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朱久財,今年65歲,雙橋紹江人,錦江河瀕臨失傳的鸕鶿捕魚人

鸕鷀捕魚

是漢族勞動人民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

隨著社會的發展,

鸕鷀捕魚這項傳統行業日漸衰落。

桂林灕江上的鸕鷀捕魚

你可能會知道

因為我們用的20元人民幣上就有



他叫朱久財,今年65歲,雙橋紹江人,錦江河瀕臨失傳的鸕鷀捕魚人



但是

小夥伴們不知道的是

萬載也有人用鸕鷀捕魚

他叫朱久財,今年65歲,雙橋紹江人,錦江河瀕臨失傳的鸕鷀捕魚人


瞭解一下看看他的故事

他叫朱久財,今年65歲,雙橋紹江人,錦江河瀕臨失傳的鸕鷀捕魚人


他叫朱久財,今年65歲

是萬載雙橋紹江村人,

在錦江河中訓練鸕鷀捕魚

從8歲起就開始跟著爺爺一起養鸕鷀

到他這裡已經有三代歷史了

如今馴養鸕鷀的人越來越少,

這種傳統捕魚技藝也瀕臨失傳

朱久財也可能會成為萬載最後一個鸕鷀馴養人。


他叫朱久財,今年65歲,雙橋紹江人,錦江河瀕臨失傳的鸕鷀捕魚人


萬載縣錦江流域經過雙橋、

高城、康樂、鵝峰等鄉鎮村落,

大部分河面寬廣,村民為了生活訓養鸕鷀。

過去,

祖輩們養鸕鷀,大都是用來捕魚。

那時,萬載很多人家裡都有船,

每條船上放幾十只鸕鷀。

到了捕魚季節,一眼望去,河裡全是鸕鷀。

以捕魚補貼家用

但現在這種傳統的行業已賺不到什麼錢了。


他叫朱久財,今年65歲,雙橋紹江人,錦江河瀕臨失傳的鸕鷀捕魚人


“鸕鷀12個月大就開始訓練,

10歲後視力會出現問題,沒法下水了。”

朱久財說道。

8歲開始,朱久財跟著爺爺下河捕魚。

剛開始他控制不了平衡,

朱久財在小船上搖搖晃晃,

稍不留神就會翻到河裡,

一天翻個十幾次是家常便飯。

時間長了,他慢慢摸到了門道,

沒想到一干就是50多年。


他叫朱久財,今年65歲,雙橋紹江人,錦江河瀕臨失傳的鸕鷀捕魚人


鸕鷀捕魚時間一般是每年農曆十月到次年正月底。

捕魚開始,朱久財持竿朝船舷一抹,

鸕鷀便“撲通撲通”躍入水中。

鸕鷀飛速遊弋,在河裡尋找目標,

並不時潛下水去。隨著朱久財的口哨聲,

鸕鷀們乖巧地完成一個個動作。

“鸕鷀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

只有發出抑揚頓挫的口令聲,

它們才會專心捕魚。”



他叫朱久財,今年65歲,雙橋紹江人,錦江河瀕臨失傳的鸕鷀捕魚人



近年來,

隨著現代化的捕撈工具與作業方式興起,

不少傳統鸕鷀捕魚人紛紛轉行,

在雙橋也只有朱久財一直堅守著這門技藝。

如今,

鸕鷀捕魚已經被認定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年齡的增大,

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是朱久財最大的心願。


他叫朱久財,今年65歲,雙橋紹江人,錦江河瀕臨失傳的鸕鷀捕魚人


子女們都不願意學習這門手藝,

其他來向朱久財學藝的村民也由於

來人的性情品性不適合馴養鸕鷀。

再過幾年,朱久財都要“退休”了,

鸕鷀也面臨“下崗”。

和鸕鷀共同生活了這麼多年,

朱久財和鸕鷀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

他為鸕鷀的未來擔憂,

希望鸕鷀捕魚能長久傳承下去。



他叫朱久財,今年65歲,雙橋紹江人,錦江河瀕臨失傳的鸕鷀捕魚人



鸕鷀捕魚,

這門技藝裡蘊藏著太多的歷史信息,

是文明進程中的一個印記,

希望我們的後來人

不止能在書本和視頻中看到這種鳥兒,

更能在門前的小河中,

感受到小河、流水、鸕鷀、漁人

組合起來的詩意畫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