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象棋、中國象棋、圍棋魅力值PK

國際象棋、中國象棋、圍棋魅力值PK

尺寸地強弱薄厚 演義萬化歷史

點線間謀略策劃 書成亙古天道

人類的發展歷史,也是生產力的發展歷史。隨著部落、集團和國家的相繼形成,為了進一步發展社會經濟,由於政治或者利益的原因,特殊的歷史環境下不可避免的選擇了戰爭來解放生產力。歷史已成回憶,智慧的古人為了紀念推動社會前進的這種犧牲,用棋盤來演義各種戰爭,不僅汲取經驗,更形成了智慧的結晶。小見遊戲樂趣,大益我們成長的智力,當的上是文化歷史中的奇葩。以我之見,集大成者當屬圍棋、中國象棋、國際象棋此三者。

(一)

這三棋中又當首推為期。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琴棋書畫,源遠流長,它們寓生命的意義於智慧之中,寓智慧的意義於磨練之中,寓磨練的意義於創新之中,寓創新的意義於和諧之中。它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陶冶情操的四種藝術形式,也是傳統哲學的現實化和民俗化。這其中的棋,便指的就是誕生在中國的圍棋。在中國歷史上,圍棋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尤其在官僚階層和文化階層,圍棋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加以提倡,圍棋文化變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給圍棋賦予了深刻的哲學內涵,為中國歷史文化增添了絢麗多彩的篇章。

遠在東漢時期,“圍棋”二字已在書面語言中普遍使用,比如馬融著的《圍棋賦》,李尤寫的《圍棋銘》等。圍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還有許多有趣的別名。春秋戰國時期,人稱之為“弈”。圍棋盤是方的,棋子和棋盒是圓形的,有人稱它為“方圓”。圍棋盤上縱橫交叉的線條,猶如河網、地圖一般,有人稱之為“河洛”或“吳圖”。圍棋的棋子的色彩分黑白二色,黑子似烏鴉,白子如白鷺,有人稱它為“烏鷺”,也有人稱為“黑白”。下棋時棋手默不作聲,僅靠手的中指、食指來運籌棋子,展示棋藝,圍棋又稱為“手談”。古代王質觀仙人對弈,一局未終而斧柄已經朽爛,圍棋又稱為“爛柯”。棋手下棋時專心致志,萬事不聞,猶如隱居一般,人稱之為“坐穩”和“坐隱”。對弈時思想集中,忘記一切的煩惱和憂慮,故稱“忘憂”。古代圍棋子多用玉石所做,棋盤用楸木做成,故稱“玉楸枰”,“枰”即棋盤。凡是學會圍棋而下了一兩年之後,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廢寢忘食地喜愛,就像被狐狸精纏身,加之棋盤木製的,人又稱之為“木野狐”。此外,“略陣”、“圍獵”、“坐藩”等,都是圍棋的別名。明代才子解縉,用圍棋別名寫了一首七律詩《觀弈棋》:“雞鴨烏鷺玉楸枰,群臣黑白競輸贏。爛柯歲月刀兵見,方圓世界淚皆凝。河洛千條待整治,吳圖萬里需修容。何必手談國家事,忘憂坐隱到天明。”各種名稱演變到了今天,最後還是概括了圍棋本質特徵的“圍”字被保留了下來。

相比之下,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名稱就簡單多了。對於中國象棋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起源於古代傳說中的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源於傳說中的黃帝;有的認為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期:“象棋,武王所造,其進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爭國用兵戰鬥之術。以象牙飾旗,故曰象棋。國際象棋的起源至今說法不一,有關起源的傳說有各種版本,比較可靠的說法認為它是由古代印度發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種叫做“恰圖蘭卡”的棋,其中有4種棋子:步兵、騎步、戰車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軍隊的組成兵種。“恰圖蘭卡”的進一步發展是“沙特蘭茲”,在棋子和規則上有大規模的改進,開始在中亞各民族廣為流傳。然後這種遊戲通過貿易、戰爭和宗教等多種渠道,由東方向西方傳播,其傳播的大致路線是:印度——波斯(今伊朗)——中亞——阿拉伯國家——歐洲。在11世紀末,它已遍及歐洲各國。而國際象棋——“Chess”這個名字也是由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組成的複合詞,意為“將死對方的王”。

由以上可以看出,僅從名稱的發展看無論中國象棋還是國際象棋,文化底蘊上後兩者都無法和圍棋相提並論。

(二)

知道了三棋的身世後,就可以具體對比他們之間的本質不同了。可以先下一個總結性的定論:圍棋是文棋,象棋是武棋。因為圍棋的輸贏不過是大小多少,而象棋的輸贏必見生殺存亡。這一點可以從三棋的行期規則上得到辨證。

首先看圍棋。圍棋一開始滿盤無子,棋手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在棋盤的任意一點上落子,然後在19×19共361個交叉點上搶佔地盤,不動殺伐。這與其他棋類如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至少在形式上有根本的不同。象棋對弈雙方各有32個棋子,目的不是完全控制對方的地盤,而是掃除障礙將對方的首腦致於死地。前者展示的是得失之“道”,後者的直接原形是戰爭,展示的是存亡之“術”。

具體我們看看“棋子”的名稱就明白了。《續藏經》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棋矣”。也就是說,象棋的“棋子”根本就是對戰爭中各種元素的直接抽象。

對於兩種象棋棋子以及它們的不同有更為具體的比較說法:

將(帥)King,存亡的象徵。中國象棋裡的將(帥)等同於國際象棋裡的王,雖然威力都不大,卻是一個最重要的棋子。它被吃掉就意味著一個朝廷的滅亡。所以對這兩個棋種都有嚴密的防衛。中國象棋裡安排了士相來守衛,而國際象棋裡特定了一種叫作“易位”的走法,使它可以從中心兵家必爭之地轉為安全的側翼。

國際特級大師古菲爾德曾經說過:“在開局階段,王是一個嬰兒;在中局階段,王是一個小孩;在殘局階段,王則是一個成年人。”這充分說明了國際象棋裡王的作戰價值,在殘局中人員所剩無幾的時候,它可以四處作戰的優勢就顯露出來。這與中國象棋的將(帥)不能走出“宮”的限制有了根本的區別。而且將、帥還不能見面,這一點也充分表現了中國的古國情,在古中國除了幾個開國皇帝帶兵打仗外,幾乎所有皇帝都是閉門不出的。

後Queen,國際象棋中站在王旁邊的棋子,它最初的走法僅相當於象棋中的士,到了1475年,浪漫的法國人將它威力驟增,橫、豎、斜均可以走,最多可以控制1/3的戰場。性別也變了,成了王的妻子。意大利稱它為Robioso(狂暴的棋子),指其威力巨大。由此可見資產階級文藝復興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在古西方的歷史上,女權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女王的統治屢見不鮮,著名的就有埃及女王、英國女王、丹麥女王、瑞典女王等等。但是儘管它是威力最大的棋子,說到底仍沒有王重要。

而中國象棋裡是沒有“後”這個棋子,可以說整個中國封建歷史就是一部“父權的歷史”。將(帥)旁邊是兩個士,喻意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

車Rook。兩個棋種中,唯一一個走法完全相同的子;最初國際象棋裡的車也是“戰車”的意思,與中國象棋一樣。後來才被確認為城堡。

象Bishop,馬Knight。國際象棋的象在最初是“戰象”,然後改為“傳令官”,到了文藝復興時代,隨著教會勢力的增大,變為“教士”。它與中國象棋中的相(象)的區別是沒有河界的阻隔。“相”是個文官,所以在中國象棋裡它是不出門打仗的。

馬horse,國際象棋的馬與中國象棋中的馬最大的區別是在行棋中不被蹩馬腳。在走法上,國際象棋的要求比中國象棋的要求鬆得多,大概是西方當時的社會制度比中國封建的社會制度要寬鬆許多的緣故吧。中國的封建社會,朝廷忠奸難辨,官場腐敗,勾心鬥角,常常使用“絆馬腳”的伎倆,縱使你是一匹良駒俊馬,志在千里,但一旦被人使壞“絆了馬腳”就動彈不得,只得老驥伏櫪,無可奈何了,這種現象在中國象棋表現得淋漓盡致。

兵Pawn or soldier。無疑這在兩個棋種中都是人數最多的子,站在最前方,用自己的身體保衛王朝,而且是隻能衝鋒不能後退的,在這點上中西方對士兵的要求都一樣。

不同的是中國象棋中的小兵永遠都只是一隻小兵,最多在過河之後變得稍微厲害了一點。但國際象棋中的小兵就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如果勇敢地衝到底線將升格為除了王以外任意一子。這個規定也是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演變最終才確定的。最初人們不願接受一方有兩個甚至多個後,這不就變成了一夫多妻了嗎?但遊戲畢竟是遊戲,還要考慮到它的趣味性和邏輯性。兵的區別恰恰又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制度與西方“論功行賞”的傳統。

關於炮cannon,國際象棋裡是沒有這個棋子的。有人認為象棋可能定型於炮戰(北宋為開端))流行之後,而國際象棋定型於出現炮以前。有人認為這種說法非常含糊,而且在時間上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從兩棋歷史可以看出,象棋的歷史更確切地說是定型的時間明顯早於國際象棋。問題在於中西方對於火藥的使用時間上是不同的。中國古代自從發明“火藥”,便發展為火炮,唐朝甚至更早時便被用於軍事。而火藥在西方則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大約15世紀才由阿拉伯人引入的,那時的國際象棋已基本定型。這一點充分證明了象棋在發展過程中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地完善,不斷增添與人文社會更接近的東西。

1500年前的歷史,中國的傳統認為戰爭成敗的因素,決定於人和物兩種因素,所以在棋裡有車、馬、炮等棋子。而這個時期的古西方生產力低下,戰爭的成敗更主要取決於各級將士的素質和表現,所以在國際象棋中更體現人的因素。在圍棋和象棋的如何行棋中,圍棋更能深入的運用兵書奇作《孫子兵法》,象棋則更適合運用《三十六計》;圍棋講究的是謀略,運籌帷幄,象棋講究的是技巧,將計就計。

本質上講圍棋是一項和平的運動。雖然圍棋中經常出現激烈的戰鬥,但也有基本不發生大規模戰鬥、不通過吃子就大致決定勝負的圍棋對局。在對弈中不經過激烈的戰鬥而取得最終的勝利是圍棋技藝中相當高的境界。這體現出圍棋的最高目標是獲得比對方多的實地,格鬥只是為了佔領公共的未確定之地、保護已有之地或通過消滅對方棋子來增加自己的地盤。而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是對戰爭的直接模擬,其最高目標是將死對方的主帥,而通過對子和吃子是很難將死對方的,這決定了其咄咄逼人的搏殺性。有人認為,21世紀的圍棋將是六合之棋,即天地東南西北之調和。圍棋的最高境界不是衝突,而是和諧。這種說法談的既是棋,也是一種文化,中國文化的追求境界恰恰就是和諧。在我們以建設和諧社會為主題的大時代背景下,似乎圍棋更適合時代發展,以文道公平競爭,排斥武力霸權。

(三)

首推圍棋的另外原因是科學實驗的結果。2002年,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分別完成了下圍棋和下象棋時的腦功能核磁成像實驗,對兩者的腦活動情況進行了分析與比較後發現,下象棋時多用左腦,下圍棋時則右腦活動佔優勢。下圍棋時,位於大腦額葉、頂葉、枕葉、後顳葉的多個腦區被激活,而且右側頂葉的激活強度高於左側,顯示出右腦優勢。下象棋時則相反,更多使用的是左側頂葉。韓國進行過一項社會調查,有83%的學生家長認為圍棋對子女的教育有很大的幫助,也有近一半以上認為圍棋對大腦開發有明顯的效果。由於圍棋是一項非常需要動腦筋的運動項目,所以精神醫學專家一致認為下圍棋可以把人們從日常繁雜的工作和學習中解脫出來,並且效果十分明顯。圍棋對解除緊張情緒和保持精神健康也非常有益。好的棋手在從事別的工作時,常常條理清晰,講究效率,隨機應變,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圍棋有利於提高修養和優化人格。

此外,圍棋還有許多特點。圍棋是追求最高效率的經濟運動,每一手棋都講究達到最高效率,儘量以最少的步數獲得最多實空。361點的交錯可以有天文數字多的變數,空間之大還延伸出了另一種遊戲叫五子棋。其起源於古代中國,發展於日本,風靡於歐洲。圍棋也是一種美學運動。在圍棋對弈中,棋形的好壞是衡量一個棋手水平的重要標準。日本的大竹英雄九段因其對棋形有獨特的理解而被稱為“棋盤上的美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