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嚼頭”的官渡粑粑

大有“嚼頭”的官渡粑粑

早先,古鎮官渡是以餌塊出名的,現在,官渡餌塊倒沒有官渡粑粑出名。至少,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官渡就有“麥粑粑”流行於市,大小和現在的“官渡粑粑”相差無幾,但厚薄大相徑庭。

“麥粑粑”很薄,不及“官渡粑粑”的一半。做法也不同,現在的“官渡粑粑”是經過發酵後烘焙出來的,過去的“麥粑粑”是昆明人所說的“死麵粑粑”,沒有經過發酵,直接烘焙,但有嚼勁。“死麵粑粑”有餡,大都是蘇子做的餡,講究一點的,還要在烤好的“麥粑粑”表面撒黑芝麻,吃起來又香又甜。這是“官渡粑粑”的前身。

大有“嚼头”的官渡粑粑
大有“嚼头”的官渡粑粑

本文圖片均源自作者在彩龍社區的發佈

大有“嚼头”的官渡粑粑

如果再追根溯源,在我們這個盛產大米的昆明壩子,把麵食做得這樣出神入化,肯定有其深厚的歷史背景的。

青少年時,筆者在位於官渡古鎮的昆明第九中學讀書,在那裡渡過幾年時光。我的同學都是周邊農村的農家子弟。每週回家,家裡總會讓他們帶些食品或者鹹菜來學校給大家分享。

小春收穫的季節,打下的新小麥磨成麵粉,“炕”(昆明話:烘焙之意)成麥粑粑,背到學校來,還不到禮拜一,就被大家吃個精光。

官渡鎮上,也有賣的,兩三分錢一個。但要等候,因為“炕”麥粑粑,灶下的火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最好是燒稻草,稱之為軟柴,小火慢慢“炕”,做好的麥粑粑才能又有勁道又噴香。學生學習時間緊,無暇等候,只能“望餅興嘆”。

也許是這種做法費工費時,現在才改為麵粉發酵後再放入鍋裡“炕”,雖然味道不如麥粑粑勁道,但官渡粑粑透出一股發酵後的酒香,更加好吃,也合乎現代人的口味。

說到這裡,好像麥粑粑就是官渡粑粑的源頭了,不,還是開頭那段話的結論:頂多,麥粑粑只是“官渡粑粑”的前身。

傳統食品一般都會打上民族的、地域的深深烙印才叫傳統食品,比如:我們的鄰省貴州的貴陽市,有種小吃叫“絲娃娃”,出了貴陽就吃不到了;糌粑,出了藏區就難覓蹤影。

一種傳統食品要躋身大眾行列而經久不衰,需要有悠久的歷史、廣泛認同的文化和易於製作,更重要的是,能就地取材和調節口味。這樣想想,官渡粑粑是具備這些要素的。

大有“嚼头”的官渡粑粑

尋蹤溯源,比較靠譜的說法,官渡粑粑是從“胡餅”改良而來,也算一個舶來品。

有史書考證,胡餅是漢代班超從西域帶來的。《續漢書》說:“靈帝好胡餅。”《資治通鑑》記載過一個貌似真實的故事: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與楊貴妃出逃至咸陽,宰相楊國忠買來胡餅果腹。

據此,白居易曾作詩吟詠道:

大有“嚼头”的官渡粑粑

胡麻餅樣學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於飢饞楊大使,

嘗香得似輔興無。

大有“嚼头”的官渡粑粑大有“嚼头”的官渡粑粑

說得像真的一樣。由此可見,唐代,胡餅在中原大地已經傳開了。到了明清時代,“餅”,外延到麵條、餃子之類,稱為“湯餅”;武大郎賣的“炊餅”,實際是饅頭;烘焙的麵食叫燒餅。胡餅傳到雲南,應是明清間的事。

說官渡粑粑源自胡餅也有道理,一來相對於江南之地,北方盛產麥子,以麵食為主,雲南也種植小麥,產量不低,麵食為輔;二來胡人遊牧,這樣的烘焙麵食易於攜帶、不易變質,適合馬背生涯,雲南山高箐深,交通不便,趕路是常事,帶乾糧出行,最方便的,就是餅子。

昆明產小麥,栽種小麥,稱為栽種小春作物。大批北方移民一看這裡“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喜出望外,他們把胡餅的做法帶到雲南,漸漸改良成現在這個模樣,也是可能的,胡餅到了雲南,連名字也改了,不再叫“餅”,而叫“粑粑”。

大有“嚼头”的官渡粑粑

現在把粑粑當乾糧趕路的遺風還在。官渡古鎮曾為南來北往的水陸大碼頭,過往行人在這裡補充乾糧,催生了官渡粑粑,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官渡古鎮前幾年,有一位北方青年,也開了一家“官渡粑粑”店,但他不叫“官渡粑粑”,就直接叫“胡餅”。它賣的“胡餅”,實際上和“官渡粑粑”一模一樣。

所不同的是,他的“胡餅”是鹹的,據他說,鹹味胡餅,是他家傳承了幾百年的招牌。開張時,生意火爆。但過了一陣子,這種鹹味的官渡粑粑就無人問津,猶如曇花一現,這位北方青年只好關門大吉。現在,這段小插曲幾乎無人知曉了。

是的,當初的胡餅是什麼味道,誰知道?他把官渡粑粑取名“胡餅”,也許是店家的噱頭,搞轟動效應。但他豐富了昆明人對官渡粑粑的認知,也算是不枉“胡餅”在官渡古鎮開店一場。

大有“嚼头”的官渡粑粑

●有一種壯觀,叫陽宗海滇池齊揚帆!那邊大魚上岸,這邊蝦滿倉!

●期待!投資近2.6億元提升整治!滇池路環城西路至廣福路段要大變樣!

●雲南省公安廳治安總隊原總隊長早明光被逮捕!還有4人被查、1被雙開!

●雲南等多地網友微信、QQ被封 公安部回應了!136名“殺豬盤”詐騙嫌犯被押回國

大有“嚼头”的官渡粑粑大有“嚼头”的官渡粑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