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照片的一大價值在於記錄,

攝影的一大使命在於見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

拍者君對話五位為時代塑像的攝影師,

從他們的隻言片語裡探尋逝去的社會風貌,

用他們的影像為大家梳理這些年的家國變化。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他們都有過從事新聞攝影的經歷,

他們始終堅持將鏡頭對準普通百姓。

他們當中有新中國的同齡人,

有改革開放的見證者;

他們的取景框裡有對大事件的關注,

有對小人物的聚焦。

他們從親身經歷出發,

結合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為我們呈現了一幕幕珍貴而厚重的時代畫面。

今天,拍者君為大家帶來的是與攝影師王福春的對話。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個人簡介

王福春,1963年考入哈爾濱鐵路局綏化鐵路機車司機學校,80年代就讀哈爾濱師範大學攝影專業,曾任哈爾濱鐵路局科研所攝影師、編輯,2002年遷居北京,現為自由攝影人。

拍有《火車上的中國人》、《中國蒸汽機車》、《黑土地》、《東北人家》、《東北人》、《東北虎》、《地鐵裡的中國人》、《天路藏人》、《生活中的中國人40年》等十幾部攝影專題。

曾獲第十七屆全國影展金牌、第三屆中國攝影最高獎——金像獎,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德藝雙馨”優秀會員稱號。曾連續十屆參加平遙國際攝影展,兩屆獲大獎。

(向下滑動查看更多)

● 大部分讀者是通過《火車上的中國人》這本畫冊裡的作品認識您的,當時決定拍攝這個題材的契機是什麼?

我哥哥王喜春以前是鐵路系統的基層工作人員。因為自小沒了爹孃,我5歲起就跟著他在鐵路邊長大,天天看火車跑、聽火車叫,對火車有感情。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8年,通遼-集寧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78年,三棵樹站。

後來我考進綏化鐵路機車司機學校,與鐵路正式結了緣。1984年,我調到哈爾濱鐵路局科研所做專職攝影師,發現火車裡有好多有趣的故事。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5年,哈爾濱站。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8年,哈爾濱-齊齊哈爾。

本來只是無意識地順手拍,慢慢地,我發現這就是我喜歡的、適合我的專題。往後的40多年裡,我的鏡頭就再也沒離開過鐵路。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88年,廣州-北京。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4年,牡丹江-長汀。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9年,哈爾濱-牡丹江。

● 您在拍攝這個專題的過程中遇到過危險嗎?

這些年為了拍火車,我虛脫過、骨折過。還曾為了找適合的拍攝機位,掉進松花江的冰窟窿裡,被別人救上來後凍得像根冰棍。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2007年,拉薩-北京。

1995年7月,我乘坐火車,從哈爾濱-北京-西寧-格爾木-武漢-長沙,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又從青藏高原到武漢和長沙這兩座高溫火爐,被車廂裡的汗味和煙味燻得喘不過氣,最後暈倒在車廂裡。那段時間我瘦了十幾斤。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5年,武漢-長沙。

● 乘坐超過四千次火車,您印象最深的是哪段線路?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每趟火車都是一道流動的風景線。我坐從哈爾濱到上海的火車,上車的時候白雪皚皚,下車一睜眼就是江南風光。我坐過最久的火車是從北京到烏魯木齊的,三天三夜,那時候還有人在火車上做廣播體操呢。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4年,北京-瀋陽。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2008年,蜜蜂巖-躍進。

● 您的作品記錄了中國鐵路的多次大提速,是國家發展的縮影。您鏡頭中捕捉的“火車上的中國人”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40多年來我堅持拍攝鐵軌上奔騰的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高鐵動車。記錄了綠皮車、藍皮車、紅皮車、白皮車的演變,這裡面有鐵路的變化,有中國人的變化,更有國家的變化。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86年,雙峰-長汀。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2017年,北京南-上海虹橋(復興號)。

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火車速度較慢、車次較少,超員現象普遍。再加上民工潮影響,火車上擁擠得幾乎沒有一絲多餘空間,乘客上車都得從車窗爬進去。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4年,哈爾濱站。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2009年,北京-瀋陽。

那時候四面八方的乘客聚在一起,沒一會兒就成了好朋友,大家常常有煙同抽、有酒同喝。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6年,廣州-上海。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2010年,北京-上海。

如今高鐵發展迅速,車速快、車次也多,沒有了過去擁擠不適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享受。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1年,上海-重慶。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2017年,上海虹橋-北京南。

過去整個車廂的人一起抬頭看電視,現在相鄰座位的兩個人也基本不交流,全都低頭玩手機。火車將世界的距離拉近,但是人的感情距離卻遠了。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86年,哈爾濱-北京。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2018年,重慶-深圳。

● 您曾多次提到自己在火車上拍照時的狀態像職業“小偷”,為什麼這麼形容?

我一上火車就興奮,十趟八趟地來回走,眼睛還左右打量,正常乘客哪會這樣啊。所以我常被一些旅客誤解成小偷,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2009年,廣州-北京。

在火車上泡的時間久了,火車跑到什麼地段小偷多、小偷什麼時間點出場,我都非常清楚。有時與小偷不期而遇,他還以為我是同行。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2009年,昆明-柳州。

所以我常說自己練就了一顆“賊心”, 一個“賊膽”和一雙“賊眼”, 這才拍出了“賊拉好”的照片。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5年,齊齊哈爾-北京。

● 現在還在繼續拍攝這個專題嗎?和以前相比有什麼不同?

一直都在拍。現在的乘客和以前比,對相機的戒備心理更重,也更加註重肖像權和隱私權了。我還記得2015年7月10日,我從上海坐高鐵到杭州講課,因為拍攝一位年輕母親和孩子玩手機,被孩子父親當成壞人,一把掐住脖子,第一拳打鬆了門牙,第二拳打得我暈頭轉向。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5年,西寧-格尓木。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2010年,北京-瀋陽。

● 以前學美術的經歷對你後來的攝影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當然有,我把在繪畫中領悟到的美學思想融入攝影,作品裡不自覺地就帶有許多藝術思考,尤其是以前學習的漫畫,對我現在搞幽默攝影幫助很大。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2003年,雞西,放不下的“牽掛”。

我在哈爾濱師範大學上學的時候,有老師說文學是一種“人學”,其實我覺得,攝影也是一種“人學”。攝影師要有文學家的思想、哲學家的思辨、美學家的愉悅和漫畫家的幽默。只有做一個全才,把這些都融入你的照片裡,作品才會有看點。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87年,哈爾濱,藝術殿堂變商場。

● 您曾提到後期編畫冊挑圖時發現初期拍攝的“宣傳體”照片與後期自由抓拍的照片格格不入,是什麼啟發了您的拍攝風格轉變?

以前我們沒有很多機會看到國外的作品,記得80年代吧,我們那辦了一場日本攝影師久保田博二的展覽,對我衝擊很大,我第一次知道照片還能這麼拍。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86年,哈爾濱,新婚“新裝”。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9年,上海,動遷戶的“新居”。

後來又受到佈列松和薩爾加多的影響,在捕捉瞬間和畫面美感方面得到許多啟發。但我在拍攝時不會去刻意模仿,我就研究適合自己的題材和方法。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2018年,廈門,共享單車堆積如山。

● 《地鐵裡的中國人》這個題材是怎麼來的?

2002年我搬到北京,家就挨著地鐵一號線。那時候我乘地鐵從來不坐,不自覺地一直來回邊走邊拍,那時候我就感覺地鐵也是屬於自己的題材。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地鐵上的孩子。

在地鐵上拍照和在火車上還不一樣,剛開始在地鐵上我用徠卡,怎麼拍都糊。“不拍不行,拍了又不成”,我急得要命。2005年我嘗試了兒子送的松下數碼小相機,一下就被成像效果征服了。現在我兜裡常揣個索尼黑卡相機,走到哪兒拍到哪兒,很多時候“手比腦子快”,下意識就按了快門。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圖片中的人和現實中的人“無縫對接”。

● 《火車上的中國人》廣受好評,《地鐵裡的中國人》也多次展出,您現在正在整理《生活中的中國人40年》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我把“生活中的中國人”叫做“火車下的中國人”。火車上是個小社會,火車下這個大社會展現的事情更多。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80年,哈爾濱,手提錄音機的時髦青年。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2年,哈爾濱,氣功能治病嗎?

這裡面三分之一的內容都來源於我的工作,單位技術大練兵、工人上夜校學習等我都拍到了,現在一看,珍貴極了。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80年,哈爾濱,少先隊日授旗儀式。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87年,哈爾濱,市民用自行車馱沙發回家。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89年,重慶,“柔發添嬌媚”。

雖然這期間我也拍過風光,比如雪鄉,但後來我把這些都拋棄了。因為我知道那不屬於我,再拍風光就削弱自己的主題了。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1992年,哈爾濱,“束縛中的坦然”。

做攝影,專題很重要,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路。有些人拍紀實攝影,看到路“黑”就回頭了,我是一條路走到“黑”,而且還要衝破黑暗,這才看到了曙光。

-The End-

採寫:新京報記者薛珺 陳婉婷

攝影:王福春

校對:王心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歡迎朋友圈分享

點擊查看更多往期內容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追飛機的人 |大興機場 | “大衣哥”朱之文 | 故宮掌門人單霽翔退休 | 職業送靈人 | 樓道里的考研族 | 抗戰老兵 | 三和大神 | 毛坦廠中學的日與夜 | 共享單車亂象 | 雄安新區 | 睡覺的中國人


投稿至官方郵箱:[email protected]

鏡頭與時代對話① | 拍火車的王福春,一雙“賊眼”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