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圖/微博

文 | 衛奕奕

寧波絕對是一個低調的城市。

在這兩年的城市“搶人大戰”中,寧波顯然不及成都、武漢、西安這樣的“網紅城市”耀眼。

就算跟同級別的青島、大連、廈門相比,綜合實力偏上的寧波,網絡搜索量都處於末尾。

低調的不僅是寧波這座城市,還有寧波的美食。

當杭幫菜伴著某婆家開遍全國的商場時,當很多人去蘇州只為吃一碗麵時,寧波菜還是出了長三角就很難找到知音。

其實,細細品過就會發現,寧波絕對是美食界的寶藏城市。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寧波老外灘

▍什麼是寧波菜?

寧波地處江南,自古富庶,在近代史上,寧波幫也佔據了中國商業的重要一環。

同樣的,寧波也是有美味也有美食文化傳統的地方。

在過去十年,很多的美食紀錄片中都有寧波美食的蹤影:《舌尖1》裡的慈城年糕,《舌尖2》裡的象山淡菜,《風味人間》裡的黴莧菜梗……

多樣的地貌,催生了豐富的物產,這也為寧波美食提供了充足的食材選擇。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海洋賦予了寧波無限的美味

寧波同時擁有丘陵、平原、海洋等多種地貌。丘陵山間地帶,生長著竹筍、香菇、芋艿等各種山珍;平原上水稻的種植,也有幾千年的歷史;而寧波的最東邊,就是靠近舟山漁場的漫長的海岸線,它給岸上的寧波人帶來了無數的漁獲。

豐富的食材讓寧波人有了無盡的發揮空間,鹹鮮、香甜、軟糯、甚至是臭,一同構築了東海邊的寧波味道。

▍鮮,上天賜予寧波的味道

雖然被稱為“第五味覺”,鮮卻並不容易被描述和定義。因為不同風味物質構成的“鮮”,並不是一模一樣的味道。

雞湯是一種鮮,鮮嫩的蔬菜也是一種鮮,海洋中的漁獲更是有著令人難以忘懷的鮮甜,而在料理中,適當的鹹味也能激發食材的鮮味。

在寧波,從山間到海洋,從竹筍到魚、蟹、貝,食材本身就富集鮮味物質,而對新鮮食材的簡單處理,進一步激發了食材的鮮味。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大黃魚

大黃魚是寧波人最鍾情的魚類之一,不管是宴會還是日常,隨處可見大黃魚的身影。而在寧波傳統十大名菜中,有四道菜是以黃魚為主料。

寧波人對瀕臨滅絕的東海野生大黃魚,更是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小說家,同時也是寧波人的倪匡給蔡瀾開菜單,附註就寫著“若無海中自然生長黃魚,不必考慮”。

新鮮大黃魚最日常的料理方法就是清蒸,除了鹽酒,其他都不必放,吃的就是大黃魚的本味。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但要說公認最美味的做法,當屬雪菜大黃魚湯。用一斤左右的大黃魚,在魚背上劃幾道口子,用豬油略煎,加水,再放入切好的雪裡蕻,然後加蓋燒製湯成乳白色。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唯一能與大黃魚抗衡的魚類,大概只有帶魚了,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帶魚在寧波的成交量一直是水產品中的頭把交椅。

紅燒、醬燜、幹炸,寧波人料理帶魚的大部分手法,並沒有什麼特殊的。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但有一種料理手法在其它地方是非常少見的,清蒸帶魚。帶魚必須足夠新鮮,不要去鱗,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帶魚鮮味,只加酒、醬油、鹽蒸出來的帶魚才是最完美的。

魚類之外,便是蟹了。無論是梭子蟹還是青蟹,在寧波都十分常見。開海的九月,蒸上幾隻拿來下酒,是絕頂的美味。

除了常見的清蒸,最有寧波特色的當是紅膏熗蟹。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選用帶有紅膏的梭子蟹,以水鹽4:1的比例配置醃水,還有人會倒入些許白酒,將洗淨後的梭子蟹放入醃水中,蓋好蓋子,等待15個小時,梭子蟹就醃製成熟了。

取出醃好的嗆蟹,斬件,伴入一點黃酒就可以吃了,這是來自海洋最原本的味道。

寧波靠近舟山漁場,處於魚蟹之外,日常吃得最多的還是各種小海鮮。清明前後的鯧魚、蟶子、馬鮫魚;夏天的鰳魚;夏秋季的海蜇;秋季的龍頭魚;還有剝皮魚、豆腐魚、望潮等等。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乾製的苔條

苔條生長在沿海的灘塗上,寧波人也將這種不起眼的苔蘚物盡其用。苔菜拖黃魚、苔菜小方、奉化千層餅、苔菜月餅……苔條的加入使它們有了一種獨特的味道。

從海洋回到山間,鮮味並沒有中斷。江南產筍,寧波也不例外,每年春天,都是吃筍的季節。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鹽烤筍

民國時期的女作家、寧波人蘇青就曾寫道:“油燜筍之類還是比較細氣些人家煮的,普通家裡常喜歡把筍切好,棄去老根頭,然後燒起大鐵鑊來,先炒鹽,鹽炒焦了再把筍放下去,一面用鑊鏟攪,攪了些時鍋中便有湯了(因為筍是新鮮的,含有水分多)。於是蓋好鍋蓋,文火燒,直等到筍乾縮了,水分將吸收盡,始行盛行,叫做‘鹽烤筍’,看起來上面有一層白鹽花,但也決不太鹹,吃時可以用上好麻油蘸著吃,真是怪可口的。”

▍鹹,時間封印的美味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在冰箱、冷櫃的年代,打上來的魚吃不了怎麼辦?

於是,在長期與自然的抗爭中,寧波人善用鹽和醬油來處理食材,儘可能延長它們的保存期,同時也賦予了食材新的風味。

魚鯗(xiǎng),其實就是將新鮮的魚處理好剖開之後,將其曬乾之後做成的魚乾。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製作魚鯗。圖/浙江網絡廣播電視臺

而在吃的時候,直接蒸熟,也可以用水焯過之後略炒一下,偏鹹的魚鯗十分下飯。這一原始的保存手藝,陪伴寧波人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圖/浙江網絡廣播電視臺

魚鯗中最出名的是海鰻鯗,原料選用11月從東海撈起的海鰻,洗淨去內臟,抹上鹽之後掛在通風處晾乾。

黃魚背開曬乾後被稱為“白鯗”,白鯗蒸雞、白鯗烤肉都是寧波傳統宴席上不可或缺的菜餚。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蟹糊,也叫蟹醬,一般是把上不了檯面的小螃蟹剁碎,講究些的會用梭子蟹,加生薑末和洋蔥,拌入豆瓣醬炒成糊狀,是用來下飯的神器。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類似的還有泥螺,用酒醃過之後,去除腥氣,輕輕地吸出來,口感爽脆,既適合下酒也適合下飯。

這些下飯神器,寧波當地人稱之為“壓飯榔頭”。

寧波人最中意的“壓飯榔頭”當屬雪裡蕻,當地稱為“鹹齏”,寧波人經常說:三天不喝鹹齏湯,腳骨有點酸汪汪。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將雪裡蕻加入粗鹽醃製,就是鹹齏了,以前是窮苦人家的家常小菜,現在也是寧波菜裡最重要的配菜之一了,雪菜黃魚、雪菜肉絲、雪菜年糕都少不了它。

當然,隨著物質的豐裕和對健康的重視,寧波人對“鹹”的偏愛也在逐漸改變。

▍臭,寧波人的相認密碼

臭莧菜管、臭冬瓜、臭芋艿蕻,並稱“寧波三臭”,這是一個令當地人垂涎三尺,卻令外地人逃之夭夭的組合。

鮮莧的菜莖,去葉洗淨,晾乾後剁成段,裝進布袋入水泡,出水後再瀝乾水分,拌上適量的鹽,裝入酒罈子密封,就醃好了。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臭莧菜管

臭莧菜段清蒸之後,澆菜油、撒粗鹽,是當地人極愛的下飯菜。周作人在北京時,收到一罐臭莧菜管,動情地說“有一種舊雨之感”。

而醃製臭莧菜管,會出現墨綠色的湯汁,這就是臭滷了,臭冬瓜、臭芋艿蕻、臭南瓜……全都仰仗這個臭滷。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臭冬瓜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臭滷,其實就是一個發酵的過程。罈子一封閉,就只剩厭氧菌了,它發酵產生醇、醛、酯、胺和硫化物,這就是臭味的來源,同時厭氧發酵的過程中,蛋白質被分解成了氨基酸,這就是那些美味的來源。

美食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就曾說:“依靠發酵保存食物的習慣,被我們稱作僅次於火的發現。”

▍甜,寧波人除了擅長用鹽,還擅長用糖

很多地方在介紹寧波菜時都會用到“鮮鹹合一”這個詞,這的確也是寧波菜的主要味型,但並不是唯一的,甚至甜口的菜餚,同樣也在寧波菜中佔據一席之地。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冰糖甲魚,不少高端寧波菜館都拿來當做招牌。將甲魚和冰糖文火燉制,冰糖容易使滷汁濃稠,加上甲魚的膠汁,是傳統的火功名菜。

鍋燒河鰻是濃油赤醬的代表。將河鰻去骨,鍋中放豬油,將蔥姜炒出香氣,將切段河鰻一段段豎起來,排列好,放在上面,放筍塊、黃酒、老抽和適量清水煮沸,加蓋換小火燜。

燜上半個多小時,加白糖和醋收汁,一道鍋燒河鰻就完成了。

不過這兩道菜普通人家日常也不會吃,寧波人吃的最多的、偏甜的菜餚,大概就是烤菜了。

烤菜,也寫作㸆或焅,它是指葷素食材加各種作料,小火慢慢收幹、濃厚入味的過程,是一種十分講究火候的做法。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前面提及的白鯗烤肉就是一道烤菜,五花肉先入鍋著糖色,加高湯與醬油,待肉爛時放入鯗塊,加酒同煮。這道菜要靠鯗將五花肉裡的油全部吸出來,魚的味道則全部進入到肉裡,所以肥肉尤其好吃,入口即化,這是年節的大菜。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更日常的就是寧波烤菜,一般用天菜芯,也有用青菜的。菜下鍋翻炒,至七分熟,加入醬油,桂皮,茴香一顆,少許糖,加蓋改小火慢煨。至菜完全軟塌入味,再加入足夠的糖,收汁。

▍糯,來自碳水化合物的誘惑

糯當然不是一種味道,準確的說是一種口感,而這種口感也成為了寧波美食誘人的一擊。

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在寧波這塊土地上種植出了稻米,米制品也滋養著世世代代的寧波人。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寧波湯糰舉世聞名,將豬板油、黑芝麻、綿白糖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揉成團,再包進水磨糯米粉中。

煮好的湯糰,看起來就軟軟糯糯的,輕輕咬一口,黑芝麻餡料就會緩緩的流出來。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寧波湯糰集合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糖,這三種人類基因裡最熱愛的物質,吃上一個幸福感絕對爆棚。

年糕同樣是寧波米制品的榮光,一道道複雜工序製成的年糕,可以任由料理者發揮,無論是做成烤菜年糕、雪菜炒年糕,還是搭配著大黃魚,做成年糕片,都是美好的味道。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除此之外麻餈、灰汁團、龍鳳金團、豆沙圓子、豆酥糖……都是寧波又甜又糯的代表。

寧波還有很多鹹口的點心,蒸餛飩、湯餛飩、生煎、煎餃……這些流行於江南的小吃,都能在寧波找到它們的身影。

但最有寧波特色的當數面結面了。

豬油生面,面拿熱水稍微竄竄,拎上來瀝乾,趁著熱乎勁加上生抽、豬油、鹽,最後撒上一把蔥花。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圖/《早餐中國2》

千張,也就是豆腐皮,將它裹入三肥七瘦的豬肉餡,折成一指長的面結,配上一碗熱騰騰的燙麵,兩個油豆腐,一撮嫩青菜,就是深受寧波人喜愛的面結面。

面結面是很多老寧波人的味覺記憶,以倉橋頭面結最為知名。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早餐中國2》就拍攝了一家做面結面的老店,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國營的豆腐工廠就在倉橋頭做起面結面的生意,後來企業改制,這家店掛上倉橋頭面結面的招牌,經過時間的推移,成為全寧波知名的小吃。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圖/《早餐中國2》

寧波絕對是一個味覺層次豐滿的城市,一方面有賴於豐富的物產,另一方面與歷史上的富庶也有很大的關係,畢竟物產、商業、文化是形成優秀飲食必不可少的條件。

寧波菜的魅力不僅侷限於寧波,它也深深影響了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

自上海開埠之後,幾十年的時間裡,超過百萬的寧波人移居上海。在上世紀30年代,寧波人占上海居民總數超過四分之一。

寧波人也將他們熟悉的味道帶到了上海。四喜烤麩、黃泥螺、雪菜大黃魚,還有其他的不少“上海味道”都深深的受到了寧波菜的影響。

出現這樣的情形也並不意外,寧波商人在當時的上海佔據重要的地位,而掌握著經濟命脈的人,生活方式總會被他人效仿,這也是自然的事情。

[1]《略加講究寧波菜》,經濟觀察報

[2]寧波幫X城市精神演講峰會

[3]《蘇青:談寧波人的吃》,天地

[4]《到寧波做吃客》,新民晚報

[5]《甬菜享譽浙東》,中國烹飪

(本文系騰訊美食·風味圖書館欄目獨家內容)

鮮、鹹、臭、甜、糯,寧波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