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軟奪權”

今天和大家聊一個人,這個人叫公孫弘,漢代的一個丞相。

在過去,他的故事通常有兩種講法:一種是大器晚成的勵志故事,另一個就是慧眼識人的故事。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講法。這個公孫弘,本來是一個獄吏,也就是監獄裡的一個管理員。後來因為觸犯法律被免職了,沒辦法,只能靠放豬來維持生活。本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可到他四十歲的時候,他突然想明白了:這輩子不能這麼算了,我得出人頭地!

於是他就開始研讀儒家經典,一讀就是二十年,到六十歲的時候,才因為有人舉薦,在朝廷裡供職。結果沒多久,他被派去出使匈奴,回來之後就給當時的皇帝漢武帝彙報工作。因為言辭上的疏漏,漢武帝瞧不上他,他只好把官辭了回家養老。

你想,六十多歲哎,在今天都可以退休了,何況是兩千多年前。沒想到,十年之後,公孫弘又被人舉薦,這一次獲得了漢武帝的賞識。從此他官運亨通,短短几年內,就做到了丞相,最後是死在了丞相任上。

漢武帝的“軟奪權”

你看,這是不是一個大器晚成的立志故事?這是從公孫弘角度出發的講法。

這個故事的另一個講法呢,是從漢武帝的角度出發的。

雖然我們經常說中國古代有階層流動的通道,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實際上,這是科舉制度確立之後才有的現象,在這之前,想當朝做官都是要看關係和出身的。尤其是漢朝初期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出身,是不可能當丞相的。

你看,在公孫弘之前,當丞相的要麼是功臣或功臣的後裔,像周勃和周亞夫;要麼是外戚,像竇嬰。也就是說,公孫弘是漢朝第一個以平民的身份當上丞相的,所以他是漢朝歷史上第一個“布衣卿相”。

要不怎麼說漢武帝這個人,雄才大略,能夠開各種歷史的先河呢。所以歷史學家對這件事評價很高,像錢穆先生就說,這是漢朝破除貴族政治,開啟平民政府的先例。

但是,今天我們要提供這個故事的第三種視角。既不從公孫弘的視角,也不從漢武帝的視角,而是從權力的視角再來看這件事。

漢武帝的“軟奪權”

回到一個疑問,公孫弘,七十多歲了,出身是個養豬的,就算他讀過一些儒家經典,跟朝廷裡的專業知識分子肯定沒法比。你要是說他有什麼非凡的才能,他當宰相之後也沒聽說有什麼豐功偉業啊。所以,這個故事究其本質,肯定不能說成漢武帝慧眼識人,胸襟開闊。

那這個故事本質是什麼呢?

是漢武帝在利用公孫弘奪權,奪取原本屬於丞相的權力。

漢朝的丞相,不僅地位高,而且權力大。我們現在看電視劇,無論是明朝的首輔,還是清朝的一品大員,見著皇帝都得三拜九叩,磕頭如搗蒜,清朝的滿族大臣還得自稱奴才。

但是漢朝的丞相就完全是另一個待遇,基本上是跟皇帝平起平坐。

比如,丞相和皇帝討論事情的時候,根本不用下跪磕頭,大家都是坐著談。再比如,如果在路上,皇帝和丞相的車駕相遇了,皇帝和丞相都得下車,然後面對面互相行禮。

為什麼這麼客氣?因為皇帝是國家的象徵,是個橡皮圖章,平時不管事,真正有權力和治理國家的是丞相。這個道理很好理解,一個公司,大股東當董事長,但是你不見得有能力、有意願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你只好去找能人,這就是CEO和總經理。好不容易找到這麼個能人,你還不跟人客客氣氣的?

漢武帝的“軟奪權”

這是漢代前期,皇帝和丞相之間的關係。

但是漢武帝不幹啊。我們評價漢武帝的時候,總喜歡用一個詞,叫“雄才大略”,什麼是雄才大略呢?就是他總想幹大事,而且還總是能把事幹成。

比如北伐匈奴,開拓西域等等,既然他想做大事,沒有權力,或者他的權力有個強大的制約,那怎麼行?所以他就要從丞相那裡奪權。但是漢武帝很聰明,他不是像朱元璋那樣大開殺戒,而是找公孫弘這樣的人來當丞相。

在當時,你有身份,有爵位,有功勳,是混上層官場的基本條件。公孫弘是平民出身,他自然不受其他人待見,不受官場待見,就只能依附於漢武帝,聽漢武帝的話,這樣一來相權就無形中衰落了。

比如有一次,公孫弘和其他官員商量好去漢武帝那提反對意見,事先都統一好口徑了,結果一到漢武帝面前他就率先變卦。所以,公孫弘這個丞相,在漢武帝那裡就是四個字——“唯唯諾諾”。他最多在小事上提點反對意見,國家大事全是漢武帝做主,沒公孫弘什麼事。

在地位上,公孫弘也不如之前的丞相。比如按照規矩,丞相來入宮拜見皇帝,皇帝應該整裝接見。這不僅是禮遇,也是最基本的禮貌。但是,漢武帝接見公孫弘的時候,往往很隨便,甚至穿著便服就出來了,公孫弘自己呢也不在意。

漢武帝的“軟奪權”

這可不是說,漢武帝不知道這其中的規矩,因為他在見另一位大臣汲黯的時候,漢武帝如果來不及整裝,是寧可找人傳話,也不敢見他。

就這樣,公孫弘當了幾年丞相,最後病死在任上,算是得了善終。但是,自他以後,漢武帝一朝的丞相幾乎全部死於非命,三個被處死,兩個獲罪自殺,剩下一個當了六七年丞相,最後只留下五百字的傳記,基本事啥事沒幹。

可見,國家大權自打公孫弘之後,就全在漢武帝一個人手上。

你看這個歷史規律:皇帝無能,就容易權臣當道。漢武帝是把這個道理反過來用,我安排一個配不上這個職位的人當丞相,丞相無能,皇帝自然就可以大權獨攬。

在這一招上,漢武帝做的確實高明,但是他自己可能沒想到,這個邏輯還有下半場。漢武帝自己雄才大略,他可以駕馭那麼大的權力,但是他一死,怎麼辦呢?

丞相無權,漢朝政府就出了一個權力“怪物”,出現了一個新官位——“大司馬大將軍錄尚書事”。這個名稱解釋起來很複雜,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簡單來說就是國家大事全由他說了算,甚至連誰當皇帝都是他說了算。比如,漢武帝死後的霍光,就曾經廢立皇帝。

這個職位出現之後,就尾大不掉,想廢都廢不掉,為什麼?

丞相無權,皇帝無能,這個時候,已經存在的權力不會真空,一定會有人來填補。最容易獲得這個權力的人,就是皇帝的小舅子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外戚。

這麼做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西漢就是滅亡在這個事情上。王莽以外戚的身份,先做大司馬,再做“假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最後很簡單就當了真皇帝,西漢也就滅亡了。

歷史上很多能人都有一個幻覺,覺得制度是對自己的制約,像漢武帝這樣“軟奪權”,很高、很巧、很成功。但是當這些能人拆毀了舊制度之後,又往往陷入一種深深的無能感,他們沒有能力建設一個更好的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