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揭曉|獲獎者黃昱寧:沒想過做中國的阿特伍德

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揭曉|獲獎者黃昱寧:沒想過做中國的阿特伍德

2019年10月25日下午,第二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在京揭曉。這一旨在創立兼具權威、影響力、持久性與國際對話能力的文學獎,本屆得主為作家黃昱寧,獲獎作品為2018年8月出版的《八部半》。

本屆得主由戴錦華、黃子平、賈樟柯、路內、張大春五位評委共同選出,張大春代表評審委員會頒發獎項,頒獎詞為:“黃昱寧展現了很豐厚的文學修養,以洞澈的世情與人情觀察,使短篇小說的形式深度生動展現。不同類型作品於焉也示範了作者打通西方現代小說傳統與中文寫作的卓越能力。”

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揭曉|獲獎者黃昱寧:沒想過做中國的阿特伍德

△從左至右:理想國創始人劉瑞琳、寶珀文化大使/理想國首席顧問 梁文道、寶珀中國區副總裁 廖信嘉

本次頒獎典禮對談由寶珀文化大使、理想國首席顧問梁文道擔任論壇主持。寶珀中國區副總裁廖信嘉先生與理想國創始人劉瑞琳亦蒞臨現場並致辭。

獲獎者黃昱寧表示:“感謝評委們把這個青年文學獎頒給我這個四十多歲才開始寫作的中年婦女,說實話之前我自己也不知道之後能有多少精力可以投入到小說創作中,但我想今天應該有答案了,我接下來創作道路會走得更加堅定一點。”

黃昱寧的《八部半》: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做中國的阿特伍德

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揭曉|獲獎者黃昱寧:沒想過做中國的阿特伍德

△《八部半》 黃昱寧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8年8月

2018年,橫跨翻譯、出版、批評三大領域的黃昱寧,以一部小說集《八部半》完成了從文學佈道者向小說家的轉型,這本書名讓人聯想到費里尼同名名作的小說集收錄了8箇中短篇,以及一篇帶有虛構色彩的非虛構長文。黃昱寧說她的小說有點像“異裝癖”,她喜歡寫與自己的生活環境有很大差別的人物。

黃昱寧自稱從小就有虛構衝動,儘管這樣的衝動的真正釋放,是要到40歲以後。但一出手,便已經是老手。對西方現當代文學如數家珍的她,毫不吝嗇地在自己的小說處女作裡進行復雜精巧的敘事實驗。正如李敬澤說的,黃昱寧“太國際範兒”,這位在上海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上海土著,並沒有像許多同行一樣,以鮮明的地域色彩在以鄉土為主流的中國當代文學版圖中插上自己的旗幟。但與此同時,黃昱寧的寫作並沒有“翻譯腔”,用黃子平老師的話說,“這是一種非常純淨的漢語寫作,居然沒有翻譯腔,這是非常難得的。”

《八部半》有一個核心主題——媒介。手機、微信、雜誌、電視等現代或前現代媒介都構成敘事載體,串聯起現代都市社會里的蜚短流長、社會新聞,又或是“黑鏡”式的科幻寓言。而用做了十多年文學批評的黃昱寧自己的話說,她寫的是基於互聯網等媒介發展起來的新型人際關係和慾望結構、欺騙和自我欺騙、角色與角色錯位、追問小說在未來的命運。

評委黃子平高度評價了《八部半》作為小說集的原創性,以及對“媒介”這一重要時代主題的關切:“黃昱寧寫了不同的八篇小說,幾乎每一部都是作為獨立的短篇小說來經營的,這篇關心的事跟前邊那篇不太一樣,有自己的軸心和發展路徑。這是一本原創的小說集,不是很多年以後的一個選集,所以每一篇都是比較真。當然還是能讀出來她關注的一些焦點,她特別關心媒介的問題,但是她又不甘心用一樣的套路寫,她努力讓每一部都不一樣,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路徑去展示這樣一個當下越來越讓我們焦慮的主題,能夠看出每一篇的苦心經營。”

在獲獎後接受媒體訪問時,黃昱寧重申了文學前輩對自己寫作的深遠影響,但自己並不想成為第二個他們:“寫作都是從閱讀開始的,阿特伍德、麥克尤恩在技術上、觀念上對我的寫作一定是有影響的。他們的影響一直在我的文字裡,在各個角落裡面,但我不希望成為第二個他們,拷貝一個人是沒有意義的。中國不需要一個山寨的麥克尤恩和阿特伍德,黃昱寧要找到屬於黃昱寧自己的聲音。”

她推薦讀者去看《八部半》中的《文學病人》,“我自己工作跟各種國際的文學獎有很多關係,所以就設想諾貝爾文學獎被別的獎挑戰,出現了機器人和作家之間的比賽,裡面有好多料,我是帶著一種調侃的意味寫的,那個時候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在文學獎的臺上,反過來再思考這個問題,我自己覺得挺有意思的。”

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新鮮的感受力、新鮮的想象力、新鮮的生命

自今年4月10日開始徵件,截至5月15日止,寶珀理想國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共收到來自作家與出版單位的近百部小說作品參評;8月1日,文學獎委員會公佈了進入初選名單的8部作品;9月1日公佈決選名單,來自青年作家班宇、郭爽、黃昱寧、楊好和遠子的五部作品入圍。

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揭曉|獲獎者黃昱寧:沒想過做中國的阿特伍德

△ 入圍2019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的作品

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是華語文學領域首個為發掘和鼓勵45週歲以下的優秀青年作家的獎項。公正、權威、專業是寶珀理想國文學獎誕生時確立,並將一以貫之的原則。文學獎委員會表示,該獎設立的目的,乃是發掘富有潛力的、有長期創作的自我預期與動力的文壇新銳,支持有才華的青年作家,推廣兼具文學性與可讀性的中國當代文學。

評委路內在談及文學獎的意義時說,“世界上所有正當的工作都應該得到獎勵。相比於體育競技來講,全世界的文學獎都太少了。能夠有官方的最高文學獎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僅有這個還不夠,我們需要更多的文學獎,這對於中國的文學生態是一種平衡,因為並不是只有那些最好的人才能拿獎。那些在某一個領域、某一個年齡段、少數民族的、女性的,都應該獲得他們應得的獎勵。文學獎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它會留在我們這個時代的記憶中間。”

賈樟柯也表達了對文學獎的期待,“中國社會變革這麼快,需要年輕人的眼睛、年輕人的身體、年輕人的寫作去把最新的這個世界的情況呈現出來。毋庸置疑,年輕人因為跟他們的年齡、身體結合的非常緊密,所以他們對現實新出現的問題非常敏感敏銳的。另外一方面,這些新出現的問題又需要新的文學方法、藝術的方法來呈現,在他們的作品中也會比較多的有新的一些文學語言出現。”戴錦華進一步指出,“我們要發現新人、鼓勵新作家、鼓勵原創。我們想要新鮮的感受力、新鮮的想象力、新鮮的生命進入到文學。今天45歲以下的人們,某種意義上說是在一箇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年代長大的,他們一邊經歷中國的激變,經歷崛起的過程。同時他們是這個巨大技術革命的參與者和享有者。所以我希望這個青年文學獎能把在完全不同生態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中國人帶入到文壇。”

黃子平則認為,文學獎是文學批評的一種,它提供了閱讀的參考,是很好的閱讀推薦,然後也慢慢地建立了一種批評的標準。而在張大春看來,評獎不僅對閱讀推廣與作家寫作有影響,對評委自身也是互相砥礪、補完的過程,“找到自己原先所持有的那種批評策略的死角,而且以其他評審的意見作為他山之石加以攻措。這種互相激盪,可能在討論過程中就會互相讓步的方法是對作品最大的尊敬。”

幸會,青年:重構世界圖景的寫作激情

第二屆參評的近百部作品中,冷感科技、幻想世界、時代圖景的變遷、精神切片或百科全書式的書寫、對於方言與歷史要素的大膽引入、關於天賦和藝術的急切探討,呈現出當下中國年輕人普遍的生存狀態與獨特的內心世界,其中所展現出的豐沛形態與題材多元化令人驚歎。在評獎的同時,也呈現出一代青年作家的寫作生態、他們筆下的文學樣貌,以及重構世界圖景的寫作激情。

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揭曉|獲獎者黃昱寧:沒想過做中國的阿特伍德

△ 入圍決選名單的五位作家與理想國首席顧問梁文道、 寶珀中國區副總裁 廖信嘉合影

入圍決選名單的五位風格迥異的作家,某種程度上也是當下青年作家的代表,構成了青年文學獎的豐富性。他們的經歷和身份迥異,文學經驗也截然不同,呈現出來的樣貌也獨具特色。用評委路內的話說就是“從一個荒涼星球來到這個人世間,把那個地方的故事帶過來”。在頒獎禮的現場,五位作家也分享了自己的文學經驗與創作追求。

班宇談及從樂評寫作到小說書寫時這樣形容,“寫樂評的時候,更多是依附一個作品進行一些文化或者感受性的闡釋,但是小說不一樣,小說相當於為自己設置了一個遊戲,為自己創立了遊戲規則和它的玩耍路徑,有更為豐富的可能性。我為豐富的可能性所著迷,所以這是我後來選擇寫小說的一個原因。”

郭爽始終對“報人”身份感到榮耀,但紙媒的衰落也是無可避免的。之所以選擇寫小說,而不是其他的文字形式,是因為“小說對我來講可以想象不存在,媒體每天處理的是存在的、可見的事情,這個世界非常真實。但是我懷疑這種真實,我想建構一種不可見的、更真實的東西。我關心那些沒有那麼容易解釋,不是那麼好回答的東西。我發現小說比較自由。所以,就這麼寫起來了。”

黃昱寧做過多年的翻譯、評論和出版工作,這些經驗在她看來,“對於我的小說創作是一種打基礎的準備工作,但同時也是一種很難逾越的障礙。因為我的工作需要跟很多文學大師神交,翻譯麥克尤恩等作品的時候,你很容易產生自我否定,你很難繼續,會不停拷問自己,我克服這道障礙花了很多年,但剋制表達欲也是產生張力的過程,一定是會反映我的文字裡面的。”

楊好則把進入文學的過程描述為一個“捉鬼”的過程,由於出身文學家庭,“沒有經過選擇地、被強制性地看到這麼多名字,文學從一開始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鬼影重重的世界,我一直都不願意正面面對這件事情,所以我不斷在繞彎路,從電影開始,然後學後現代,學藝術史,甚至去學商業,我一直在迴避文學這個事實。但是發現每一個路徑都指向了表達的慾望。我發現原來文學就是那個我不得不跟它相伴的鬼影,就坦白接受這個事實。克服這個障礙之後,就發現自己可以勇敢下筆去寫小說了。”

遠子很早就有了寫作的想法,但一直不敢去下筆,因為之前讀的經典文學太多了,做了文學網站的編輯之後,他發現對自己的要求降低了,“他們很多時候並不是從自己的經驗或者看到的事實來出發的,更多其實是在模仿文學史裡面的作品,有的時候很難看到現實的影子。你就發現,你每天看的這些東西都是這樣的,他們一直不停寫,在不停地產出,一點都不羞愧,我們好像也可以做一點類似的事情。這個經歷是對自己的傷害,但是也給自己帶來了一些安慰。”

寫作與時代:如此深刻地嵌入這個時代,卻又如此格格不入

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揭曉|獲獎者黃昱寧:沒想過做中國的阿特伍德

△ 現場圖

戴錦華老師也長期關心網絡文學,“總體來說網絡寫作是新媒體下呈現的一種天然資本化和市場化的寫作方式。在那種寫作方式當中,讀者、作者、文本,文本之外都已經喪失了清晰的邊界。閱讀那些小說的時候,我遭遇到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邏輯、價值世界,讓我體認對於我來說已經極度陌生和仍然處於激變之中的世界。“面對嚴肅作品是否仍有可讀性的問題,她謙稱自己進入文壇的唯一資本是資深讀者的身份,”如果說不憑藉故事,不憑藉敘事,文學仍然可能擁有可讀性,我們就要問的是,敘事是什麼?人類是不是仍然需要說書人?故事在哪裡?是不是已經轉移到諸如網絡文學那樣一種通俗性的寫作當中去了?所有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但當你遇到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的時候,你心明肚知,這時候所有的標準都無效了,所有的區隔都消失了。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定具有可讀性,只不過這種可讀性它本身不能約定俗成的,不能被定義。”

賈樟柯也通過視頻發來了評獎過程中的感受:“我還是比較著重青年一代的作家跟現實的關係,以及他們透過文字處理現實的能力。我們每個人都身處於現實中,喜怒哀樂都跟它有關,但並不一定有能力去感受這種現實,不一定能有能力透過我們的媒介有力、準確地傳達出來。今年的五部入選的小說,不論形式如何,但都指向於個人、個體跟現實之間的關係。這幾年有一種說法,說文學衰落了,所以中國電影也衰落了。這個我不認可,因為文學並沒有衰弱,可能是因為文學更加的文學化,更加難以改編成電影,因為堅持了文學的本體。從這個角度來講,我欣喜地看到文學有巨大的創造力,特別是感知現實生存的能力,以及從形式到內容的準確性。作為導演,從這些作品當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黃子平老師重提“同時代人”的概念,認為在時代斷裂時會出現文學運動,作家作為運動的一分子是成批出現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十九世紀的俄國、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拉丁美洲、但在今天這個原子化的時代,作家是一個個地出現的,”五個入圍的青年作家幾乎是走了不同的道路來到文學這裡,他們特別能顯示出這個時代的那種原子化的趨向,他們確實比我們那個時代更孤獨,更孤單。同時代人的重要界定就是他是如此深刻地嵌入到這個時代裡頭,但是又被撕裂的時代弄得他有點格格不入,不在時代之外,但是到處顯得不合時宜,所以才能夠感受到這個時代的黑暗的光。”

張大春引用列維-斯特勞斯在八十年代的話,“日後聽眾在聽披頭士的時候,會有十八、十九世紀的人聽到貝多芬的音樂的感受”,藉此展開自己對文學與時代、地域的感受:“當我們在面對各種文學形式,包括通俗的甚至庸俗的,或者是嚴肅的,或者是屬於文化產業的,或者是屬於自己的個人風格跟創造理想的,坦白說我們大概都要有一種對於歷史、對於文化整體環境的結構性的想法。也就是說,我們難道不能分辨在我們同時代的確有經典嗎?從這個時間性的問題切到地域性的問題,所有的文學研究者大概都知道,有一種小說叫做風俗小說或者地域小說,小說脫離不了地域,就像小說脫離不了個人,或者是大家熟悉的文化環境。但動人的小說永遠超越這個風俗,或者在所謂的風俗概念之下還有更豐富的意義,而且往往出類拔萃的各路豪傑總可以超越個別性,讓讀者看到更多的、更豐富的世界性。”

路內老師在談及寫作者的代際差異時說:“1976年以後,中國的變化非常快,總是有70後、80後、90後,以十年界定一代作家的說法,曾經有說法認為這樣的界定是不對的,三、五十年才能算一代作家,我以前也支持這個看法,但是最近一兩年我在修正我的看法,確實在中國來講,十年一代人的視野、觀念都會很不一樣。中國作家的寫作技術、對於人物的塑造、小說的結構都挺穩定的,但觀念的不同之處其實還是挺大的。但是這個差異之大,我的也不是壞事,這個差異之大會讓我們更好正視自己。一個作家除了面對世界之外,還有一個任務就是面對自我,這個自我的背後可能是更大的經歷過修辭的世界。在這種過程中間,重新認知自我,認知那個屬於自己那一代人的特徵,那些幸運或者不幸的東西,應該說是作家天然的任務,天然的使命。”

附:

寶珀理想國文學獎介紹

在任何領域,青年的參與和活躍度永遠是決定該行業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標誌。“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是為發掘有潛力的文壇新銳,支持有才華的青年作家,鼓勵漢語小說創作而設立的文學獎項,由瑞士高級製表品牌寶珀Blancpain與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理想國聯合主辦。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出版品牌,理想國一直致力於發掘中文世界最好的書寫者,賦予有思想的文字以有尊嚴的出版,想象書籍的另一種可能。木心、白先勇、西西、張大春……這些作家的文字歷久彌新,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精神宇宙。理想國堅持出版時間長河中的文學經典,同時又彙集當下最具活力和思考力的青年作家群,他們以多元的寫作、開放的見解關懷眼下人類的處境。

青年的參與和活躍度永遠是決定該行業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標誌。在文學創作領域,有才華的青年作家需要一個機遇,文學出版平臺需要發掘有潛力的作者,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

當代經典作家中,許多人在青年時期被髮掘和認可,青年文學獎對他們意義非凡。如奈保爾、庫切和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都曾獲“布克獎”榮譽,並於成熟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日本重要作家如遠藤周作、大江健三郎和村上龍也曾在青年時期獲得“芥川獎”肯定。在今天這個世界裡,對青年作家而言,文學寫作乃是一條孤獨而漫長的路,這一文學獎項衷心期盼尋找一筆一劃如手藝人般煉字的未來希望。

第二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決選短名單

《冬泳》班宇

《正午時踏進光焰》郭爽

《八部半》黃昱寧

《黑色小說》楊好

《白日漫遊》遠子

第二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初選長名單

《冬泳》班宇

《正午時踏進光焰》郭爽

《八部半》黃昱寧

《無中生有》劉天昭

《黑色小說》楊好

《一瓣河川》雨樓清歌

《故鄉》餘松

《白日漫遊》遠子

本文由理想國imaginist授權發佈,編/劉珊珊 審/任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