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行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本報記者 王小霞

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企業的行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0月24日,在首屆可持續發展論壇“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企業在行動”環節,9位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共同探討了企業在推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作用,以及企業如何能夠更好地將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企業自身的發展進行對接,實現社會和企業的共同可持續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主持這一環節時表示,優秀的企業家是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者、示範者,也是思想者,企業的行動、思考和建議,是實現社會和企業共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立榮說,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首先,要從產業結構上改變先破壞、後修復的發展邏輯,同時,要讓所有的市場主體共同參與均衡發展。其次,要從產業佈局上改變重本土、輕國際的市場主體。最後,要從產業生態上改變先汙染、後治理的思維。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行為要有預見性,對可能產生的影響要及早控制,尤其是生態環境本身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破壞,將無法還原。

“必須要降低碳排放,而且速度要夠快,才能實現巴黎公約的目標,同時還要提供清潔能源,以實現經濟增長。”全球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阿代爾·特納認為,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表明,如果要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必須在2050年前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為0;而如果要將這種排放目標變為事實,需要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方案和行動。如何實現這一點?阿代爾·特納說,這需要國家和企業的承諾,之後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否則為時晚矣。

伊利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潘剛認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是所有企業的共同責任和使命,作為大企業,更要有大擔當,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企業首先要凝聚發展共識,站在戰略高度看待可持續發展;其次,企業要創新合作模式,實現多方的合作共贏。

“我們不僅僅生產T恤,我們還希望作出一些有影響的改變,如應對氣候變化、提升貧困人口的收入。”溢達集團董事長楊敏德帶來了溢達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探索案例。楊敏德說,為了做到這些改變,溢達集團把水的消耗降低了超過了60%、能源的消耗減少了49%。未來,還將進一步降低相關能耗,如利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採用更多先進的水處理技術等。另外,還將廢料收集起來進行循環利用等。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創始人、主席田源在現場為大家分享了三個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精彩案例:第一個案例是亞布力論壇理事劉小光發起了第一個中國企業家環保組織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這是中國第一家以企業家為主體的環保組織,目的和使命是凝聚企業家精神,留住碧水藍天,價值觀是敬畏自然、永續發展。第二個案例是河北德龍鋼鐵集團,其曾經是河北的排汙大戶,現在通過推行環保先進技術,使一個汙染大戶,變成了環保型的鋼鐵企業,變成了國家3A級的旅遊景區。第三個案例是復星集團發起的“我們守護村醫、村醫守護大家”項目。該項目目前已經選取了12個省37個國家級貧困縣,在100多個縣裡幫助當地的村醫,創立了一種全新的模式,來對抗貧困。

數字時代,企業又該如何應對變革,做到可持續發展?物美集團創始人、多點DMALL董事長張文中認為,當前,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它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變化。與此同時,線上線下一體化也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而擁抱數字化變化最重要的是要回歸商業本質,做到包容、富擁資源和可持續化的發展。

“要推動可持續發展,就要不斷創新,去開發適合未來發展的先進技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經濟的發展,保護好我們的環境。”英特爾集團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這樣認為。

“和氣候變化相關的80%問題都與能源相關,要提高經濟發展效率,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能源體系,使其不再使用與碳相關的燃料。”施耐德集團高級副總裁文森·佩蒂特表示,為此,施耐德提供了能源和自動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幫助終端市場提高效率,讓發展變得更可持續。

移動產業也正在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助力。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大中華區總裁斯寒表示,從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來看,移動產業可以有助於更好的教育,改善了教育和學習的質量,促進閱讀和識字率。同時,有助於女性賦權,並且提供財政的包容性,移動貨幣減少了中低收入國家的金融缺口。更為關鍵的是,移動網絡在基礎設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鼓勵包容和可持續發展,以及鼓勵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