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故事》渭河交通的記憶

文稿:周少康 演講:吉彥俞

講述渭南故事,品味臨渭文化,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講述人吉彥俞,渭南作為東府要鎮,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棉糧、煤炭、木材等物資的輸出輸入,都要依靠交通。今天我們一起尋找渭南老記憶,聽聽有關渭河交通的故事。


《渭南故事》渭河交通的記憶


說起交通,就不得不說起地處渭南老城北十里,距離老縣衙最近的渡口­­­-----上漲渡,它處於渭北主幹道上,是渭南古城連接南北的要津。據說,上漲渡是渭河流經渭南境內比較狹窄的地段,當時“水面寬一百一二丈,深一丈一尺五寸”河水流量大,河水深能吃船。聽渭河岸邊老人講述,上漲渡是一個鐵渡口,歷史上少有被洪水淹沒或者船翻人亡的事故。老百姓到河對岸去種莊稼、走親戚,也必須乘船渡河。


《渭南故事》渭河交通的記憶


20世紀50年代中期,政府在上漲渡設立河渡站,整合渡口運力,實行公私合營。後來又購置了一批新船,一條船可載客近百人,或者能同時運載八掛馬車,或五輛汽車。50年代以後,又增添了拖輪擺渡,增設了一座用木船搭拼的浮橋。東浮橋過汽車,西浮橋過小車、馬車和行人。但是,由於渭河水量不斷減少,浮橋和擺渡也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建造上漲渡大橋就被提上議事日程。1969年,經過各方努力,上漲渡大橋建成通車,人們歡欣鼓舞熱烈慶祝,前來觀看大橋通車盛況。上漲渡渭河大橋,全長1497米、高13米、寬7米、59孔、丁字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在當時號稱“我國西北最長的公路橋樑”,也是渭南城區通往渭北各縣市的唯一橋樑,也正因為如此,多年來一直超負荷運行。為了緩解這座橋的壓力,還曾經在大橋東邊建設過鐵船浮橋。一浮一橋,成為了渭南市區通往渭北各縣的主要通道。


《渭南故事》渭河交通的記憶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漲渡大橋長期受到各種大型載重車輛碾壓,橋面和護欄損毀較為嚴重,1990年初,渭南市政府決定再修建一座新的公路橋樑---沙王渭河大橋,經過籌備,於 1991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是陝西省“八五”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總投資5000餘萬元。1994年6月,大橋正式建成通車。橋樑全長2294米,建成時是陝西省境內最長的橋樑。大橋上照明設計採用的是“長橋臥彩”的構思,“點、線、面”相結合的設計手法,紅、黃、藍、綠、紫五種燈光顏色,使橋的光色和渭水的倒影相互輝映,成為渭南夜晚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沙王渭河大橋是渭南市區繼上漲渡渭河大橋之後第二座橫跨渭河的橋樑。


《渭南故事》渭河交通的記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有交通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政府決定一方面改造修建上漲渡大橋,也就是人們現在所稱的渭蒲大橋,另一方面,新建渭富公路大橋,渭富橋南起臨渭區雙王辦趙村,北至臨渭區田市鎮姜方郭村,全長2346米,寬28米,是目前八百里渭河上最寬的公路橋。兩橋都於2006年通車。除了以上三座公路橋,我們還有一條高速公路,那就是渭蒲高速公路。


《渭南故事》渭河交通的記憶


渭蒲高速公路起點位於渭南市華縣赤水鎮,與連霍高速相接,終點在蒲城縣東約2.5公里的轉彎村,與京昆高速相接,穿越華縣、臨渭、蒲城三縣。其中渭河特大橋全長4377米,是渭北地區建成的跨越渭河的第一長橋。大橋北臨渭南市臨渭區信義鄉倉渡村,南臨渭南市華縣辛莊鄉薛史村。最大橋高24米,橋軸線與流水方向的夾角為90度。工程開工日期為2009年6月22日,竣工日期是2010年9月15日,總工期為15個月。


《渭南故事》渭河交通的記憶


如今的渭南城區的渭河上,主要的三座公路橋和一座現代化高速公路橋四座橋遙遙相望,相隔三五公里,大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生活,為渭南的社會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近十年以來,取消了通行過橋費更加便利了渭河南北地區人們的來往,也加快了渭北各縣與渭南、藍田、商洛及西安的經濟來往。當下,我們作為新一代的渭南人,更要發揮“橋樑”精神,溝通外界力量,促進渭南的快速發展。


《渭南故事》渭河交通的記憶


審核:陳偉 李增平 姜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