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覽•財富》|數字金融時代:開放銀行新浪潮

《金融博覽•財富》|數字金融時代:開放銀行新浪潮

開放後臺、萬能連接、無處不在……這些前景足以刺激銀行業的神經。2018年以來,無論是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還是民營銀行,都紛紛推出“開放銀行”戰略。那麼,近期頻現大眾視野的“開放銀行”,究竟是何方神聖?

金融擁抱互聯網,銀行開放API

開放銀行是由英文Open Banking翻譯而來,起源和推廣是英國和歐盟關於銀行業的數據共享和開放數據的探索。

近兩年,開放銀行在國內外迅速發展,但截至目前尚未有廣受認可的開放銀行定義,與之類似的提法還有銀行開放平臺、無界銀行等。一般就開放銀行的內涵來說,是指商業銀行開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端口,連接各類在線平臺服務商。銀行通過與服務商合作,開展各種基於具體、特定消費場景的服務。

可以說,開放銀行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理念。在監管允許的範圍內,商業銀行經客戶授權,通過API等技術與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垂直行業企業等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和服務,實現銀行服務與產品的即插即用,共同構建開放的泛銀行生態系統。

2018年7月12日,浦發銀行在北京正式推出業內首個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在國內掀起一股開放銀行熱潮,也成為最先“吃螃蟹”的商業銀行。此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等都在積極推動開放銀行的落地。

國內以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等為代表的領先銀行提出了零售金融3.0與銀行4.0概念,自下而上切入銀行業轉型當中。在轉型實踐中,開放銀行的概念延伸為業務驅動的生態圈、金融服務平臺化、金融科技創新等三種模式,得到商業銀行的廣泛採納和企業、客戶的認可,改變了銀行業的品牌與公眾形象(見表1)。

《金融博览•财富》|数字金融时代:开放银行新浪潮

事實證明,這種轉型非常奏效,零售金融利潤佔比不斷提升,非息收入來源增加,並且吸納了大量的用戶資源,成為銀行業轉型成功的基石。開放銀行的進階與商業銀行數字化進程並行,正在成為商業銀行全面擁抱金融科技的最佳路徑。

開放的“衝鋒隊”

在探索開放之路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銀行業的發展正在面臨新的危機,包括業務增長乏力、息差收窄、客戶流失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衝擊等。這些造成了銀行業利潤增速下滑,傳統的業務模式與經營理念已無法適應現代金融的發展要求。

移動互聯網與互聯網金融的成功崛起衝擊了銀行業的發展,搶佔了大量的客戶資源,並且在服務、渠道、產品上進行正面競爭,導致銀行業由被動“抗爭”到主動尋求轉型。開放銀行的理念正是強調金融生態的開放,賦能銀行業轉向智能化,從物理網點改造到核心系統搭建,向數字銀行發展。

於是,“開放”成了銀行最火熱的口號。銀行越來越多地尋求與金融科技新貴開展合作,探索各種“開放”的方式。傳統商業銀行正在逐步進入科技領域,並同時經歷著從“跨界合作”到“自主研發”的蝶變。銀行自建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為開放的“衝鋒隊”。

商業銀行籌建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正如火如荼進行,如建設銀行設立的建信金科、平安銀行設立的金融壹賬通,都成為國內開放銀行與銀行系金融科技的翹楚。

金融科技子公司通過加強與其他垂直相關領域的深度合作,改進客戶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探索自身的開放之路(見圖1和表2)。

《金融博览•财富》|数字金融时代:开放银行新浪潮《金融博览•财富》|数字金融时代:开放银行新浪潮

2018年,開放銀行迎來了發展“元年”,期間不斷有開放銀行的成果推出,包括商業銀行的API實踐、開放銀行研究報告以及金融科技成果落地。

開放銀行應運而生,與國內銀行業轉型不謀而合,被迫放棄數據壟斷的商業銀行主動與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如建設銀行與阿里巴巴、工商銀行與百度公司等,戰略協作、資源共享,銀行平臺化轉型加快,將金融服務領域迅速擴大。

商業銀行的觸角不斷滲入到場景金融、消費金融、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領域,通過開放銀行將C端、B端和G端進行連接,業務大大拓展。如國內一些領先的銀行,如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紛紛打造場景金融,與醫院、教育、政府等展開密切合作,將金融服務網絡納入到智慧城市建設、智慧政務、消費支付、健康醫療等與人們生活密切聯繫的場景,不僅可以擴大用戶流量,增強客戶使用金融APP的黏性,而且還賦予銀行與客戶的交互性。

數字化時代的取勝之鑰

得益於國內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與移動互聯網的崛起,開放銀行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開放銀行帶給銀行業的變化並非只是單純的技術革命,而是將技術成果完美融合到金融服務當中,將金融服務的便利化、高效率以及交互性推向新的領域。

未來,商業銀行的競爭不再是單純的資源、品牌和渠道的競爭,更是生態、技術與理念的競爭,開放銀行是取勝的關鍵。

●主動出擊,掌握開放銀行技術研發的主導權

開放銀行時代,金融科技的應用更迭日新月異,技術的應用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包括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將進一步革新商業銀行的生態。

現階段,金融科技徹底改變了商業銀行的科技部門。例如,網絡渠道部已經成為引領大零售轉型的核心部門,進一步凸顯金融科技部門的重要性。中國銀行成立的數字金融部、光大銀行成立的數字金融部等正是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舉措,為開放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組織體系。招商銀行專門成立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基金,建立自己的金融科技人才內生培養體系,招聘方向轉到IT、DT人才,將開放銀行的開發者與用戶納入到庫內,打造開放式的金融開發環境。

●協同推進,搭建創新引領的開放銀行平臺

開放銀行引進後,國內大中型銀行在推進金融科技應用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例如建設銀行成立獨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科,興業銀行成立興業數金等,這些獨立的子公司在金融科技研發上具有獨立的知識產權。更多的商業銀行投入到金融科技的角力當中,對於推進銀行金融服務體系有顯著作用。

開放銀行時代,商業銀行擁抱金融科技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在於客戶體驗。互聯網平臺和互聯網金融搶佔了大量的銀行客戶,擠壓了商業銀行的用戶市場,因此變革的核心在於將客戶體驗全面融入到金融科技實踐中。

商業銀行需要針對線上功能的技術漏洞和功能缺失進行定期完善,改善客戶體驗,包括手機銀行APP、信用卡APP等應結合線下業務和活動進行推廣,提高APP活躍量。同時,要將客戶線上和線下的客戶體驗相融合,避免在線上和線下對接當中出現技術故障、安全漏洞和信息

洩露等用戶關注度較高的問題,確保線上渠道的平穩運行。

●開放文化,將先進的銀行經營理念融入金融社會

開放銀行的讚美與爭議並行,最終將開放銀行的發展推到新的高度。雖然,各大商業銀行力求抓住開放銀行的概念和技術,引領商業銀行的轉型,但這種轉型本身也帶著許多焦慮。這源於國內銀行的競爭日益殘酷、互聯網金融的侵蝕以及業務增長的乏力。

開放銀行的推出迎合了商業銀行轉型的迫切需求,從初期的盲目跟風、被動發展,逐步進入到主動開發,構建場景與生態,開放銀行的進階顯示出商業銀行對開放銀行的認知不斷加深,而這一過程也是開放的金融文化融入銀行經營的必經之路。

雖然各界對於開放銀行的發展還抱有一些遲疑,但無法改變開放銀行的加速推進。關於開放銀行監管的探討與研究已進入實質性階段,發展模式也日臻成熟,行業從“盲目跟風”到“統一共識”的形成,開放文化的逐步滲透,都為開放銀行進階奠定了良好的技術、人才與文化基礎。

隨著數字化進程加快,商業銀行的轉型實踐將得到更有力的技術支持,5G等技術的應用將大幅提升商業銀行的金融科技水平,而開放銀行的發展正在為商業銀行的數字化進程貢獻新的模式。一方面,5G技術的應用成本、效益以及數據將更趨於本土化,適應國內商業銀行的監管要求、行業標準和業務形態;另一方面,有助於深化商業銀行與科技型企業的戰略合作,如交通銀行就率先與華為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通過與科技型企業的合作提升開放銀行的技術實力。

(作者單位: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