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武漢,網球還叫“毛球”,中山公園比李娜還傳奇


那年武漢,網球還叫“毛球”,中山公園比李娜還傳奇



說起李娜,那是武漢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網球冠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位土生土長的武漢伢的成功,與漢口的中山公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不僅李娜獨步網壇的“凌沙滑步”是在這裡練成的,我們武漢的中山公園甚至可以說是整個中國網壇的“聖地”。

李娜的家距離中山公園不遠,大概三四站的距離。5歲半,她就進了公園旁邊的新華路業餘體校,但學的並不是網球,而是羽毛球。李娜家是個體育世家,爺爺是體育老師,爸爸也曾經因為羽毛球打得好被選進湖北省隊,據說是因為“文革”而退役。心有不甘的爸爸希望李娜能夠在體育上有大一點的出息,所以幾乎傾其所有培養女兒。李娜的羽毛球練了兩年,練得不怎麼樣,教練評價她手臂掄得還可以,但打羽毛球最重要的“手腕”動作則不太活。


那年武漢,網球還叫“毛球”,中山公園比李娜還傳奇


+


△ 李娜幼時在中山公園留影


當時,和新華路的羽毛球場一牆之隔,就是中山公園網球場。有一天,網球教練夏溪瑤從隔壁串門過來選“種子”,一眼就看中了小李娜,認為李娜移動速度夠快,發力到位,建議她改打網球,教李娜羽毛球的教練林書慧當時就同意了。第二天,就在中山公園的網球場邊,李娜的爸爸李盛鵬、媽媽李豔萍趕來和夏教練見了面,相談甚歡,就在這裡,他們幫李娜做出了她人生最重大的選擇:改專業,打網球!幾個月後,8歲的李娜正式成為業餘體校最小的網球學員,訓練地點,就在中山公園網球場。


那年武漢,網球還叫“毛球”,中山公園比李娜還傳奇


+

△ 李娜啟蒙教練夏溪瑤


說到中山公園的這片網球場,喜歡體育的武漢人,也許都能回憶起它的位置——進中山公園大門,順右手那條路往公園裡走,經過露天電影院,從兒童閱覽室旁邊繞過去,穿過兒童遊樂場就是網球場。如果再往前走,就走到游泳池了。

說到中山公園網球場,正如《武漢晚報》的文章所講,千真萬確是沙土場。

李娜自己回憶,因為沙土場沒有界線,每天練習前,需要小學員臨時自己“做場地”,自己劃線:先用腳在沙土上蹭出線的大概位置,然後推著小車用石灰把線畫出來。武漢的夏天,氣溫40℃是常事,買不起“耐克”,“回力”鞋底又薄,在沙土地上蹭來蹭去,腳底板都燙得疼。

燙得疼是小事情,關鍵是容易摔傷。也許有人真心認為沙土場地好,可以練習滑步,那麼他可能真的不瞭解,這種場地是多麼容易受傷。特別是重心不太穩的小孩,一摔就是鮮血淋漓,摔到李娜的父母都不敢在訓練的時候去看孩子,因為怕心裡過不得。




那年武漢,網球還叫“毛球”,中山公園比李娜還傳奇


+

△ 李娜(左一)和業餘體校網球重點班成員


業餘體校沒有隊醫,每次摔傷,照例都是教練安慰幾句,帶去水龍頭下面,用自來水把傷口上粘的沙子衝一下,抹點紅藥水、紫藥水就又上場了。

世界級的賽事活動,直播的鏡頭實時對準李娜,誰又會想得到,她膝蓋上、腿上伴隨她一生的暗色傷痕,就是幼時在中山公園沙土場上摔傷留下的呢。

李娜說,她對疼痛不敏感,如果第一次摔跤塗傷口用的是紅藥水,她下次就會選擇紫藥水,顏色不一樣她感覺比較好玩。

“要說疼,最疼的是摔到舊傷口,之前的傷疤會裂開,疼得很。經常是受傷的部位還沒有完全癒合就又摔到同樣的部位。我記得有一次膝蓋上面結的痂有一兩釐米厚,裂開後,可以看到裡面積了好多膿血和沒剔乾淨的沙粒,那是舊傷未愈又添新傷的結果。”——這是李娜的話。沒有在這種場地上真正摔過的人是說不出來的。


那年武漢,網球還叫“毛球”,中山公園比李娜還傳奇


1980年代的武漢,知道網球的人並不多。李娜她們訓練的的沙土場外,常常圍滿了看稀奇的人群。很多人不知道場上打的叫什麼球,看到球上很多黃綠色的毛毛,把它稱作“毛球”;甚至有的人不解地問教練,你們為什麼要把打乒乓球的網子插在地上呢。

關於李娜後來的事情,可能大家都很清楚,不用贅述。但關於中山公園網球場的故事,卻不得不多說幾句,因為大家一旦瞭解這個網球場的淵源,就會明白,什麼叫做“三代出一個貴族”。從這個網球場走出一個李娜,揚名天下,實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那年武漢,網球還叫“毛球”,中山公園比李娜還傳奇


+


△ 1933年11月5日,中山公園舉行國際網球賽的報道


漢口有網球運動,要追溯到19世紀末期,由英法等國家的商人、軍人將網球帶到漢口,隨後,在中上層的人物當中小範圍開展。1924年5月,第二屆華中(含湘鄂皖贛四省)運動會在長沙舉行,首次設置男子網球的項目,武漢的隊員代表湖北出賽,一舉奪冠。1933年11月,漢口就舉辦過國際網球賽,參加隊員來自中法日三國,日本領事親臨觀看,上千觀眾圍觀喝彩,而比賽的地點就在的中山公園網球場;1934年,漢口的羅光圭等人組織網球組織《武漢網球會》,活動地點也在漢口中山公園網球場;建國以後,湖北網球隊成立,正式開始系統化訓練,湖北省體委確定的集訓基地,同樣在中山公園網球場。




那年武漢,網球還叫“毛球”,中山公園比李娜還傳奇


+

△ 1934年,中央銀行漢口分行網球隊在中山公園合影


正因為有了中山公園網球場這塊相對固定的網球場地,有了較其他城市濃厚的網球運動氛圍,有了一定規模的網球人群,才可能有網球人才的脫穎而出。

比如功勳教練餘麗橋。這位培養出李婷、李娜兩名世界冠軍的餘指導,同樣出自中山公園網球場。1972年,15歲的餘麗橋在這裡開始練習網球,兩年後,便獲得了全國少年網球比賽女單冠軍。其後,她獲得了德黑蘭亞運會網球雙打銅牌、第三屆全運會湖北女網團體冠軍、與郭漢琴合作獲的女子雙打亞軍、1977年全國網球錦標賽女子網球團體冠軍、1978年9月南斯拉夫國際網球賽女單冠軍、1979年日本國際網球賽女雙冠軍、1981年5月,羅馬尼亞“狄納莫杯”國際網球賽女單第三。1982年,就在李娜出生的這一年,餘麗橋第三次參加亞運會,收穫了女單第三和女團亞軍;第二年,又在五運會上勇奪女網單打金牌。




那年武漢,網球還叫“毛球”,中山公園比李娜還傳奇


+

△ 餘麗橋和李娜、姜山


很多人都不知道,執教李娜從九歲到二十一歲,接近十年的餘麗橋,並非尋常,乃是轉戰歐亞、得獎無數的風雲人物!媒體喜歡熱炒餘麗橋的“嚴厲偏執”,十年訓練從不給李娜笑臉,師徒不和的舊聞,但不管李娜承認不承認,餘指導那種倔強得任性、頑強得可怕的個性,在她身上刻模子一樣地得到傳承。沒有“魔鬼教練”, 哪有讓天下網壇高手聞風喪膽的 “魔鬼學生”?




那年武漢,網球還叫“毛球”,中山公園比李娜還傳奇


+

△ 湖北“網球一哥”馬克勤


在中山公園網球場接受網球啟蒙的,還有馬克勤。1973年,馬克勤剛在公園對面的滑坡路小學讀四年級,就開始在公園網球場裡,端起沉重的航空牌木頭球拍,奮力揮舞。只用兩年時間,他便進了湖北省網球隊。馬克勤代表中國參加的第一項世界大賽,是1982年的印度新德里亞運會,他和劉樹華配對獲得男雙銅牌,一舉成名。1983年,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加法爾杯亞洲國家網球賽上,他又和尤偉、劉樹華組成的中國男隊首次登上亞洲男子網球團體冠軍的寶座。1988年,26歲的馬克勤作為80年代中國網壇的領軍人物,與劉樹華一起參加了漢城奧運會,成為新中國第一對參加奧運會的網球選手。如果說湖北武漢網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郭漢琴、餘麗橋這些“女將”引領風騷,那麼到了80年代,馬克勤的橫空出世則開啟了武漢男子網球的黃金年代。退役後,馬克勤同樣出色,他發現並培養了後來的中國網壇“一哥”朱本強,在1997年、2001年和2005年三屆全運會上,他帶領弟子朱本強、姜山等人拿下金牌5枚。




那年武漢,網球還叫“毛球”,中山公園比李娜還傳奇


+

△ 姜山和李娜


順便說一下,這裡提到的姜山,就是現在李娜的夫君。

武漢中山公園網球場的歷史,折射出網球運動從誕生到發展再壯大的歷程,從民國初年到新中國,從建國初到改革開放,這裡走出的網球人才之多,取得的榮譽之繁,限於篇幅,無法盡述。這塊地方,真堪稱中國網球史上一塊神奇的寶地!


【補】近期將會推出葛亮先生“葛叔有話說”,說說大武漢的那些往事,而首段就是講說武漢軍運會的網球項目與李娜在中山公園訓練的往事。



更多武漢美食分享請加入: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