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馬路不僅是通行的工具

還承載著一段記憶

1條小路

1處景點

快來打卡吧~

新華路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新華路原名安和寺路,修築於1925年,新華路最先的得名,就來自於路旁的一座小佛寺,當時,這裡還沒有多少人居住,隨著“租界”的建立,一些人看中了這裡的幽靜,把家建在這裡。不長的新華路上錯落著百餘套各式老洋房。這些烙印著濃重各國風格的洋房為新華路贏來了外國弄堂的稱呼。走在如今的新華路上,路旁的梧桐樹枝葉茂盛,樹冠在路中間合攏,陽光只能透過枝葉稀疏處灑下,在路面上形成斑駁的光點。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外國弄堂

新華路393弄,是一條馬蹄形弄堂,裡面聚集了數十座風格迥異的花園洋房,雅號“外國弄堂”。如若從空中俯拍,可見綠茵之間鑲嵌著一座座老洋房。閒聽老一輩將這裡的名人軼事娓娓道來,其韻悠長,回味無窮。

愚園路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有著百年曆史的上海老街——愚園路。鬱鬱蔥蔥的法國梧桐,曾名流彙集的老洋房歷經時光洗禮,慢慢成為融合藝術、設計、人文、娛樂的跨界生活美學街區。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愚園路歷史名人牆

2015年,愚園路1065號闢設了“愚園路歷史名人牆”,專門對社區里老洋房背後的名人進行介紹。2018年,名人牆新增44位名人的生平簡介,利用結實耐用的材質特性延長名人牆的使用期限,玻璃使空間更具通透性。

武夷路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武夷路,位於長寧區東部,東起延安西路,西至中山西路,全長1775米。你也許經常聽說或路過這條馬路,但你知道嗎,她已經走過九十多年的歲月,是一條充滿歷史、充滿愛的馬路!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武夷路老洋房

武夷路100號是一幢二層樓洋房,2015年列為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築。武夷路100號相傳是1886年,法國傳教士Thériault Mireille,在淳信路買地,並請設計師融合東西方元素,設計的具有法國建築風情的別墅,歷時2年落成。1937年,愛國商人章華煒買下了這棟別墅,對外掛牌菸草公司。抗戰時期,早期一批歷史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尋求庇護,度過最艱難的時間,再踏上抗戰的大後方,武夷路100號為保護文化名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南京路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東起外灘即中山東一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長1599米。其中河南中路以西部分為南京路步行街。大店名店林立,百業興盛繁榮,各式商廈、優秀建築聚集交匯,商街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正是這種多樣性的包容,互相滲透與吸收,涵蓋古今中外精粹,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發展向前的堅定,使南京路充滿勃勃生機,展現出它百餘年不落的繁華。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杜莎夫人蠟像館

這裡擁有眾多世界名人的蠟像,除了與蠟像合影的傳統玩法,還可以加入到與“明星”對歌、拍電影、打籃球等互動體驗中去。這裡還有時尚潮人以及時裝界的大咖上演T臺大秀,K wave韓流專區了復刻華麗首爾江南街景,雲集眾多人氣韓國長腿歐巴,在這裡,你可以體驗高科技互動裝置,也可以和宋承憲、李敏鎬等人氣歐巴浪漫約會。

思南路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思南路原名馬斯南路,始築於1914年。馬路兩側滿是陰翳的法國梧桐和精美的洋房。思南路除了擁有當年法租界上小馬路的共同特徵外,還有著不同於其它馬路的獨特吸引力:二十幾幢花園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樣式——是城市歷史的活話本。作為上海11個歷史風貌保護區之一,思南路記錄著當年花園洋房的“原生態”:過了皋蘭路開始,一直到建國路,走在這一段的思南路上,人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年月。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思南公館

遊走在思南公館,如同身處風情萬種的歷史建築群:融匯中西的設計,現代的建築風格和Art Deco的蹤影。思南公館紅瓦屋頂、赭色百葉窗,不需要過多的裝飾,簡潔大方。周邊遍佈藝術場館、創意花店,小資情調十足。思南公館中還瀰漫著濃濃的人文氣息。

復興中路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復興中路,東起西藏南路,西至淮海中路,曾經是上海東西向的一條主幹道。復興中路沿路均為住宅區,西段多花園洋房和公寓,而東段多石庫門裡弄,西段多為花園洋房和公寓,東段多為石庫門裡弄。復興公園(法國公園)、文化廣場(逸園跑狗場)等知名地標,也都在這條馬路上。走復興路看上海,其實城市靈魂的形成,不是簡單“搭建堆砌”,而是一個長期的文化積澱的過程。可以說,復興中路是一條很典型的上海馬路,這裡曾經承載著無數上海人的夢想,充滿著理想與現實碰撞的,充滿著中西文化矛盾。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復興公園

復興公園是百年法式園林,其玫瑰園是該公園的標誌性景點之一。2018年對玫瑰園進行了全新設計,突破以往的單一形式和色彩,賦予其更多的平面藝術及色塊美感。

復興公園薔薇園,始建於1935年,呈對稱幾何形圖形。臨近薔薇園的春廣場由樹壇、坐凳、花崗岩景牆和鋼結構花架組成,周圍以珊瑚綠籬圍合,配合爬藤月季及其他攀藤植物的種植,已成為復興公園的最佳“打卡地”。

多倫路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虹口區的多倫路,是一條長五百多米的"L"型小路。沿路隨處可見紅磚或青磚的復古小洋樓和人物雕塑。以多倫路為中心,周邊的小馬路里藏著不少紅色傳奇。可以說這是一條講述當年我黨在秘密戰線上取得輝煌成就的線路。歷史或許已經不在,但不滅的印記永恆。這些貌不驚人紅色遺蹟也許在我們居住的弄堂裡,也許就在我們經常走過的小路上。

7條網紅馬路,每條路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第1條我就決定去打卡

魯迅故居

魯迅在1933年4月11日以內山書店職員的名義遷入,民國1936年10月19日在這裡逝世。魯迅逝世後,許廣平搬出,故居主人幾經變化。1950年1月恢復開放。現屋內陳列著主人生前用過的珍貴物品和寫作用具(故居內的傢俱絕大部分是原物)。館名為已故周恩來總理親題。建築外形具有魯迅故鄉紹興民間住宅的傳統風格。館內的1.7萬餘件陳列品,概括地介紹了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和戰鬥歷程,重點表現了他在上海10年中的社會和文化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