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扎爾巴耶夫:從鍊鋼工人到國父,“老納”的奇蹟三十年

從1989年6月當上哈薩克斯坦第一書記,到1991年底成為總統,最終於2019年3月19日宣佈卸下總統職務,納扎爾巴耶夫掌管了祖國30年。從蘇聯獨立出來的中亞各國裡,他的國家最穩定、經濟發展最好,堪稱奇蹟。

哈薩克斯坦是重要產油氣國,鄰居中國是它的重要出口對象,而這一世界第9大國家又處於“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節點之上。中國社會對納扎爾巴耶夫不陌生,親切稱呼他“老納”。“老納”深知這一巨人鄰居的重要性,在獨立後的第一個10年就與中國解決好邊界、資源、民族等潛在分歧的問題。兩國領導人還曾一起唱過哈薩克民歌《都達爾與瑪利亞》,歌曲的中文版便是《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在外交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納扎爾巴耶夫:從鍊鋼工人到國父,“老納”的奇蹟三十年

2011年4月8日,納扎爾巴耶夫在獨立宮舉行的總統就職典禮上親吻國旗。這是他第四次當選哈薩克斯坦總統

從邊疆農莊到現代化大工廠

法國戰役落幕不久,1940年7月6日,哈薩克斯坦烏什克尼爾阿拉套山高原牧場的一間小屋裡,降生了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這是哈薩克斯坦的邊疆地區,緊挨著中國新疆。這個家庭住在山下的切莫爾甘村,但全村人夏季都上山放牧。

父親阿比什·納扎爾巴耶夫曾在富農家當過長工,勤奮又手巧,但東家人財皆毀於集體化。阿比什只好回山地牧場,當時有超過50萬隻牛羊,一概屬於集體農莊。“我是牧羊人的兒子、孫子和重孫子。”納扎爾巴耶夫長大成名後從不迴避貧窮家世。

一年後爆發慘烈至極的蘇德戰爭,未給過於年幼的納扎爾巴耶夫留下什麼印象。他對故鄉最深的感觸,這是一個多民族雜居地,因為斯大林讓哈薩克斯坦成為流放之地。1940年代,全村900多個居民裡僅有200餘人是土生土長的哈薩克族人,其餘是烏克蘭人、波蘭人、車臣人、亞美尼亞人、土耳其人、庫爾德人、巴爾卡爾人、德國人、俄羅斯人。

1953年為了播放斯大林去世的消息,村裡安裝了大喇叭;1954年,村子通了電。大字不識一個、勉強維持貧困生計的父母生活在帝國的蠻荒之地,卻支持成績優異、酷愛閱讀的長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當然,牧民夫婦還不敢奢想大學教育。

中蘇蜜月期間的1957年,一封交筆友的信件從北京寄到了納扎爾巴耶夫就讀的學校。經組織上政審,校長將信件翻譯稿釘在佈告欄上,納扎爾巴耶夫自告奮勇回信,此後與北京的筆友通信若干次。“因為我對中國很感興趣。”他這麼向校領導解釋。

後來,納扎爾巴耶夫在首都阿拉木圖報考了莫斯科的喀山大學化學系,優異的成績讓他胸有成竹。然而,腐敗叢生的錄取制度擊碎了他的大學夢,父母在阿拉木圖沒有關係,也拿不出行賄資金。“父親總對我們說:不要爬!不要動!不要說反對!不許批評領導!”他終於明白,自己接受的教育是無條件順從政治力量,而父親是目睹過大清洗是如何蔓延到邊疆農村的。

階層躍升的機會還是來了,那便是進國企當工人。由於二戰初期的大潰敗,蘇聯將西部工業地帶的工廠緊急動遷,許多廠在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的哈薩克斯坦落戶,由此誕生了一批新興工業城市,位於卡拉幹達州的鐵米爾套便是其中之一。18歲的納扎爾巴耶夫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招工信息,鐵米爾套正在建設一座全新的巨型鋼鐵廠,年產量超過300萬噸,它的技術學校可為年輕人免費培訓冶金技術。

蘇聯鋼鐵工人的工作環境很艱苦,但被國家捧為工人階級的“精英”,招工信息一句話更是深深吸引了這位年輕人:“冶金專家是高尚和令人自豪的職業,它是真正的男人的工作,並可獲得最優厚的薪酬。”

他去報名了,負責人看到成績單大吃一驚,這位年輕人是夠資格去莫斯科上大學的,當產業工人太屈才了。納扎爾巴耶夫引用共青團文宣裡的一條著名格言回覆說:“如果你是一名共青團員,你就應該第一個面對前線的挑戰,最後一個享受安逸生活的紅利和特殊待遇。”

與同時代的年輕人一樣,他深受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影響,對於無私奉獻自身有著宗教般的狂熱。此時已處赫魯曉夫解凍時期,這本暢銷小說是斯大林主義的典型產物,但一個外省青年在信息接收更新速度上哪能跟莫斯科的高知家庭孩子比。就這樣,他順利進入興建中的鋼鐵廠,並躋身最優先的培養對象行列。

在鋼鐵廠短暫體驗了建築工人的工作後,他被派去烏克蘭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鋼鐵廠學習。參與這趟遠行的一共有300名年輕人,其中有71名哈薩克人。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是烏克蘭的冶金中心,也是勃列日涅夫的出生地和發跡地。

在這裡,他第一次見識到了現代化的工廠:“可以設想一下,一個草原小夥子第一次置身於鋼鐵廠。周圍機器轟鳴,火花像雨一樣四濺,好像在朝你身上飛來,落到了你的身上。熔化的鐵水在流動,就像灌溉溝渠的水。”來自哈薩克斯坦的這批年輕人每週學習6天,每天花5小時在課堂學習冶金理論,再耗5小時在車間實習。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18個月。

納扎爾巴耶夫:從鍊鋼工人到國父,“老納”的奇蹟三十年

咱們工人有力量

1959年8月,鐵米爾套的鋼鐵廠工地發生騷亂,建築工人抗議物質短缺、生活環境惡劣,這些工人繼而洗劫了商店,最終遭到蘇軍的鎮壓。消息傳到遠在烏克蘭的學員耳中,大家對前途憂心忡忡,流血之地正是他們將要返回的工作單位。1960年的五一勞動節,納扎爾巴耶夫回到了鐵米爾套。

鋼鐵廠的全稱是“馬格尼託卡拉幹達鋼鐵廠”,“馬格尼託”來自馬格尼託哥爾斯克鋼鐵聯合企業,是蘇聯最大的鋼鐵廠,位於南烏拉爾山東側的馬格尼託哥爾斯克。直到今日,這兩家工廠依然是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境內最大的鋼鐵廠。

不過,鐵米爾套的居住環境比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粗糙太多,同歸來的學員裡有人受不了,乾脆回到原先的集體農莊。1960年7月2日,中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開工了。20歲的納扎爾巴耶夫成為了第一批的當班工人,他在開工典禮上向各級領導表演了鼓風爐的點火儀式。

這份工作看似光榮,但工作環境溫度超過40度,工人需要在工作時間內穿著厚重防護服,不停地喝補充鹽分的飲料。當他用重重的工具引導從鼓風爐口流出的鋼水時,他意識到,自己正在親身經歷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讀到的艱難與痛苦。

無論在學校還是工廠裡,納扎爾巴耶夫都是做得最好的。一年內他的崗位經歷了迅速升級。伴隨職位的晉升,工資也在提升,他在1961年已有400盧布的月薪,這在莫斯科都算高收入了。廠區商店的貨品豐富度遠在全國平均線上,這份福利算是中央政府對1959年不幸事件的彌補。

工作之餘他還不忘深造專業技能,參加了卡拉幹達綜合技術學校的夜間課程,下班後去7英里外的學校繼續學習。聰明與勤奮是事業成功的基石,但在蘇聯要讓事業更上一個臺階,還需要一些特殊因素。默默無聞的牧民父母不能給長子帶來權力的庇護,卻給了他另一樣法寶——英俊的外表。

1960年9月,納扎爾巴耶夫的靚照登載在《哈薩克斯坦真理報》上:他身穿工作服,頭戴寬邊毛氈帽。“帽簷之下那英俊的外表、洋溢的笑容、活力四射的目光和潔白閃爍的牙齒,讓人聯想起麥迪遜大道上的廣告模特,而不是炙熱的鐵礦熔爐旁揮汗如雨的鋼鐵工人。”英國傳記作家喬納森·艾特肯如此形容。照片主角也承認:“那張照片讓我一舉成名。”

照片中的人正以堅毅、樂觀的眼神注視著鋼鐵廠,這篇報道號召青年們奔赴前來。工廠當時的發展也很順利,開工時只有不到2000名員工,三年內超過3萬人。至於這位風度翩翩的男子,在照片發表後不久就成為了全廠的團委書記。沒有背景的他,只有以更大幹勁、更聰明謹慎的做法來承擔新職務。

作為哈薩克斯坦最大鋼鐵廠的青年領袖,他順勢成為當地的政治明星,入黨是水到渠成的事。1962年,他在哈薩克共青團第10次大會進行發言,讓臺下1000多名代表印象深刻——除了外表與口才,他還敢於批評鋼鐵工人的生活條件,住房、車輛、醫院的資源短缺。

1962年,納扎爾巴耶夫赴芬蘭赫爾辛基參加第8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這是蘇東陣營創辦的國際綜合性青年活動,主要用來宣傳其意識形態。有美國左派質疑他不是貨真價實的鋼鐵工人,而是依靠高官父親才享有了出國福利。對此,他豪情萬丈地宣佈:“我沒有那樣的父親。我只是一名在鋼鐵廠鼓風爐前工作的普通工人。請看看我的雙手吧!”

那長滿老繭的手指、傷痕累累的手掌征服了現場所有人,也讓他成為大會上的明星。因此,他有幸跟當時全球最大的明星、俄羅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合影。就在一年前,加加林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人類。合影的照片上了《共青團真理報》,他回國後趁熱打鐵開始在《鐵米爾套工人報》和《卡拉幹達工業報》上發表雜記文章。

也是在這一年,納扎爾巴耶夫收穫了愛情,與當地供電站的薩拉·阿爾貝索芙娜·庫那卡葉娃結婚。薩拉的父親是一名當地做生活消費品生意的商人,母親在她5歲就去世了。12歲薩拉就輟學去了當地一個家電廠工作,最終在卡拉幹達鋼鐵廠成為一名電器技師。婚後他們育有三個女兒,分別是達利加、吉娜拉和阿利婭。

當上祖國第一書記

更寬廣的仕途降臨,上級要求納扎爾巴耶夫擔任鐵米爾套市的團委書記,但他卻不識相地拒絕了。苦寒之地鐵米爾套市因鋼鐵工業而興起,鋼鐵工人在當地有著讓人羨慕的超高福利。剛取得的冶金工程師資格讓他在鍊鋼行業有著輝煌前途,更何況新職務的工資還不到當前月薪的一半。

三次受到市委的召見時,他都明確表示不想當官,這讓市委書記惱羞成怒。最終,市團委書記將職務給了別人,並對他發了一封記入檔案的斥責信。所幸他在政治明星的路上認識了更多高級官員,並尋求到了一位省委領導的支持。該省委領導將市委書記訓斥一頓,3個月後這位書記就被調去別省了。

這一風波過去不到一年,新的市委書記上任後,又要求納扎爾巴耶夫擔任市委第二書記,主管重工業。已經諳熟蘇聯政治遊戲規則的他,再不敢抱著僥倖心理抗拒不從了。新工作很忙碌,事無鉅細都要管,從批准車間擴建,到訓誡酒鬼工人們戒酒。納扎爾巴耶夫的能力和幹勁給上級留下深刻印象,他很快開始擔任起原本拒絕的職位——團委書記。

納扎爾巴耶夫:從鍊鋼工人到國父,“老納”的奇蹟三十年

1990年7月2日至13日,蘇聯共產黨第28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納扎爾巴耶夫作為國會代表進行投票。

沒想到,鐵米爾套的團委書記在政治道路上是塊極佳的跳板—1963年的人口調查報告顯示,這裡是全國出生率最高的城市、年輕工人湧入率最高的工業中心。1972年,他成為鋼鐵廠的黨委書記。處在工廠“一把手”的位置上,他看到了蘇式工業生產中的諸多弊端:管理混亂、工程師缺乏培訓、生產事故極多、生產效率低、職工流動率高……最可怕的是來自莫斯科的“少發工資、多生產”政策。他當時還不知道,這家代表蘇聯驕傲的工廠在建成之際就遙遙落後於西方了。

納扎爾巴耶夫熟練運用蘇聯大法寶——黨員帶頭突擊,但這隻能在士氣和紀律上起作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產數量和質量的下降不是工廠自身能解決的,得依賴中央政府的撥款和政策傾斜。他唯有出奇招,才能讓工廠疾呼聲穿透層層僵硬官僚制度,進入克里姆林宮。1973年6月8日,《真理報》刊登負面報道《一家工廠的真相》,這是他跟一位《真理報》記者合作的結果。這篇文章在鐵米爾套領導層遭到激烈批評,但深獲工廠基層黨組織的歡迎。

克里姆林宮成立以重工業部部長弗拉基米爾·多爾吉赫為首的調查團,浩浩蕩蕩奔赴鐵米爾套。多爾吉赫剛見到納扎爾巴耶夫,嚴厲追問他為什麼在報紙上寫這些事。好在多爾吉赫也是搞冶金出身,對鋼鐵廠情況爛熟於胸,很快知道納扎爾巴耶夫所言屬實。幾個月後,調查委員會發布報告,讚揚了納扎爾巴耶夫領導的黨委會,承認工廠存在的缺陷來自中央決策失誤。

按慣例,蘇共中央委員會要對這份調查報道舉行聽證會,由負責意識形態工作的“灰衣主教”蘇斯洛夫主持。蘇斯洛夫在會前接見了納扎爾巴耶夫,鼓勵他暢所欲言,結果納扎爾巴耶夫滔滔不絕彙報了1小時。這次發言觸犯了多個部門的利益,他們群起攻擊這位不知好歹的年輕人。蘇斯洛夫則立即表態支持,並毫不留情地批評了那幾位部長。

緊接著,納扎爾巴耶夫在全蘇聯走紅,他的工廠獲得一項龐大的4年建設規劃,撥款3億盧布。諳熟權力遊戲規則,加上遇到多爾吉赫和蘇斯洛夫兩位貴人,他聲名鵲起。但這當中的每一步都充滿危機,一步不慎就被官僚機器碾成齏粉。

1977年,蘇斯洛夫再次召見納扎爾巴耶夫,把他推薦給了哈薩克斯坦第一書記丁穆罕默德·庫納耶夫,後者為他打開了走向最高權力中樞的通道。納扎爾巴耶夫先當上了卡拉幹達州黨委書記,接著在1979年任哈薩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1984年,44歲的他開始擔任部長會議主席,相當於政府總理一職。他也成為蘇聯所有共和國裡最年輕的總理。

納扎爾巴耶夫與庫納耶夫原本情同父子,但在其總理任上,兩人產生嫌隙,最終變得水火不容。這期間,他看到沉痾遍地的蘇聯模式難以為繼,但改革意味著觸犯庫納耶夫集團。時代變了,庫納耶夫代表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老人政治集團,納扎爾巴耶夫代表戈爾巴喬夫時代的少壯派集團。在戈爾巴喬夫的支持下,納扎爾巴耶夫一方勝出,庫納耶夫於1987年1月的蘇共中央全會上被解除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同年6月被解除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委員職務,徹底退休。

然而,等來的接班人卻不是納扎爾巴耶夫,而是從莫斯科空降來的俄羅斯人科爾賓。此時的蘇聯境內,各加盟共和國的民族主義運動正在興起,哈薩克人被克里姆林宮的這一人事任免激怒了。1986年12月17日,人們在阿拉木圖集會抗議,結果遭到內務部和克格勃部隊清場,史稱“12月事件”。抗議被壓制下去,但科爾賓在阿拉木圖越來越不得人心,各種政策進入死衚衕。戈爾巴喬夫終於意識到,這次任命是個錯誤。

由誰掌管哈薩克斯坦,決定權破天荒交給了哈共中央全會選舉。1989年6月,牧民之子納扎爾巴耶夫不出意料當上了祖國的“一把手”,即哈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時值蘇聯末期,他在這多事之秋帶領哈薩克斯坦走向獨立,走向重建,前途兇險,任務很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