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胃腸病?還是情緒問題?

影響胃腸功能的因素常見的有三類——不良情緒、飲食種類或習慣,還有環境溫度。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不良情緒,可以說“胃腸是情緒的晴雨表”。隨著社會經濟、環境以及人際關係的改變,人類社會活動節奏加快,面臨的精神壓力劇增,往往引發緊張、焦慮、急躁、憂慮、失落等不良情緒,這些情緒波動對胃腸道功能有很大影響。反之,胃腸道的功能狀態也影響著機體的精神心理狀態。這就是目前胃腸道疾病,特別是功能性胃腸發病機制的最新理論進展——腦腸互動理論。

是胃腸病?還是情緒問題?


在臨床上,因焦慮、抑鬱等情緒因素導致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患者,佔消化科門診量的50%~70%,這部分患者通過常規檢查沒有太大的器質性異常,但是卻飽受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疼痛影響,久治不愈,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腦腸互動神經胃腸病學,有效解決了功能性胃腸病的臨床挑戰,讓這些患者走出苦痛纏身的陰霾,重獲生命和生活的燦爛陽光。

生理狀態下,胃腸在消化系統自己的神經系統管理下自主執行進食、消化吸收和廢物排放的功能。主管這些自主功能的神經“司令部”(核團)位於大腦的腦幹部位。這些核團以及它們主宰的消化系統的運行狀態同時接受大腦皮層(主管精神情緒等活動)的監管。異常的精神刺激、過度的情緒波動,均會影響胃腸道自主神經中樞核團的功能,進而影響胃腸道的功能。

大腦功能狀態的改變,還可通過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造成胃腸道的黏膜炎症,引發胃腸運動紊亂和胃腸對一些刺激的過度敏感反應,引起和加重胃腸道的臨床症狀。反過來,腸道功能狀態的改變,也會因胃腸黏膜的炎症,通過神經、血液循環系統影響大腦的功能,以引發精神心理和情緒的變化。

神經胃腸病學關於腦腸軸的研究進展顯示,大腦中掌管情緒的腦區(如扣帶回、島葉、海馬和杏仁核等)異常興奮會通過影響內臟疼痛感知和反應敏感度,使胃腸不適的感覺被放大,以及出現所謂內臟高敏感現象。另外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會引發胃酸分泌增加、消化酶分泌減少和排泌異常,引起胃腸運動不協調,出現消化不良症狀。

腦腸互動體系紊亂相關的疾病,涉及消化科的五大臨床挑戰:功能性胃腸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炎症性腸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謝性疾病(包括脂肪肝、胰腺炎、腹瀉等)、消化道惡性腫瘤(如結腸癌等),也就是說,這五類疾病都與腦腸互動體系紊亂相關。其中,臨床醫生最多見的是功能性胃腸病。

功能性胃腸病是指臨床表現為各種胃腸道不適症狀,如噯氣、早飽、餐後飽脹、反酸、燒心、腹脹、腹痛、腹鳴、便秘、腹瀉等,甚至更嚴重的表現。經常規檢查(通常包括消化內鏡檢查)未能發現明顯的異常,或者發現的異常不能解釋症狀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這樣一類疾病約佔目前所有消化內科門診就診患者的50%~70%。正常普通人群中約有1/3的人有過功能性胃腸病的症狀,約有1/3的病例治療困難。功能性胃腸病症狀多樣、複雜,疾病反覆發作,患者頻繁就醫,明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耗費醫療資源。

是胃腸病?還是情緒問題?


環境、情緒、人際關係的改變,都易引起功能性胃腸病。一類是都市白領,工作節奏快、壓力大、人際關係緊張,易引發功能性胃腸病。

還有一類,生活中突然變故,易導致情緒問題,從而引發功能性胃腸病,如父母離異、家人亡故等;生活環境的改變,一些人不適應新的環境,也會誘發疾病;女性在更年期、產後容易發生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從而導致胃腸不適;退休人群,尤其是原來高高在上的人群,退休後的心理落差巨大,不適應退休生活,也會誘發功能性胃腸病。

根據情緒對胃腸功能的影響,不良情緒一般分兩類。一類是較為亢奮的情緒如緊張、焦慮、易怒等。這類情緒活動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增加,但不協調。容易造成胃食管返流、胃炎,甚至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的表現,常見為燒心、反流,部分患者嗓子幹癢、口腔異味、聲音嘶啞、清喉、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甚至哮喘;還有患者敘述,儘管吃東西時吞嚥通暢,但總感覺咽部或胸骨後有異物,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少數胃食管返流的患者容易誤診為心臟疾病、頸椎病和甲狀腺疾病等。亢奮、焦慮情緒引發的胃病症狀,很多人抱怨往往尚未到吃飯時間就覺得非常飢餓,但吃不了幾口又覺得飽脹不適。多數患者表現為打嗝、飢餓感、上腹部隱痛、嘈雜、灼熱感、飢餓痛以及夜間痛等。亢奮焦慮情緒引發的腸道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大便顏色深綠等,常有脹氣、排氣增多或不暢、絞痛等腹部不適等。少數患者敘述大便稀爛、常有排便不暢和不盡感。

另一類是壓抑性情緒,如悲觀、失望、挫敗感,嚴重者生活情趣喪失,甚至感覺活著沒有意思。胃腸道的反應就是食慾不振、噯氣、打嗝、早飽、飽脹等。尚有部分患者對體重過分關注,又不能抵禦美食的誘惑,引發強迫性情緒表現,常常進食後手法催吐,造成腸-胃-食管的反流或黏膜損傷。

這裡提供給讀者判斷自己有無情緒或心理異常的方法。睡眠質量的下降(入睡困難提示焦慮情緒;易醒提示抑鬱情緒)。興趣愛好改變(興趣減少或喪失,常提示情緒低落或抑鬱)。全身多個系統症狀或不適,常提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多與情緒問題有關。

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患者在飲食起居上應注意什麼?除了不良情緒引發胃腸道不適外,第二個影響胃腸道功能不適的是飲食因素。甜辣生冷食物、咖啡濃茶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引發飢餓痛、嘈雜、灼熱感等胃酸相關症狀;堅果、粗糧、豆製品、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往往引發脹氣、絞痛等胃腸動力紊亂相關症狀。

總之,營養全面,食用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對於維繫胃腸道健康和功能正常有益。而“少食多餐”、“蜂蜜養胃”,各種“調理學說”等不全面、不正確的健康科普理念,增加了功能性胃腸病的病因或誘因。比如蜂蜜養胃,對沒有食慾、易飽脹的患者好,但是對胃食管反流、上腹痛、嘈雜感或有胃黏膜糜爛、潰瘍的患者反而不好。蜂蜜也不能空腹吃,更不能長年累月吃。

一些膳食纖維片、維生素片等保健品,也不能亂吃,某些保健品如維生素等過多攝入會加大肝臟代謝負擔。曾有一個老太太沒有肝病病史,每日服用維生素片,結果三年後查出肝癌。

此外,“少食多餐”也是不良飲食習慣,人體需要4-6小時吃一頓飯,打破進食規律,導致胃腸和膽囊、膽道功能紊亂,膽汁無節律持續進入腸道刺激腸黏膜,激發腸壁運動產生腹脹、腹鳴、腹瀉,膽囊和膽道對膽汁的存儲和排放紊亂,易導致膽結石、膽囊炎。因此,要養成一日三餐規律飲食的習慣,食物種類多樣化,既營養均衡全面又不容易積聚不良成分造成代謝負擔。

第三個影響胃腸功能的因素是溫度環境因素,腹部或身體受涼往往引發消化道症狀。每年秋冬交接,冬春換季時節,冷暖季候交替產生的冷暖刺激易引發胃腸道不適。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夏季對空調設備的不當使用。過冷或冷熱交替的環境變換容易引發胃腸道不適。因此,患者在換季時節,尤其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PujXnh7NobADRNtWeonWR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