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死亡是悲劇嗎?

哈姆雷特對復仇的猶豫,不是出自於性格懦弱,而是在宗教安排與人類自主理性選擇之間徘徊。

他看到了當時宗教的無能為力,作惡如叔叔克勞狄斯毫髮無損,他不再全心全意相信神的力量,他對人充滿了讚美。

然而在行動上,死亡是他最大的阻礙,最終也成了他最大的動力。

1

哈姆雷特在猶豫什麼呢?

那段“生存還是毀滅”的獨白,給出了答案。

在這段著名的獨白裡,哈姆雷特對死亡的思考,實際上是提出了人生意義的問題。

死了,睡著了,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

哈姆雷特對死亡的追問,不是怕死,而是考慮著“為”與“不為”。


哈姆雷特的死亡是悲劇嗎?

To be or not to be,在翻譯界目前已經被公認翻譯成生存還是毀滅,這樣的中文唸白無疑是充滿氣勢的。

然而在英語中,be,作為系動詞,有著遠比“生存”更廣的含義。如果僅僅是生與死,to die or to live就夠了。

在英語中,be後面接的是修飾主語的句子或者單詞,He is…, There is …, I am…,等等,此外,be也表示“存在”。


哈姆雷特的死亡是悲劇嗎?

笛卡爾的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英譯文就是“I think,therefore I am.”這裡的am,就是那個be,在這裡對應中文的“在”。

所以be,不只是“存在”,還有“是”的含義,包含主語的動向、指向,是個非常豐富的詞。

而在哈姆雷特這裡,to be or not to be,不只是生還是死的問題,而是存在、去不去做、成不成為那樣、是否如此行動的問題。

哈姆雷特的死亡是悲劇嗎?

笛卡爾

而 be 什麼呢?顯然不是復仇,而是be yourself.

按照你自己的意願(理性)行動(復仇),就等於放棄了有上帝的世界,阻礙在哪裡呢?在於死亡。

2

有上帝(宗教)的死亡,是有形的彼岸世界,不管是天堂也好還是地獄也好,死後總有個去處,總有個念想,有個寄託。

哈姆雷特的死亡是悲劇嗎?

國家大劇院上演的哈姆雷特

就像今天,在一切順遂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少思考神(宗教)的問題,然而一旦遭遇重大變故或不幸,這個問題就浮現出來。

在親人纏綿的病榻旁,在現代醫學宣佈無能為力之後,在尋遍良方未果之際,人們恐怕最希望的就是有一個全能的神,冥冥之中能聽到我們的祈禱,讓我們的親友奇蹟般地痊癒。

這種對神的念想,就出自於對死亡的未知和恐懼。

哈姆雷特的死亡是悲劇嗎?

因為沒有上帝(神)的死亡,一片虛無。

哈姆雷特反覆琢磨死後的問題:

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要做些什麼夢。

誰願意負著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為懼怕不可知的死後,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志,使我們寧願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們所不知道的痛苦飛去?

對死後世界的未知,是摒棄宗教的最大障礙。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是無神論者,上了年紀之後,死亡將至,變成某個宗教的信徒。對死亡的未知和恐懼是這種轉變的很大原因。

因為對死後世界的未知,哈姆雷特不能放棄上帝的指引,而按照人(自己)的意願復仇。

而後來讓他能夠做出決定的,也是對死亡的不同理解。

3

在流放歸來的路上,面對兩個掘墓小丑,哈姆雷特看著曾經顯赫一時的人物的頭顱,生出了無盡感慨,偉大如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最終也化為塵土。

死亡在所有人面前,都是平等的。用《紅樓夢》裡的形容就是,“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特別看到了他的叔叔的惡行,讓哈姆雷特覺得不能繼續讓叔叔為非作惡,同時醒悟人生苦短。

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在說一個‘一’字的一剎那之間了結。

這種感悟也讓拿著頭骨的哈姆雷特成為劇中最經典的形象之一。

波蘭一個作曲家在1982年過世之後,把自己的頭骨捐獻給了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用於舞臺表演,但很長時間裡演員們和導演們都覺得用真人頭骨有些驚悚,直到大衛·田納特那一版本的哈姆雷特用上了真人的頭骨,演員自己說,拿著真人的頭骨演繹那段著名的段落讓他說臺詞的時候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感覺。

哈姆雷特的死亡是悲劇嗎?

大衛·田納特的哈姆雷特

這種更深的體會,就是對於死亡的體會。

《莊子·至樂》裡面有一段類似的場景,可以做一個很有趣的對照。

莊子在去楚國的路上看見了一個骷髏,莊子枕著骷髏入睡,夢中,骷髏對莊子這樣形容死亡:

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骷髏對死亡的快樂描述,遠非常人想象中的死亡,那是連王侯將相都比不上的快樂。骷髏甚至表示不願意放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

莊子遇到骷髏這一段,行文在莊子妻子去世之後也就是莊子“鼓盆而歌”後面,而整個篇名“至樂”也表達了死後的自由境遇。

哈姆雷特的死亡是悲劇嗎?

當然,莊子的“死亡”並不僅僅是身體意義上的死亡,還有生存論意義上的存在,具有跳脫出現有的存在關係的超越意義,那是另一個深刻的話題了。

而哈姆雷特對於死亡的頓悟就是,既然死亡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人生須臾之間,就應對得起有限的生命,這不是讓人及時行樂,而恰恰是讓人能夠在自己有限的生命裡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為自己而活。

真正的遺憾,不是行動了而沒有結果,恰恰是沒有行動,你永遠都不知道行動之後會怎樣。

哈姆雷特的死亡是悲劇嗎?

既然命運的結果不可言說,人就只能“盡人事知天命”,這樣在不可避免的死亡來臨之時才不會有巨大的遺憾和缺失,不會在彌留之際後悔,在心裡默唸著“如果自己當初怎樣,是不是就會怎樣”的假設。

哈姆雷特的死亡是悲劇嗎?

正是這些思想的轉變,讓哈姆雷特最終付諸行動,在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時候,也沒有後悔與遺憾,他拒絕了好友霍拉旭陪著他赴死的請求,要求霍拉旭“暫時犧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這一個冷酷的人間”,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顯然,在死亡來臨之際,哈姆雷特不再恐懼。

哈姆雷特的死亡是悲劇嗎?

很多人對“不怕死”的理解是活得足夠長,衣食無憂,一生順遂。然而很多時候,對於死亡是不能用生命的長度來衡量的。

那種從沒按照自己意願行動的人生,即使延續百年,也不過是世俗的傀儡,真正的“我”不曾活過,在臨終之際為著不曾盡興的人生而遺憾不已。

復仇之後的哈姆雷特,不再有遺憾,他的人生已經圓滿,在這出最偉大的悲劇落幕之前,他道出了死亡的秘密:

我們不要害怕什麼預兆;

一隻雀的死生,都是命運預先註定的。

命中註定在現在,就不會在將來,如不在將來,必在現在;

如不在現在,將來總會來;最好聽天由命。

既然一個人在離開世界的時候,只能一無所有,

那麼及時而死,又算得了什麼呢?

由它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