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改編自同名漫畫的電影《王者天下》,至今已經在日本本土收穫了超過56億日元(約合3.6億人民幣)票房。如無意外,這部以中國戰國時期為背景,講述秦王嬴政鎮壓王弟成蟜叛亂一事的中日合拍之作,將會成為今年日本本土真人電影票房的冠軍。


“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從2006年開始連載的《王者天下》,在連載第十年之際宣佈將製作真人電影,籌備拍攝三年之後,在今年面世。象山影視城的造景,中國歷史上的人物,讓這部電影的骨架相當“中國風”,但電影內核,還是日本漫畫裡最常見的,中二少年熱血奮鬥那一套。

《王者天下》選取了漫畫開頭“王弟叛亂”這一章節進行改編。編劇和導演佐藤信介手上,曾出過《殺戮都市》《圖書館戰爭》等優秀漫改作品。


“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佐藤信介

在採訪中,他曾表示,如何“還原”漫畫並不會給他帶來壓力,但如何用電影的方式表達原作最讓人覺得有趣的部分,並讓觀眾能享受觀影體驗,才是在創作中思考最多的。

將不同形式的文本轉化為影視語言,這是日本影人的拿手好戲。而要從每年層出不窮的漫改電影中殺出重圍,《王者天下》除了原作的粉絲基礎、強大的演員陣容、日本電影少見的宏大場面外,更重要在於將中國歷史與日本流行文化相互咬合之後,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吸引力。

“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王者天下》北美上映海報

《王者天下》的主人公是立志成為“天下大將軍”的奴隸少年信,由於朋友漂與秦王政長得一模一樣,而被招進宮裡,成為了王的替身。成蟜叛亂,漂拼死將秦王的所在處告知信,讓信代替自己保護秦王,平定叛亂。

必須說,《王者天下》的作者,就像是鑽進了中國歷史記載的空白處,進行了深入的挖掘與創造。主角信的形象以秦國名將李信為原型,雖然筆墨寥寥,但《史記》《戰國策》中,都有其驍勇善戰,並深得秦始皇信任的記載。

“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山崎賢人飾信

這些在中國史書上記載不多的各國將領,成為了漫畫原作者創作的豐富源泉。大將軍王騎便以秦將王齮為原型,由於日語中沒有“齮”一字,而選用了同音的“騎”字。忠心耿耿的“昌文君”則可以在《史記》中平定嫪毐叛亂的章節找到記載。

“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王騎漫畫與電影形象對比

電影中的女性角色不多,殺人如砍瓜的“山民之王”楊端和的確是一抹亮色。以秦穆公平西戎的歷史事件為背景,《王者天下》為逃出宮外的孤王嬴政設置了一支藏在大山裡的少數民族援軍。

電影中,嬴政選擇了以“一統天下”的理想打動楊端和。而歷史上的楊端和,則是嬴政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歷史與漫畫的對照,以及性別與身份的重置,這樣的設置在整部作品中比比皆是。


“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長澤雅美飾楊端和

在女性歷史人物缺少的戰國時期,將男性人物“性轉”為女性角色,自然增加了作品的娛樂性和戲劇性。並且,日本創作者不僅敢對外國曆史“下手”,在另一部以近代日本文學大家為主角的漫畫《文豪野犬》中,泉鏡花,尾野紅葉兩位男性作家,也變成了兩名女性殺手。

在日本的流行文化之中,對於中國歷史文本的興趣始終沒有停止,尤其對於武將層出不窮的亂世,日本創作者們更是興致高漲。

“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王者天下》漫畫

一方面,亂世中的人物和故事,充滿了可供發揮的縫隙;另一方面,“武士道”始終是日本這個民族不斷傳承的精神之一。直到今天,日本的戰國時期和幕末時期兩個以“武士”這一群體為主的時代,無論是在嚴肅的大河劇,還是在“放飛自我”的遊戲漫畫裡,都是用之又用的題材。

而中國歷史上的幾個戰亂時期,在規模、時間、悲壯性上來說,都比日本豐富得多。

僅一部《三國演義》,便已經在日本衍生出了《幻想三國志》《三國無雙》系列遊戲、漫畫、電視劇作品。一部叫做《三國志新解》的電影,也將在2020年上映。

“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三國志新解》主演大泉洋(左)與導演福田雄一(右)

不管是戰國還是三國,應當說,日本流行文化中的中國歷史人物,都是按照日本人的審美和趣味,被重新包裝和“魔改”後的再創造。他們各自有著鮮明突出的個性,與現代人相差無幾的思維,並足以讓當代日本社會中處在不同層級的人,都找到自己的代入感。

以《王者天下》為例,戰國時期的特定的歷史階段和複雜的國家格局並沒有成為日本民眾的閱讀障礙,朝堂鬥爭的複雜以少年信的成長史串聯,反而被日本的工薪族視作是一本職場“教科書”。

“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日本對於中國歷史的影視展現從來都很“極端”,或者是腦洞大開的商業電影,或者是嚴謹考究的紀錄片。以日本國營電視臺為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選擇實地來到中國取景,並邀請了在日本頗有名氣的演員為主持人,為日本觀眾探訪這個神秘又龐大的鄰國。

可以看出,日本在越來越細緻地研究中國,不僅是在學術的層面上,更逐漸深化到了文化和國民性的層面。


“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戶田惠梨香主持 NHK歷史紀錄片《中國王朝--女性傳說》系列

拋開《王者天下》當中的“魔改”和“中二”部分,這部作品中所體現的秦帝國和其締造者秦始皇,是一個真正“開天闢地”的存在:秦帝國存在的意義,不僅是完成了地理上的統一,更是皇權至上的中央集權社會的開始,應當說,原作者對這一點的認知,是非常到位的。

這亦是電影改編的可惜之處,在兩個多小時的篇幅內,大將軍王騎所代表的“舊世界”和少年信所代表的“新世界”並未能得到很好的區別。王騎的設定,是秦昭襄王時期的“六大將”之一,因此,他有封地,有獨立的軍隊,也有資本對著剛登基的嬴政陰陽怪氣,甚至不屑一顧。

而少年信則需要通過軍功,不斷地積累自己的資本,以此來得到王的賞識和更高的位置。而當少年信逐漸超越一個又一個來自“舊世界”的對手,便同時也意味著中央機構“王”的力量在逐漸增強。

“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吉澤亮飾嬴政

一個漫畫作者,能將別國的歷史發展肌理,準確而透徹地融合進自己的作品裡,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或許是由於我們有五千年豐富的歷史,在面對鄰國的歷史時,大部分人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在近日日本新天皇的即位儀式上,便依舊有人認為,天皇的服飾仍舊是千年之前從唐朝學習後,“保存”至今的樣式。

但是,正如日文中的漢字與中國的漢字讀音已經完全不同一樣,日本早已發展出了一套或許有古中國的影子,但在肌理上卻已經完全不同的文化。

《王者天下》便是一部從日本文化的視角,解構中國歷史的作品。在2018年的電影備案公示表中,共同提出備案的公司是光延時代文化有限公司與日本新浪潮電影公司。但最終,這部號稱“中日合拍”的電影,至今沒能在國內上映。

“魔改”後的秦始皇,為何能在日本票房大賣?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作為一部漫改商業電影,《王者天下》成功地打破了日本觀眾與中國歷史之間的文化壁壘。而對中國觀眾來說,《王者天下》就像是一面多稜鏡,既讓人看到當代日本如何看待中國文化,或許也可以為我們如何看待日本文化,提供不同的角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