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在朋友圈裡的中年女人

那些中年男人已經消失在朋友圈,如今,無數中年女人才是朋友圈的中堅分子。

不知從何時起,“中年人”成了讓人飽含同情的一個詞。翻開網絡,關於中年的討論比比皆是:中年的困境,中年的滄桑,中年的苦,中年的孤獨,中年人是世界上最好欺負的……

種種描述,讓無數中年人心頭一驚。

相比於中年男人,這個世界,更是給了中年女人太多的惡意,連曾經的女神也未能倖免。51歲的王祖賢,50歲的邱淑貞,因為身材發福,不復以往青春靚麗,紛紛受到嘲諷。

“中年發福”“像大媽”“身材走樣”“臉垮了”,這樣的詞語,成了中年女人的隱痛。

看看周圍,步入中年的男人,有幾個有8塊腹肌、完美身材的?

然而,從臉蛋、身材到內涵,中年女人“承受著世界的指指點點”:臉蛋不好了要保養,身材不好了要鍛鍊,否則就不能出來示人,就會被淘汰,被嘲諷,被鄙視。

對於這一點,活躍在朋友圈裡的中年女人信奉這樣一句話: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她們依然活得有滋有味,風生水起。

不知何時起,發朋友圈成了一門學問:要不要設置成分組可見,三天可見?想發一條朋友圈,怕領導看到,擔心同事多想,怕朋友發現自己的小心思……

拜託,要不要這麼糾結?!

我欣賞的中年女人的朋友圈,她們發朋友圈的初衷簡單直接:表達自己,記錄生活,同時和別人一起分享,如此而已。

小A,80後已婚已育女人,公司中層。

在單位,她是勤奮工作的“勞模”,閒暇時的她愛運動,週末常常跑步健身;愛美食,頻頻曬出為家人孩子做的家常美食;她不忘自我提升,心理諮詢師、營養師、家庭教育師等等,無不是她的標籤。

很多中年女人,為了家庭日復一日地付出,天天圍著老公和孩子轉,卻獨獨忽略了自己,“愛折騰”的小A卻生動地告訴我們:只要不自我設限,誰都能夠把自己活得有聲有色。

小B,35歲,未婚。

雖說常被人說成“大齡剩女”,但她才不在乎。

“燈泡我會換,衣服我會洗,飯我會做,錢我會賺!是手機不好玩?還是生活不如意?一個人挺好!”

因為單身,所以比起朋友的一地雞毛,真是輕鬆了很多。朋友圈裡的她,堅持健身,不時出去旅行,喝著下午茶,發張美美的自拍,令不少囿於柴米油鹽的女人們羨慕不已。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自己開心就好,何必在乎別人的眼光呢?

每天早上,小C會雷打不動發一條精緻早餐的朋友圈。下班後,陪娃學鋼琴、打乒乓球;週末或假日,帶娃出行,帶娃上游樂場,泡圖書館,轉戰各個補習班和藝術特長班。為了孩子,忙併快樂著。

這類媽媽朋友圈裡不在少數,還習慣於互相刷存在,確保不冷場:“哇,你兒子越來越帥啦……你女兒好優秀啊……”她們之間,有種天然的惺惺相惜,也有著悄悄的比較和你追我趕。

在這個拼媽的時代,她們拼的是時間、精力,更是眼界和內涵。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她們對此深以為然。

小D,年過四十,高中教師。朋友圈裡最多的動態就是:今天又看了××書。最近一個月裡,她讀了8本書之多,而且絕不是走馬觀花地讀,還常寫一寫雜七雜八的感受。

去了一家新開的書店後,她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金色的秋日,步行幾十分鐘去閱讀,夠不夠浪漫?

喧鬧的都市,有如此安靜的所在,夠不夠驚喜?

薄薄的書頁,翻開即可分享一位智慧之人的精神世界,夠不夠奢侈?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這樣的女人,即使不再擁有二八年華,卻因為有了書香的浸潤,內心豐盈,青春常駐。

人到中年,一地雞毛。可翻看身邊一些中年女人的朋友圈,常會有驚喜:在與生活周旋的過程中,她們呈現出令人肅然起敬的淡然,開始有餘力發現自己,也讓人有機會發現全新的她。

小E最近發的一條朋友圈,是和兒子去郊遊的動態,照片上的她妝容精緻,身材苗條,氣色也不錯,和念小學的兒子站在一起,巧笑嫣然。

幾年前,小E的丈夫在她孕期出軌,後來,倔強的她毅然選擇離婚。離婚初期的她,一度頹廢沮喪,暴飲暴食,體重飆升。朋友圈裡也基本看不到她的動態。

現在,她的朋友圈不時會有更新:定期運動,週末常外出休閒,變著花樣給兒子做營養可口的飯菜,好廚藝一點沒浪費。

她曾經分享一篇文章,分享語是這樣寫的:“當風雨離去,生活會還你一片藍天…”也許,這正是她當下心情的寫照,曾經的辛酸和不堪,已變得雲淡風輕。

三毛說,“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替你找出生命之路。”

不矯情,不做作;不拋棄,不放棄。請相信,用心生活的人,終會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劉曉慶曾感慨中國女人放棄自己太早:

“年過二十五不再談青春,年過三十不再談年輕,年過四十不再談姿色。

在傳統觀念中,女人年齡稍長,就不該美好了。……

別忘記我們有責任展示生命的美麗,那是女人應有的生命尊嚴。”

人生猶如四季,各有各的生趣。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季,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敢愛,敢拼,敢夢,盡情

活躍在朋友圈裡的中年女人

綻放生命的美麗。

“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極,不管世風如何浮躁,都儘量保持一份高雅、恬靜和淡然。”這是梁實秋推崇的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