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知行| 《“士”階層的形成與儒家思想的演變》講座成功舉辦

大道知行| 《“士”階層的形成與儒家思想的演變》講座成功舉辦

10月26日,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組織舉辦的第37期“大道知行講堂”在中國政法大學海淀校區如期開講,此次講座的主題為《“士”階層的形成與儒家思想的演變》,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念群特邀主講。15.2萬企業及社會學員通過現場或在線直播聽講互動。

“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講座開始前,學員代表李飛朋帶領現場全體學員,齊誦《孟子》節選經典語句。誦畢,學員代表邱紅麗作為敬茶人,與全體學員共敬楊念群教授“敬師茶”,以示感謝與尊重。

大道知行| 《“士”階層的形成與儒家思想的演變》講座成功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 楊念群教授

此次講座,楊教授以獨特的角度與觀點,講述了儒家思想的產生、發展過程中受到的挑戰及應對挑戰的方式。楊教授認為,理解“什麼是儒學”可以從四方面展開思考:儒學是美學的還是實用的,是哲學還是一種道德實踐,是精英的還是民眾的,是普遍性的還是地方性的。講座中,他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受到了現場學員的熱烈歡迎與讚譽。

“儒”最初的角色有兩個派別爭議:巫祝與民間教化之師。楊教授為學員勾勒了一副儒士演變圖,在夏商周遠古時代,儒是溝通天地仁的“巫祝之儒”;在禮崩樂壞的先秦私學時代,儒演變為“教化之儒”;兩漢時期讖緯之學流行,儒的巫祝角色迴歸,成為“王者之儒”;在宋代地域化時代,儒祛魅迴歸“教化之儒”。到了晚宋明清時代,儒發展為政教合一的體系,成為“王者-教化之儒”。

大道知行| 《“士”階層的形成與儒家思想的演變》講座成功舉辦

隨著王朝疆域的擴大,在統治成本制約下,南宋開始從吏治轉變為儒治。士在科舉制中考得秀才之後,被限制在地方用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宗族的興起為儒學底層傳播提供了載體;士階層的講學傳統向底層延伸,內容的簡約性、實用性提升。儒家思想經過這樣的傳播,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道德習慣,從而節約了國家的統治成本,儒學和士人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近代,儒學的發展受到了西方的挑戰,如何回應這種挑戰?楊教授認為,從歷史的角度抽象地看儒學的優越性,缺乏具體的應對能力,而儒學地域化塑造下的近代地方意識給予了一定的答案。他以湖南、廣東與江浙地區為例,分析了科舉制時期的士人以地方資源應對西方挑戰與衝擊的方式。

大道知行| 《“士”階層的形成與儒家思想的演變》講座成功舉辦

講座最後,楊教授以道統的坍塌提出自己對儒學興衰的幾點看法。思想的發展不在於思想本身,而是應對世界變化的能力,儒學最重要的功能是,在具體的倫理與關係的層面協調社會組織,降低了制度成本。在歷史與現實情況下,需要以批判、獨立、自由的精神看待儒學發展。

講座內容結束,進入現場互動環節,學員紛紛舉手、踴躍提問,“以什麼方法汲取儒家文化思想精華”“儒家思想在當下統與治的應用與體現”“桐城派對明清時期儒家思想的影響”……楊教授結構嚴謹、有理有據的解答,獲得了現場學員的陣陣掌聲,並與楊教授合影留念。

大道知行| 《“士”階層的形成與儒家思想的演變》講座成功舉辦

“大道知行講堂”系列講座將持續舉辦100場,讓企業家和企業管理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裝自己,學以致用。第38期講座預告將在“大道知行”微信公眾號發佈,並開放報名渠道,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