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天祝 ‖ 送你一把芨芨草

詩意天祝 ‖ 送你一把芨芨草

詩意天祝 ‖ 送你一把芨芨草

詩意天祝 ‖ 送你一把芨芨草

送你一把芨芨草

卓慧 / 文

修長,細勁,一兩尺、兩三尺長不等,邊緣有些許似劍鋒的深綠色葉片,三五相接,散狀排列,圍繞基底,向上躥出,守護神一般簇擁著中間的稈;稈上的莖,就像弱冠或而立之年的書生,磊磊落落,奮力挺直著腰承託頭頂的花;花淡紫或灰白色,穗狀,環密細碎,左一縷右一縷,序列延至稍尖,風一吹,花穗就柔柔地一歪身,和下面的莖、葉一起,搖曳起來——這是一株芨芨草,尋常野外、路邊,灘塗上、山腳下,不經意間就掉入視野的一種草。其之尋常,有時甚至會讓人疏忽、視而不見。在自然界,一種東西尋常,勢必意味著它多,賤,不擇生長環境,有極強的繁殖能力。是的,芨芨草不是孤膽英雄,也不是獨行俠,不會單株生長,它常是一大窩一大窩,一蓬一蓬,一片一片地長,甚或有連綿到天邊之勢。

詩意天祝 ‖ 送你一把芨芨草

眼前的芨芨草,自也不僅是一株,而是一大片,不,是視野所及,黃牆內外,除了它,還是它!

其實,在這裡我採用了一個事後說法。當其時,“看天祝”採風團離開河西走廊的東大門烏鞘嶺,從海拔3000多米、大夏天空氣裡也透著一股雪風般的清冷的山上下來,一路經過青翠逶迤的山谷、滿目青蔥的牧場,掠過開得正歡騰的油菜花、苜蓿花,暢暢快快到達松山灘草原上的松山古城時,天空忽然變了顏色,先前還亮晃晃的太陽忽然間沒了影蹤,天色昏暗起來,下雨前常先行到達的那種風一陣一陣地使勁在吹,散披的頭髮左攏過去又右飄過來,凌亂不堪。等撥開拂在額頭擋在眼前的頭髮,看見這一蓬一蓬也在風中左傾右倒零亂飛舞的茂盛的草時,我並不知道它們就是芨芨草,只覺得它們的樣子好熟悉,好像童年時在鄉下常見的一種草,一種因其莖稈十分堅韌常被我們抽拔一截來玩打官司遊戲的“官司草”,只是它似乎比“官司草”高大、蓬勃。當得知它就是芨芨草時,我心裡愣了一下:怎麼會?

詩意天祝 ‖ 送你一把芨芨草

芨芨草,這名字多麼熟悉!記不起初次接觸它的名字是什麼時候,記得起的是它身處之所是書。換言之,我不是在現實生活中由誰人告訴,而是從書上,從別人寫的散文或者小說中得知有一種草叫芨芨草。後隨著閱讀書籍的增多,又無數次在書裡一再見識它的名字,一再讀到它,知道它生命力極強,根系強大,耐乾旱、耐鹽鹼,在荒山、陡崖、卵石灘上,在別的植物不能生存的貧瘠土壤上,它都可以成片地茁壯生長;得知它的嫩葉,可以供牛羊食用;老莖,可以用來造紙、編筐、做掃帚。此外,它還是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優良植物;甚至,它還可以作藥,清熱利尿,用廣告語說,全身都是寶。關鍵的,這種植物,似乎很多地方都有,因為很多人的作品中都曾提到過它。然而,在我的成長、生活經歷中,這種草活生生的樣子卻一直是闕如,我所生活之地,不知是沒有這種草還是怎的,總之就沒人告訴過我哪種草是芨芨草。在別的地方,我似乎一直也沒有和它碰過面——這情形,有些像沒有因緣的兩個人,或者生活在不同的時空,或者有相交的機會也會擦身而過,抑或它純然就是他鄉之物,即便是他鄉之物,這年月,離開本鄉到他鄉的機會多的是,也該有機會見著的呀。也是稀奇,大半生了,我真就沒明確得識哪種草是芨芨草。於是我以為,它和天山雪蓮、絕壁林芝等眾多我沒見識過的植物一樣,是長在別人的故鄉的一種植物。在書裡,讀到芨芨草的平常卑微,讀到它在風中擺弄的樣子,讀到它所勾起的主人公或作者的各種情愫,也曾暗自在心中勾勒過它的形象。然而,一向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我,勾勒過便罷,不僅沒有在實際生活中去找尋核證它本來的樣子,在互聯網普及圖片隨手可查的時代,我也從沒去網上查詢過它的圖片,也於是,在我的意識裡,它成了一種書本植物,一種雖然平常但又總覺帶有故事帶有些許仙氣的植物而存在著。

詩意天祝 ‖ 送你一把芨芨草

詩意天祝 ‖ 送你一把芨芨草

沒想到,在這松山古城,它就刷新了我的認知,給了我一個意外。遠不止此,還有更大的意外——腳下這片土地。

松山古城,百度上的資料介紹,是始建於1599年。因“左擁蘭、靖,右護涼、古,前逼莊浪,兩河則腹心,甘鎮則咽喉,山以西為扒沙(今古浪大靖)為涼屯地,山以東蘆塘(今景泰)為靖膏地,山以南隆答、石炭以至紅井皆莊浪(今永登)屯牧之地”,天然所處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土地肥沃、水草豐美,自漢武帝時期,這裡就已被駐牧開墾。作為戰略要衝,這裡也是河西走廊的一條重要便道。不知民風淳樸還是管理得法,歷史上很長一個時期,這裡的政治氛圍都是安寧祥和。直到明宣德年間,就像猛然窺見了寶物,蒙古各部開始侵擾這塊寶地及周邊地區。為徹底解決擾患,保境安民,明萬曆25年年,政府派出10萬大兵進剿盤踞於此的蒙古部落。經過六個月的激烈戰鬥,明軍終於將蒙古殘餘趕回漠北,收復了大小松山,並在此築城屯兵。

詩意天祝 ‖ 送你一把芨芨草

“建牙吹角過邊疆,積雪驚風冷戰場。元老指揮白羽扇,中軍超距綠沉槍。劍衝月窟西追兔,弓挽天弧北逐狼。獨倚轅門聽號令,馬前先伏左賢王。”這是時任肅州兵備右布政司使的崔鵬帥兵在那場著名的戰役結束之後連續寫下的四首詩中的一首。詩表現的是官兵的驍勇,至於戰鬥有多麼慘烈,這片土地上曾揮灑有多少熱血,百姓又為此遭受過多少痛苦,沒有詳細記載,無從得知。

硝煙早已遠去,世事空留餘跡。眼前的城,準確說已非城,只餘城牆,只是遺蹟。牆是土牆,全用焦黃的黃土夯成,兩米來厚,一橫一豎,一橫一豎,實實相連,圍成一個大方塊;往外,間隔十來米處,又這樣一橫一豎,一橫一豎,放大複製,圍成一個更大一些的方塊。兩個方塊,兩張大“口”,四方合圍,形成一個大大的“回”字。很明顯,“回”字的外“口”是外城牆,內“口”之內是供人駐紮的城。內外“口”之間的地帶,看上去很開闊。四方四面,外城牆的南面和西面中間各留一道木門,內城相同位置也留有門的縫隙。幾道木門一關,一個閉合的小世界已然便成。現在,“回”字內“口”基本完整,但臆想中鱗次櫛比的屋樓居舍,馬廄帳篷,蕩然無存;外“口”(據資料介紹東西大約應是350米寬、南北320米長),東斷一截,西爛一塊,七零八落,已不完整,能讓人依稀見出輪廓和影子,完整風貌只能靠想象。換言之,整個一個古城,除了城牆和內城內幾間明顯是近年搭建的水泥房,和零星幾個臺子(據說這裡是最新版的《射鵰英雄傳》的取景地)外,便是空地,便是野草,半人高的芨芨草,像是這裡天然的主人,自自在在、葳葳蕤蕤地瘋長著。

詩意天祝 ‖ 送你一把芨芨草

松山,因松樹密集而得名之地,如今,視野之內,沒有一棵松樹。松樹哪裡去了?據說這裡古時候是高山草原,氣候溫潤,北山上長有很多松樹。後因氣候越來越乾旱,又受周圍沙漠侵襲,土壤沙化遂逐漸加重,環境隨之發生變化,植物也漸漸減少的減少,消亡的消亡。

400多年前的那場戰役之後,四方馴服,景泰民安。後來官府撤走屯兵,這裡又成了民居,百姓聚居地,沿用經年。所惜城內建築多就地取材,是將遍地橫生的芨芨草結紮成捆,再加上木椽,夯上一層層黃土而成。這類材質,難耐風雨的侵蝕。時間一長,就飄飄搖搖了。遇上別的自然災害,就更易雪上加霜。1990年的景泰地震,古城很多民居遭受損壞。為安全計,大家不得不搬離古城,在離古城不遠的地方建起了松山村,而定居下來。古城,便成了過去,成了他們放牧或得閒時遠遠看一眼的一個眺望,一個勾連記憶、湧上甜蜜或傷感情緒的契機。

遠望去,城牆敦實平整,似乎沒覺出有多高大堅固。可一旦你近靠上去,背倚牆而立,立馬就覺出自己的渺小卑微,“堅實挺拔”四個字也立時在心裡翻湧而出,同時,也覺出這個城廢而不頹——都因這個“堅實挺拔”,厚重的黃土以及隱身於內的芨芨草共同夯成的一種堅實挺拔。再往上望,天色發灰,有雨前的陰霾。信步在芨芨草漫生的古城裡閒遊,只見蓬勃青翠的芨芨草在迎風倒伏,前兩年拍《射鵰英雄傳》這裡作為取景地搭的拍攝架和一些道具,不知是因被遺棄還是怎的有些悽然,四周焦黃的城牆不言不語,自有一種穩沉敦厚,映襯在灰暗天空下,心裡忽生出一縷蒼涼與蕭索……不過,蒼涼也罷,蕭索也罷,繁茂也罷,孤寂也罷,慘烈也罷,安謐也罷,戰爭和人,人與自然,誰是主角,誰是配角,此一時,彼一時,沒有誰能是永遠的主角。而古城之為古城,就在於它身不由己,它存留過一段歷史,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人性的折射。

灰天之下,朔風漫卷。人去城空,所有的空間,似都留給了芨芨草去開墾。其實也不只有芨芨草,還有燕子,一戶守城人和一隻羊——守城人養的吧。那隻羊被拴在城中央的一個小木樁上,孤零零的。是為解守城人的孤寂而存在還是為驗證這裡曾經叫做“牧羊城”?不得而知。此刻倒沒有看到燕子的身影,但看城牆上一個個挨二挨三的洞,明顯都是燕子們的傑作。“燕子來時春社——”,它們這會兒是出去找食去了還是探秋去的方向去了?亦不得而知。

除了依然堅挺的城牆,最頑強、最執著的,應該還是芨芨草,攜帶有歷史密碼的芨芨草。

詩意天祝 ‖ 送你一把芨芨草

心裡得出這個結論時,見到同行的作家李浩正孜孜地在彎腰折芨芨草。他手裡已集有一小把。問他這是要幹什麼?他說,你看這多漂亮,帶回去插在換花瓶裡,肯定格外有風致!

好主意——送你一把芨芨草,松山古城的芨芨草。

卓 慧,文學碩士,編審,《四川文學》副主編。著有文學評論《馬識途生平與創作》、人物評傳《別樣女子》,另有小說、散文、隨筆散見於《江南》、《作品》、《飛天》、《青年作家》等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