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做好一件事——海軍軍醫大學教授景在平的仁心大愛

人物小傳

景在平,1955年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心臟瓣膜疾病腔內微創診治中心”主任、“主動脈夾層腔內微創診治中心”主任、血管外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學(二級)專委會主任委員,“腔內血管學”的創立者,我國腔內血管微創治療的奠基人。

30年做好一件事——海軍軍醫大學教授景在平的仁心大愛

景在平時刻關注國際前沿學術成果。莊鬱峰攝/光明圖片

走進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血管外科,一塊展板映入記者眼簾,上面寫著:“創新為魂,以‘三相通’(文理相通,古今相通,中外相通)實現‘三融合’(醫學與人文相融合,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科學與文化相融合),以原創化實現國際化。”景在平率領他的團隊幾十年如一日堅持這一行動綱領,在腔內血管外科領域取得了驕人成就。

過“三山”而入一門

一個人的情懷,往往取決於他的成長經歷。

景在平生於昆明,長於孔孟之鄉山東,從小就浸潤於優渥的文化氛圍之中。

1973年,高中畢業的景在平參軍入伍,被選調到部隊衛生所成為一名衛生兵。後經部隊推薦,景在平考上了第二軍醫大學。由於學業十分突出,大學畢業後,他留在了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成為一名人民軍醫。

20世紀80年代初,長海醫院是上海三甲醫院,擁有吳孟超、仲劍平等眾多知名專家。仲劍平仲老是普外科主任,景在平有心成為他的弟子,多次提出要考他的研究生,但仲老都沒有明確態度,這便有了過“三山”而入一門的故事。

1982年夏,景在平已在長海醫院普外科幹了一年半。有一次,他擅自讓一位切除闌尾的老年患者提前出了院。那天下午,景在平在病房查房時,仲老把他“請”到辦公室,和氣地說:“那位老年患者出院時,在醫院門口暈倒了,你知道嗎?”“這是白糖票和他家的地址,你趕快買半斤白糖,到他家去看望一下。”

景在平立即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從仲老辦公室出來就馬上出發,嚴格執行仲老那溫和但不可抗拒的命令。當他提著半斤白糖騎車匆匆趕到上海市郊長海大隊患者家時,圍坐在夏夜月光院落裡吃晚飯的患者家人吃了一驚。他們感嘆地說:“哎呀,景大夫太關心我們了。”“出院當天就上門來看,真不知道說什麼好啊!”

那天晚上,景在平在患者家人的感謝聲中推車走出院落籬笆門,月光浸得他心裡暖融融的。這便是他過的第一座“山”。

1983年秋的一天,景在平收治了一位帶著膽管“T”型引流管的二次膽道手術患者。當天下午一上班,仲老就吩咐說:“景大夫,請為那位患者測一下膽道壓力。”聽到這一指令,景在平的腦袋頓時“嗡”地轟響起來:測膽道壓力,課上沒講過,實習沒教過,自己從來沒有聽說過。

景在平請教了多位師兄,大家都說沒測過。一位師兄靈機一動說:“可借用門靜脈測壓玻管試試?”這令景在平茅塞頓開。他立即借來測壓玻管,反覆測壓。經過一番實踐,這個膽道壓力被他穩穩地測出來了。接下來便是在仲老面前“過堂”:“你用什麼測的?”“我借門靜脈測壓玻管測的。”“你在什麼體位下測的?”“在患者平臥位其右腋中線水平測的。”“為什麼在右腋中線測?”“右腋中線代表了膽總管的體表投影。”“測得的壓力有什麼意義?”“測得的壓力沒有超過膽道壓力正常值,表明膽總管遠端沒有被腫瘤或結石阻塞。”

在一陣沉默和仲老欣然的眼神裡,景在平感到的是溫暖和激勵,他過了第二座“山”。

1984年年底,在做了近兩年總住院醫師並獲得很多手術鍛鍊機會後,景在平覺得自己的刀法已相當“溜”了。一天,仲老帶著他開一個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手術,手術在師徒默契配合下順利進行,正要切斷頸前肌群時,仲老突然說:“等等,我問你,頸前肌群是在中上1/3還是在中下1/3鉗夾切斷?”景在平胸有成竹地答:“在中上1/3。”“為什麼?”這一問,景在平卡住了,因為手術圖譜上只講了要在中上1/3鉗夾切斷,但沒講為什麼。“好,我知道你答不出,沒關係。限你三天找出答案。繼續手術吧。”仲老的語氣中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順利完成手術後,景在平趕忙向師長和師兄們討教,他們的解答,一是為了減少術中出血,二是為了減少術後粘連,都帶有猜測性。景在平也覺得隔靴搔癢,但病房工作一忙,他就暫時把這個問題放下了。誰知第三天一早,剛交完班,仲老突然問道:“景大夫,那個問題,你找到答案了嗎?”眾目睽睽之下,景在平額頭冒汗,不敢正面以對。抓緊完成查房後,他就一頭扎進圖書館。經過大半天查找,他終於在一本舊版的《手術學》上找到了答案。

自己下功夫找到了答案,景在平心中的歡愉難以言傳。雖已是傍晚,但他興沖沖踏進仲老辦公室,大聲說道:“我找到了!”仲老轉過身,眼神裡帶有一絲懷疑:“說說看?”“第21對腦神經——舌下神經除了主要分佈支配舌後肌外,還發出一小分支從其中下1/3分佈支配頸前肌群,所以要從其中上1/3鉗夾切斷頸前肌群,以避免損傷該神經分支。”

答案無疑是令人滿意的,仲老眼神中的欣喜泛了上來。景在平過了第三座“山”。

過了“三山”,仲老主動對他說:“明年,你可以考碩士了。”於是,景在平終於在1985年成了仲老的首位碩士研究生。

“於死路處出活路”

“把自己敲成自己的鼓,將自己寫成自己的書。把自己打成自己的鐵,將自己鋪成自己的路。”景在平自創的這首“自鼓歌”,伴隨著他的創業之路。

30年前,景在平創建長海醫院血管外科。說起創業之路,景在平馬上想起,1983年他首次看到美國專家來長海醫院示教“腎動脈狹窄球囊微創擴張成形術”的情景。這次示教,對景在平可謂影響極大。1988年,他毅然選擇血管外科為一生的專業道路,對此,有好友說:“你選擇的,不是一條死路,就是死路一條。”當時,景在平想起魯迅的名句“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心裡立下誓言:“於無路處創出路,於死路處出活路。”

在選定血管外科道路後,以什麼為切入點就成了起步的關鍵。景在平遍覽國際前沿期刊,發現對血管系統疾病實施傳統手術前途不大,基因藥物治療前景不明。於是,他毅然決定,選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腔內微創治療為研究方向。

20世紀80年代的長海醫院拿不出經費支持科室建設,景在平就多方奔走,獲得62萬元無息貸款,大膽從國外引進國內首臺血管鏡。

有了專業儀器,景在平首次看清了心臟不停跳條件下人體血管內的立體結構。從此,他開展了一系列開拓性臨床研究,積累了一大批愛心微創診治病例,豎起了腔內血管外科大旗,邁出了我國腔內血管微創診治的第一步。

1990年至1997年間,景在平針對患者的臨床需求,以敏銳的嗅覺,果斷調整主攻方向,決定在國內率先開展大動脈擴張病腔內微創治療。在當時國內無法得到註冊的腔內移植物的情況下,景在平通過發傳真遍尋國際支持,終於感動了歐洲血管外科協會主席莫拉維夫教授和紐倫堡的迪特瑞賽教授,在他們的幫助下,景在平按教學器具將腔內移植物從德國引進中國,併成功完成我國首次10例腹主動脈瘤微創腔內隔絕術。

從此,景在平一發不可收。1998年在國內成功完成第一例胸主夾層動脈瘤微創腔內隔絕術,2000年又完成世界首例腎周腹主動脈瘤開窗型腔內隔絕術。進入21世紀,景在平的創新成果連續榮獲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劉華清上將欣然為其題詞“創新為魂”。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痛苦,景在平堅持用局部麻醉代替全身麻醉,用穿刺針代替手術刀的“腔內血管微創治療”理念,他帶領科研團隊攻克主動脈腹部內臟區、主動脈弓區以及升主動脈區腔內微創治療的禁區,2006年完成了國內首例開窗型移植物腔內微創治療主動脈弓夾層動脈瘤,2009年完成了國內首例升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微創腔內隔絕術以及國內首例“雙煙囪法”微創治療主動脈弓上夾層動脈瘤,2011年完成了國內首例經導管球擴式主動脈瓣膜腔內微創置換術。至此,景在平和他的團隊實現了我國血管外科手術從“巨創”向“微創”的創造性轉化,一步步把血管外科的“死路”,走成了“腔內血管微創療法”的創新“活路”。

“腔內血管學國際大會”2000年在上海召開,景在平決定做一臺在會議現場實況直播的示教手術。來自濟南的錢先生患有主動脈弓右弓轉位畸形和巨大的夾層動脈瘤,由於他的夾層動脈瘤腔特別大,把他原來的主動脈真腔擠壓得特別細,景在平率手術團隊無論從上臂還是腿上都無法將導絲穿入其主動脈真腔,上下兩方向來的導絲,都很容易因血流衝擊而滑入巨大的夾層動脈瘤腔內。如果導絲不能貫穿真腔,血管腔內移植物就無法導入到夾層撕裂口處,也就意味著微創腔內治療無法成功實施。時間快速流失,眼看這臺示教手術將以失敗告終。

面對如此困境,景在平並沒有退卻,他的大腦異常活躍——“花深深,一鉤羅襪行花陰。行花陰,閒將柳帶,試結同心”的詩意景象在他腦海裡閃現。

正是“閒將柳帶,試結同心”的意境,使景在平茅塞頓開,他很快用導絲在手術檯上自制出一個“圈套器”,將其從股動脈導入到夾層動脈瘤腔內,同時將另一彎頭導絲從臂動脈導入,讓它們在瘤腔血流衝擊下順勢形成相互套接,實現了“巧結同心”,從而通過順勢牽引一舉實現了貫穿導絲於主動脈真腔的奇想。

難題迎刃而解,手術大獲成功,巨大的夾層動脈瘤被完全隔絕。“腔內血管學國際大會”會議廳裡情不自禁地爆發出陣陣掌聲。與會的美國資深同行約翰·伯根教授專程趕到手術室,向景在平表示祝賀:“世界上很少有人拿這麼困難的病例做手術示教。這是個大陷阱,很少有人不掉進去。可喜的是,你掉進去了,卻又爬上來了。你是怎麼爬上來的?”景在平用英語向他解釋了在手術檯上的詩思過程,他驚訝得一時說不出話來。緩過神來的約翰教授由衷地讚佩說:“這是世界上非常罕見的奇蹟和案例。這要感謝中國偉大的詩思智慧,更要感謝中國培養出了景教授這樣的世界級詩思智慧醫者。”

贏得百姓好口碑

大醫必有大德。景在平總是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

如果說主動脈瘤是動脈硬化慢性損害造成的慢性擴張,那麼,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則是高血壓急性撕裂主動脈壁所造成的急性擴張,發病急驟,猝死率極高,越靠近心臟越兇險。在景在平率領團隊探索成功“腔內血管微創療法”之前,治療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唯一有效方法是開胸大手術,做這樣的手術需要體外循環大量輸血,術後還會面臨嚴重併發症,被患者形容為“不開刀九死一生,開大刀一生九死”。

“腔內血管微創療法”為患者帶來了簡捷快速又安全可靠的療效,只需要局部麻醉穿刺股動脈,在主動脈夾層撕裂處經導管導入釋放一段內襯的人工血管移植物,即可封閉主動脈夾層撕裂口,從而根除夾層破裂的後患。這一創造性療法贏得“微創治夾層,去找景在平”的百姓口碑。

12年前的一個傍晚,當景在平走出微創治療手術室時,門口站著一位中年人,他是慕名來找景在平的。

“這不是馬賽龍嗎?真是你嗎?”

“您不愧是‘景老’啊,記掛患者過目不忘啊。”

“你上次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破裂不是‘死’過一回嗎?”

“是啊,我上次死裡逃生以後,就覺著應該沒問題了。但最近,我的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又破裂了。”

馬賽龍眼神裡透出強烈的求生慾望:“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破裂的時候,一股熱血就頂著喉嚨往外湧,我當時就想,要是‘景老’在就好了。一會兒,我就昏過去了。再醒過來時,發現自己已躺在大慶市醫院裡了。那時,我心裡就開始盤算,就是借錢也得去上海找‘景老’求救,這不,我就來了。”

景在平知道,馬賽龍和妻子都是大慶下崗工人,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困難,他下決心幫助馬賽龍。用微創療法救馬賽龍,技術上沒有問題,但昂貴的手術費如何解決呢?景在平一時也沒有想出好辦法,他只好對馬賽龍說:“你先回去休息,我會努力想辦法治你的病。”

為了儘快籌集到手術所需費用,景在平腦子裡馬不停蹄地搜索解決辦法:20世紀80年代末,以“學科貸款”引進血管鏡進行愛心診治。20世紀90年代初,以“國際尋款”啟動主動脈瘤腔內微創愛心救治。但類似這樣的辦法對馬賽龍來說遠水不解近渴。

景在平一邊查房一邊想,就在他苦思不得其解時,聽到一位妻子對丈夫表白:“有這麼好的微創治療技術,你不能放棄,我就是砸鍋賣鐵也得治好你的病。”

正是“砸鍋賣鐵”的美意感召啟發了景在平,他立刻想,除了“砸鍋賣鐵”,還能賣什麼呢?對,賣自己創作的書畫。

多年來,自幼喜愛詩書畫的景在平創作了不少書畫作品,雖尚不知能否轉化為救患者的手術費,但總算是想出了個沒有辦法的辦法。接下來一週時間,景在平發動全科同事為救患者出一份力,用馬賽龍真實的生命故事去感召更多的愛心人士。

就在20萬元手術住院費募齊之際,馬賽龍的大動脈瘤也爆發了第三次破裂大出血。景在平團隊對其進行果斷有力的急診搶救,以腔內微創手術快速完全地隔絕其主動脈夾層大動脈瘤,徹底根除了其破裂的後患。

從此,景在平在救治患者之餘,更加用心於書畫創作,最終自成一派——“生命然象書畫”。截至目前,景在平通過售賣自創書畫募款700餘萬元,用於救助貧困患者,其愛心事蹟在百姓中口口相傳,廣受讚譽。由此,景在平曾榮獲“感動上海十大人物”“上海市擁政愛民模範”榮譽稱號,也曾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我用醫學治我俗藝,我用藝術治我俗醫。”景在平在生命藝術中致真,在自然藝術中致美,在生命自然藝術相融合中致善。

回顧過去30年,作為血管外科專家,景在平認為自己只做了一件事:將傳統的巨創手術創造性地轉化成了令人鼓舞的腔內微創手術。展望未來30年,景在平認為自己也將只做一件事:將腔內微創手術創造性地轉化為更令人鼓舞的無創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