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巢湖欄杆集鎮“陳泗灣”村

在近幾年巢湖市“美麗鄉村”建設中,“陳泗灣”的名字由於媒體的傳播並不斷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而且聽說它就位於滁河岸邊。


遊巢湖欄杆集鎮“陳泗灣”村



去年有朋友相約到那裡實地參觀,感到格外欣喜,其實心裡早就想去踩踏一下滁河岸邊泥土的芳香,欣賞一番河灘上的蘆葦,在微風吹拂下搖曳的美麗姿態。興許還能幫助我回憶起年輕時,參加過的疏浚滁河“水利大戰”時那紅旗招展、人聲鼎沸、千軍萬馬挑土上圩堤的壯闊場面,也想近距離地領略一下如今滁河兩岸美好的自然風光。

帶著縈繞在夢中的希冀,那日上午,我隨巢湖市黨史研究室的幾位同志一同乘車前往欄杆集。迎接我們的是老年委老王同志,他十分客氣地說:辛苦大家了,我們乾脆直接去陳泗灣吧?


遊巢湖欄杆集鎮“陳泗灣”村



坐在車上,我急切地向老王詢問,陳泗灣離鎮上有多遠?到滁河岸邊距離是多少?“美麗鄉村建設”計劃是哪一年搞得?村子裡有多少戶人家?人口、田地有多少等等一連串的提問,老王都客氣地一一作了回答。老王說:“這條路就一直通往陳泗灣,大約有三公里的路程,你說的滁河就在陳泗灣村子前面”。

透過車窗,眺望著前方的公路和兩旁的田野,只見窗外是一片金黃色的稻田,好一派巢湖邊塞的鄉村風光,它是那樣的空曠與遼闊,遠處的山嵐此時被陰天的霧氣籠罩著,讓人感覺這裡好似朦朦朧朧茫無邊際的大平原。

我還沉醉在遐想的夢境中,車子已經停了下來,到了。眼前是一尊2米多高的鵝黃色大理石碑,上面書有三個醒目的硃紅大字——陳泗灣。啊!我終於來到了滁河岸邊的陳泗灣村啦!滁河這個多麼親切的名字,我在夢中思念她已有四十多年了,今天來到了她的上游岸邊覺得十分欣喜。


遊巢湖欄杆集鎮“陳泗灣”村



老王介紹:我們欄杆鎮是屬於丘陵地帶,可陳泗灣村卻三面環水,滁河盤繞在村前,形成了地形獨特的“半島村”。家家戶戶開門就見水,為此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祖祖輩輩男女老少都會游泳。


遊巢湖欄杆集鎮“陳泗灣”村



同行的老劉插話:“陳泗灣村一共有三個停車場,分別建在三個自然小村子裡。我們的車是停在剛進村的第一停車場,前面還有兩個自然村都設有停車場。大家還是先到村子裡走一走看一看吧?興許還能給你們幾位大作家帶來一些創作靈感,寫出什麼佳作呢?那樣就能流傳後世呀!”老劉這話,把我們幾個人說的有點不好意思。

通往村裡柏油馬路旁,一排柳樹邊有個小池塘,旁邊還有幾隻歡蹦亂跳的母雞在覓食,一隻雄雞還伸長了脖子高聲啼叫,迎接客人呢!樹蔭下的水塘邊停息著一群鴨子,它們發現村子裡來了客人,便亮起了翅膀撲通撲通通跳入水裡,遊向池塘中間,立刻打破了小池塘原有的平靜,使水面盪漾起層層漣漪。


遊巢湖欄杆集鎮“陳泗灣”村



我們的同事趕緊拿起了相機四處拍照,他大概是想把這鄉村的美景全部收入他的畫冊。回頭,見到了一棵柳樹下有一塊石碑——烈士路碑。原來石碑上面刻寫了該村革命烈士陳原道的生平簡介。我正在端詳時,老王告訴我:“看村子前面的大河,就是你剛才詢問的滁河!”




我趕緊過去,用手機拍下了嚮往久已的滁河岸邊自然美景。這時便隱隱約約地聽到河中撲咚咚的機器聲,原來那是漁民在河裡捕魚,漁船被河灘上的蘆葦半遮著一時難以發現。我走向岸邊,在好像是老渡口似的水泥臺階上站立了許久,想尋找通往全椒古河方向的河道。河岸邊空地上有一個人,正在去掉蘆葦杆上的枯葉,整理出了一堆黃嫩乾淨的蘆柴棒杆,我走到他跟前與他攀談:“過去人們利用蘆柴杆編制蘆蓆,是為造房子用,現在人家造房子都不用蘆蓆了,你還在這裡清理蘆柴杆幹什麼呢?”老王在一旁說:這些蘆葦杆可以製作多種巧妙的工藝品呢?老農說:還可以造紙等其他用途,我明白了蘆葦杆如今還是大有利用價值的好材料。


遊巢湖欄杆集鎮“陳泗灣”村



閒聊中,老王招呼我們去五女橋。在通向五女橋的前方,有一個“四知太守”宣傳牌,因為這個太守楊震是我們楊氏的祖先,為此很感興趣也覺得是一種榮耀和自豪。尚未走近橋,已能聽到滁河邊嘩嘩的流水聲,原來五女橋上游水位高些,橋身底座就是一道攔水壩,這聲音原來是大壩上的流水聲。我們循聲向五女橋走去,恰巧有個人在大壩下面來回巡看,我便上前與他攀談,那人說他是鄰村的一位退休教師,聽說這裡美麗鄉村建設環境搞得不錯,今天天氣涼陰特意來陳泗灣參觀。並說能遇上我們一行人很幸運,大家可以相互交談,人多也有趣些,這樣我們的參觀隊伍就壯大了。這位退休老師說他名叫李月華,已是古稀之年。


遊巢湖欄杆集鎮“陳泗灣”村



李老師主動向我們介紹五女橋名字的來歷:1960年夏天,有一次遇到了洪水爆發,陳泗灣的村民為了搶救村前河對岸的農田莊稼,紛紛擺渡過河加固河堤保護農田,此時生產隊有五位女社員乘坐一張大盆,也準備過河參加搶救圩堤的任務,可是剛到河中心時,由於水流湍急一個漩渦把船身掀翻河裡,五位女社員不幸遇難。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五位女社員,生產隊集體在這裡建了一座石橋,並命名叫做“五女橋”。聽了李老師的介紹,我既為那五位同胞惋惜,也感覺村裡人有情有義。


遊巢湖欄杆集鎮“陳泗灣”村



在老王的引導下繼續走向其他兩個村子。根據參觀的路線,我們把“陳泗灣”分為前村、中村、後村。老王接著給我們介紹:在前村與中村原來是隔河相望的,1964年,大集體在大村與小村之間的河面上建起了一座石橋,為方便村裡人參加生產來往行走。為紀念鄉賢志士,村裡人以原國家航天局局長劉紀原的名字命名,叫做“紀原橋”。

2014年國家“美麗鄉村”建設,在“紀原橋”旁邊又增建了一座木製柵欄橋,它好似電視裡的水寨格局,散發著水鄉的風情,這給陳泗灣村平添了幾分靚麗。

在村頭橋邊的拐彎處時,有一口古井。井口石欄有幾十道勒痕,這足見它的年代久遠。有人傳說:這口古井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早年井旁邊有一棵古柳樹和一棵棗樹。傳說陳氏祖先在井旁邊栽下這棵棗樹,是為了讓他們的子孫不忘祖籍江蘇句容的“棗樹林”,也寄託陳氏先輩對祖籍故鄉的思念。如今老柳樹依然健在,樹幹斜伸向河中,柳枝輕拂著水面,好似一位年邁的老翁站立在井邊守望著大橋和村莊,訴說著村裡的往昔崢嶸。


遊巢湖欄杆集鎮“陳泗灣”村



走過柵欄橋,我們參觀了中村、後村和排灌站。在前行的路上老王邊走邊解釋,經過近幾年“美麗鄉村”建設,房屋道路的改造,村裡的環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處呈現出一派喜人的景象:房屋整齊、道路硬化、場地清潔;生活區、娛樂活動區、生態區錯落有致,公廁、停車場、佈置合理乾淨,深受村民們的歡迎和稱讚。


遊巢湖欄杆集鎮“陳泗灣”村



此次參觀的壓軸戲,是“陳原道故居”。故居在大村中間,當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陳原道故居”時,一種睹物思人的情緒油然而生。故居樣式古樸、肅然、令人敬仰,整個展廳分:壯志少年、投身革命、兩次坐牢、精神永存四個部分,其中包括陳源道的生平介紹和100餘件實物,大致展示了烈士陳源道短暫而光輝的一生。據管理人員介紹:“陳原道故居始建於19世紀,至今約有140多年,後來經過了幾次修繕才得以保存。2014年在上級黨史部門和欄杆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裡按照原貌對故居進行了重新修繕,烈士故居現在是巢湖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用以緬懷革命先烈的功績,教育和激勵後人勤學奮進。”


遊巢湖欄杆集鎮“陳泗灣”村



要離開的時候,我在烈士故居附近遇見了一對耄耋夫婦,他們向我簡要地介紹了陳氏家族祖先來到陳泗灣村的歷史變遷,同時介紹說陳泗灣村這裡曾還是南北商業貿易交通的古道,並稱家中有祖先留下的扁擔和木製獨輪車等實物見證。……返程途中我想,陳泗灣村出了陳原道這樣一位革命先驅,他給村裡留下的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陳泗灣村的後人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