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腳下鋪展美麗新畫卷

作為全省36個國定貧困縣之一的渾源縣,通過緊抓三支隊伍、做實脫貧措施、提升精神面貌等途徑,脫貧攻堅取得積極進展。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退出貧困縣104個,44995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了3.38%。

如今,一幅幸福美好的畫卷正在恆山腳下展開。

群策群力助貧脫困

渾源縣吳城鄉有個皇叔窪村,曾是鄉里脫貧攻堅的“落後戶”。老支書李天佑因村裡扶貧檢查,多次排名靠後被免了職,接任村負責人的劉叔如工作不給力,上任10天同樣被免。49歲的村新負責人劉偉上任後,帶領村民12天完成42處拆除,工作比計劃提前8天完成。掃垃圾、清糞堆、搞硬化、添綠植……村裡村外很快變了樣,皇叔窪也一舉從“落後戶”邁進了先進行列。

“包鄉領導、各鄉鎮書記、幫扶單位必須做到白天干扶貧,黑夜想扶貧,夢裡夢扶貧,只有苦幹實幹,才能全面完成各項任務。對於安排部署的工作或督促檢查發現的問題,三日之內必須拿出思路,一週之內必須見到行動,一月之內必須大見成效,對於渾渾噩噩、不見行動的,將嚴肅追責問責。”渾源縣縣委書記趙宇一直強調,只有狠抓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激發幹部隊伍新動能,才能提升脫貧攻堅效果、助推鄉村振興。

該縣在職能發揮上出點子,建立健全縣、鄉兩級“書記抓、抓書記”問責機制,各鄉鎮成立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始終將村級黨員幹部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復轉軍人、回鄉知識青年中推薦和選拔村幹部,著力加強村級黨組織班子建設,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設立了5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1982個村民黨小組,實現了黨的建設和集體增收、精準扶貧“無縫對接”。

同時,該縣充分發揮幫扶作用,省市縣選派147名機關幹部到鄉(鎮)農村掛職、620名扶貧工作隊員和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縣直機關單位派出2360名機關幹部下沉農村,共落實扶貧項目257個、爭取扶貧資金2561.5萬元、組建農民合作社164個,黨員創辦領辦致富項目100餘個,群策群力助貧脫困。

後續扶持勁頭足

家住南榆林鄉聚興村的趙守義是村裡的公益夜巡員。談起這幾年天翻地覆的變化,趙守義滿是幸福。

趙守義一家原來住在西圪坨村,村裡人少地少。

“以前,我們一家六口人擠在一間窯房裡,一到下雨天就擔心漏雨坍塌。”趙守義說,“真正讓她感到無助的是她和丈夫沒有穩定收入來源,也無多少地可種,總不能讓三個孩子一輩子也這樣吧!”

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給趙守義一家送來了春風。2018年底,南榆林鄉分批將居住在偏遠地區和基礎設施薄弱村的村民統一搬遷安置到離縣城不遠的聚興村,讓貧困戶真正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

2018年底,趙守義一家搬進磚瓦新房,不僅如此,家裡還領到了6萬元錢的安置費。今年,趙守義被村裡選為公益夜巡員,丈夫憑藉著會種樹也進入村裡組織的修復礦山護林員。

“全縣大力推動光伏扶貧行動,確保每村至少一座光伏扶貧電站,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各村要求靈活運用資金,將錢用在刀刃上,確保扶貧工作不養懶人。”渾源縣扶貧辦公室主任雷迎春介紹。

據瞭解,渾源縣脫貧工作措施實,思路清,自2015年以來全縣建設的光伏扶貧電站全部併網,總規模達到80600千瓦。光伏收益扶貧款全部用於該縣149個貧困村和161個非貧困村壯大集體經濟收入和增加貧困戶收入。要求各村靈活運用光伏資金,在確保貧困群眾生活基礎上,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得到提高。

精神飽滿奔小康

在東坊城鄉荊莊村,映入眼簾的是整潔的街道、蔥蘢的樹木,一改過去“房前柴草垛、屋後糞土堆、汙水靠蒸發、垃圾憑風颳”的景象。

“村裡修路又蓋房,拓寬街道搞綠化,自來水接到灶臺前,光伏路燈全村亮,村裡大建文化園,村民心裡美滋滋。”負責清理街道衛生的貧困戶徐佔榮說起自己編的小曲。

同時,村裡還配套完善了便民服務大廳、愛心扶貧超市、澡堂等系列生活設施,濃濃的鄉村氣息呈現出該村推進“五貌”建設取得的成效。

鄉村環境提升工程開展以來,渾源縣瞄準脫貧摘帽的總目標,圍繞全縣鄉容鄉貌、街容街貌、院容院貌、屋容屋貌和精神面貌“鄉村五貌”建設標準,集中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著力改善鄉村群眾生產、生活和居住環境,全縣上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五貌”建設中,渾源縣嚴把財政關,將錢用在脫貧攻堅刀刃上,明確提出負面清單:不允許搞投資大的進村牌樓和其它標誌性建築,不允許盲目設計水泥、柏油硬化路,不允許搞壘砌遮羞牆和簡單大面積粉刷牆體的形象工程,不允許購置垃圾清運車和垃圾桶。

不僅如此,渾源鄉村面貌的變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帶動著貧困群眾。駝峰村貧困戶郝永福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把自家的小院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現在,整個村子都變了樣兒,俺也一定要把院子衛生保持下去,不能拖了集體的後腿。”交談中,郝永福話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本報記者 楊曉明 實習記者 仝雄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