣县,雩都为属县;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雩都县治迁大昌村(今梓山镇固院)。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南康郡改称虔州,改属虔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虔州复为南康郡,再属南康郡;九年(公元613年),雩都县治迁回东溪。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南康郡再改虔州,雩都县又属虔州;同年,雩都县治再迁大昌村;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县治被洪水冲毁,始迁今县城(贡江镇);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升雩都象湖镇为瑞金监。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析县地瑞金监置瑞金县。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析县地九州镇置会昌县;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改属赣州。元朝时期,属赣州路。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析安远双桥、石溪等堡置长宁县(今寻乌)。明清时期,属赣州府。1912年,直属省辖;1914年,属赣南道;1926年,再度直属省;1932年,属第十二行政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于都为中央苏区属县。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在于都建立了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雩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隶属中共赣南特委。1930年4月,改称雩都县苏维埃政府,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10月,改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在会昌成立,于都改属之。1934年7月,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在于都县城成立,境内先后成立胜利、登贤、瑞西、兴胜、雩西等县苏维埃政府。同时,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也驻当时雩都县城。1935年3月,境内苏维埃政权被撤,复为于都县,属第八行政区。

1949年8月13日,雩都解放,属赣州分区;9月,改属宁都专区。1952年8月,改属赣州专区。1954年6月,属赣南行政区。1957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雩都”为“于都”。1964 年 5 月,属赣州专区。1971 年 1 月,赣州专区改为赣州地区,改属赣州地区。1999 年 7 月,撤销赣州地区设立地级赣州市,于都县改属赣州市至今。

于都县:雩山而名,雩水而名

于都因“长征第一渡”而闻名遐迩。1934年10月,中央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军团)共8.6万人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从17日开始,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整个渡河过程历时9天,分布在于都城东门等8个渡口、40千米河段。当年送走了8.6万红军将士。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陆定一《长征歌》如是写道:“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于都县:雩山而名,雩水而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