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每一個施加暴力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病態的家庭。

01

少年的你,是什麼樣的?

是坐在草地上揹著英語單詞,還是在陽光底下奔跑大笑?

當青春變成美好的代名詞時,電影《少年的你》卻直接掀開了校園裡最殘忍的一面——校園欺凌。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一群未成年的惡魔,聯合起來欺凌一個無辜的孩子。

諷刺、嘲笑、孤立、毆打,直到年輕的生命從高樓墜落,這樣的暴力仍然沒有停止。

關於校園欺凌的危害,關於孩子如何自我保護,我們已經說得夠多了。

但今天,我想換個角度來看看未成年人的暴力行為。

因為天使變成惡魔,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施加暴力的少年固然該被譴責,但他們背後的父母,難辭其咎。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02

* 以下內容涉及少量劇透,不影響觀影體驗

電影《少年的你》上映後廣獲好評。

原因不外乎一個:真實。

回想學生時代,我們或多或少都見過校園欺凌。

它可能是一個外號,可能是一陣心照不宣的嘲笑聲,也可能是指名道姓的辱罵。

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莫名其妙就變成了集體的暴力、暴力的狂歡。

很多人不知道,被欺凌的孩子會蒙上多大的陰影,卻還要被指責懦弱。

這種真實的呈現,激起了所有人對校園欺凌的憤怒。

但這部電影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把施暴者刻畫成純粹的、毫無由來的惡。

它告訴我們,每一個施加暴力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病態的家庭。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例如電影中的魏萊,長相漂亮,家庭富裕,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

但也就是這樣一個乖乖女,會聯合其他人孤立同學,面帶笑容地毆打同學。

第一個受害者跳樓自殺後,魏萊沒有一絲悔意,也沒有感到一絲恐懼。

她迅速將目標轉移到了其他“獵物”身上。

這種乖乖女和霸凌女的極度反差,令人不禁想問,

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會讓本該是天使的孩子,變成了可恨的惡魔?

電影給出了答案。

當警方在調查第一個受害者的死亡時,接受詢問的魏萊母親表現得相當優雅。

她先是否認,自己家的孩子絕不會做出這種事。

接著又懷疑,死者家屬是為了拿到補償金,才賴上他們家的。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給錢就好了。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秉持“金錢可以搞定一切”的母親,將這種觀念灌輸給了魏萊。

而家庭的富裕,也給了魏萊欺凌同學的底氣。

如果說一個家長的錯誤教育,會導致傷害;

那麼兩個家長的錯誤教育,就會導致毀滅。

當第二個受害者想要報警時,一向盛氣凌人的魏萊突然哭著求饒。

因為父親已經半年沒有和她說過話了,她不能再犯錯。

顯然,她很渴望父親的關愛和肯定。

女兒復讀,讓魏萊父親感到臉上無光,動輒便用冷暴力的方式進行懲罰。

缺乏愛和教育的魏萊,把自己遭受的一切施加在了更弱小的人身上。

但她高估了世界對她的容忍度。

被逼到盡頭的受害者,終於奮起反抗,殺死了魏萊。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名為魏萊,卻沒有未來。

她的父母本可以從復讀這件事中,嗅到點什麼不對勁的信息。

但他們沒有。

直到在殯儀館看見女兒的屍體,他們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

我不知道,魏萊的死是否會讓他們反思自己的教育。

但現實中的更多人,卻是把悲劇怪罪到別人身上,把責任推卸給社會。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03

就在上星期,大連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事件。

未滿14歲的男孩蔡某某,把同小區一個11歲的女孩騙到了家裡。

不久後,女孩的屍體被發現,就在離家不遠處的灌木叢中。

女孩身上豁然7個刀口!

殺人、拋屍,這是多少成年人都幹不出來的事。

可蔡某某根本沒有感到愧疚。

他滿心想的,是被警察抓走的恐懼。

在受害者家屬焦急尋找女孩下落時,這個殺人兇手還笑呵呵地上前搭訕。

沒有同情心,毫無是非觀。

一個連刑事責任年齡都沒到的少年,為什麼連基本的人性都沒有?

孩子變成這樣,家長知道嗎?

他們知道。

在女孩被害之前,蔡某某在小區內就已經多次尾隨、跟蹤、騷擾女性。

一位阿姨說,她曾見到蔡某某在小區裡掀了一個年輕姑娘的裙子。

可事後,男孩的父親反而把前來評理的姑娘罵了一頓。

“我突然明白這孩子為什麼會殺人,生長在這麼一個黑白不分的家庭裡,出了這麼一個人渣正常了。”

來源 | @大連被害人11歲女孩兒家屬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因為一個熊孩子的背後,往往是一群熊家長。

白天為了做生意,蔡某某的父母就把孩子鎖在家裡,只留給他一部手機方便聯繫。

簡單粗暴。

孩子騷擾女性,他們卻不當一回事,這無疑助長了蔡某某犯錯的底氣。

事發之後,蔡某某的父母依然沒有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他們沒有露面,更沒有道歉。

他們讓警方帶話給女孩的父母,說願意賣房子賠償。

來源 | 澎湃新聞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但,金錢能換來一條鮮活的生命嗎?

金錢能洗刷手上的血汙嗎?

如果男孩的家長能早點意識到孩子的成長出現了問題,女孩是不是就不會死?

那些無辜的女性,是不是就不必每日提心吊膽?

可男孩的舅舅至今仍然不相信,自己的侄子會是惡魔。

“網友對他的評價越傳越邪乎,我不認為他不正常,謠傳他看黃片是扯淡。”

多麼可恨,多麼悲哀!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04

小小年紀卻對他人施加暴力,甚至在造成傷害之後毫無悔意。


我不敢想象,他們長大成人,對社會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甚至想放任情緒,對他們致以最強烈的詛咒。

但我們必須看到,惡魔少年是教育的結果。

真正的施暴者,是他們背後不負責任的家長。

他們以為,只要自己家的孩子不受別人欺負就夠了,欺負別人不算事。

殊不知,害人者終究會害到自己頭上。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就在上個月,廣西一名身材高大的男生,把自己的同學韋某從四樓扔了下去。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這是一起對校園暴力忍無可忍之後爆發的悲劇。

這個身高190cm的大個子,因為性格安靜,在學校經常受人欺負。

就連放假時走在街上,都會被十幾個人追趕。

男生不是沒求助過,只是身邊的成年人都幫不了他。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在他們眼裡,這只不過是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沒必要上綱上線。

韋某的父親甚至問,“受欺負,就要置對方於死地嗎?”(來源:荔枝新聞)

想說的是,以暴制暴固然不可取。

但當一個孩子意識到身邊沒有一個人能夠幫他時,他只有兩個選擇。

要麼傷害自己,要麼傷害別人。

當家長放縱孩子去肆意凌辱別人時,就應該考慮到有一天暴力會反噬到孩子身上。

在未成年的暴力事件中,沒有一個人能獨善其身。

受害者,可能被逼上絕路。

旁觀者,可能成為冷漠的大人。

施暴者,可能被暴力反噬。

目睹暴力、參與暴力、遭受暴力的所有人,都會把暴力的記憶傳遞給別人,甚至傳遞給下一代。

被家暴的孩子,把拳頭砸向了更弱小的孩子。

看慣了暴力的少年,拿起手機拍攝受害者的屍體,笑著踏過擦不去的血跡。

這是所有人的悲劇,無人倖免的悲劇。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05

家庭教育,不是45分鐘的一節課,而是時時刻刻的言傳身教。

有些父母雖然嘴上教育孩子,你要好好和其他人相處。

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不懂得什麼叫尊重。

在東野圭吾的小說《紅手指》中,我看到了一些父母的影子。

小說中的父親在後院裡發現了一具女童的屍體,而兇手正是自己的兒子。

這位父親的第一反應是,馬上帶著兒子去警局自首。

可母親卻堅決阻止,不惜以死相逼。

“罪名會一輩子跟著他的,他再也不能過正常人的日子,一定會很慘的。”

她沒有想過,那個枉死的女童何其無辜。

但父親竟然妥協了,還幫著妻子一起處理屍體。

根據線索,警方很快就懷疑到他們家。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為了擺脫嫌疑,他們需要找一個替罪羊——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奶奶。

一來,奶奶記不住事,不怕她反咬一口;

二來,看在老人生病的份上,法院應該也不會拿她怎樣。

用一個命不久矣的老人,去換一個孩子的光明未來,這筆買賣很划算。

雖然小說的最後,這個計劃還是敗露了。

但你看,這些父母不是黑白不分,他們也知道自己的孩子犯了錯。

然而出於父母保護孩子的本能,他們還是選擇了包庇。

一位母親說,如果換作是她,她可能也會這麼做。

“我寧願替孩子坐牢,也不想毀掉孩子的人生。”

在我看來,這樣的母愛一點都不偉大,還特別愚蠢。

為什麼我們會教出自私的孩子?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因為在某些父母的眼裡,只有自己的孩子是心肝。

只要孩子受了一點點委屈,他們就會張牙舞爪地去討伐整個世界。

哪怕一條活生生的人命,也比不上自己孩子的前程。

一旦孩子犯了錯,他們只會想方設法地推卸責任。

這樣的結果,就是養出一個沒有底線的孩子。

而一個失去底線的孩子,遲早會闖出父母無法承擔的大禍。

該他付出的代價,一個都少不了。


《少年的你》說出多少孩子的噩夢:好好長大,到底有多難


06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教育孩子要怎麼保護自己不受別人欺負。

但為什麼,那些熊家長從來不教自己的孩子,不要去傷害別人?

在成年人眼裡,被孤立、被欺負可能不算什麼。

但對於孩子來說,這就是天大的事。

哪怕只是一個外號,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青春期的陰影,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伴隨一個人的一生。

而沒有及時被制止的冷嘲熱諷,早晚會上升到肉體的拳打腳踢。

不要等到鮮血為鬧劇畫上句號,成年的我們才突然驚醒過來:這一切本可以避免!

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跟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那些惡魔少年該罵,他們背後的家長更該罵。

近些年來,未成年人暴力事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惡劣。

一次又一次的憤怒過後,也是時候反思對孩子的教育。

只有把這一課補上,才能讓孩子成長為天使,才能真正避免未成年人犯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