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邊陲小城畹町,有座感人至深的紀念館,專為愛國華僑而建


畹町,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州南部,是一個具有熱帶、亞熱帶風貌和民族特色的邊境口岸城市。畹町與緬甸九穀山水相依,是西南陸路通往緬甸和東南亞國家的主要通道,被稱為“西南國門”。畹町雖小,卻飽經滄桑。

1938年滇緬公路開通,畹町為中方一側的終點,用石頭建成的畹町橋也就成了抗日戰爭中唯一的西南邊陲交通樞紐,如今,畹町橋和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都是當地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景點。

上次德宏之旅,我們一行參觀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這個紀念館於2014年9月奠基,2015年12月建成,位於畹町森林公園旁,佔地面積十餘畝,以紀念南洋華僑機工回國參加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功績, 是我國首個以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為主題的紀念館。

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由紀念碑和紀念館兩部分組成,呈三角形造型的紀念館設計,代表著3000餘名南僑機工,又象徵著歷時三年的漫漫援戰之路。

紀念館以當年南洋華僑機工戰鬥過的滇緬公路“抗戰生命線”為主線,設計富有含義,入口到出口的50級臺階,象徵滇緬公路上搶運的50多萬噸抗日物資。東側20米高的架空,與畹町橋橋面長度一樣。建築高20米,是為紀念用血肉之軀開鑿建築滇緬公路的20多萬滇西各族民眾。

在歷史上,1937年抗戰爆發,中國東南的海陸交通均被日軍切斷,剩下西南畹町這個邊陲小鎮。為了保護這條通道運送戰需物資,雲南省用九個月時間趕修了一條滇緬公路,翻越六座大山,跨越五條江河,崎嶇艱險難行。當時修建滇緬公路共有20萬民工,犧牲了2000多人。


然而公路修通了,運送抗戰物資的司機卻不夠。1939年,招募機工的號召一出,立即得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南洋華僑青年積極響應,經過嚴格的篩選,3200餘人分批迴國,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奔赴滇緬公路。

新開闢的滇緬公路是當時運輸國際援華物資的主要通道,“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就奮戰在這條公路上,搶運物資,維持抗戰一線的物資供應,成為戰爭後勤的堅強後盾。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相對安全的東南亞,這些青年華僑義無反顧回國支持抗日,有的瞞著家人,有的女扮男裝,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

抗戰結束後,據相關資料介紹,這3200餘名南僑機工,戰死、病亡、失蹤共千餘人;有千餘人自願留在中國;千餘人選擇回到南洋。看著紀念館內一張張感人至深的圖片和故事介紹,我心情非常複雜,深感中國的今天來之不易,是全體中國人民幹出來的,更是無數仁人志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當永遠銘記南僑機工抗戰功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共同努力,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