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州的天然饋贈——忻州雜糧

心靈之州的天然饋贈——忻州雜糧

山西省忻州市之“忻”同於“欣”,有百姓歡喜,草木旺盛之意,被譽為“心靈之州”。五彩斑斕的雜糧是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的饋贈,更是百姓辛勤勞動的結晶。

忻州市地處山西省中北部黃土丘陵區,山嶽縱橫,地形複雜多變,便於多處區域種植多種雜糧品種;其緯度在 38°到 40°之間,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較長且寒冷乾燥,夏季炎熱而雨水集中,雜糧生長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種植優質小雜糧的自然條件可謂得天獨厚;忻州小雜糧的主要產區地廣人稀,大多 能 夠 遠 離 工 業 汙 染, 加 之 種 植 雜 糧 歷 史 悠久,農戶通常採用傳統種植方式,極少使用農藥與化肥,生態環境良好,生產出的雜糧無汙染、無公害、無殘留特徵明顯,其中所含蛋白質、澱粉、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不僅 高於大宗糧食作物,而且高於周邊地區同類雜糧,具有營養性、醫療保健性、安全衛生性三個突出優點。

在眾多雜糧農產品中,值得一提靜樂縣的藜麥,作為“超級穀物”曾搭載神舟 11 號飛船在太空進行育苗並獲得成功,被確定為國家藜麥標準;岢嵐縣的紅芸豆色澤鮮豔,兼有營養和藥用價值,歷來是國際貿易的暢銷貨。地理氣候優勢、生態環境優勢與傳統耕作優勢,使得忻州形成了比較穩定的雜糧優勢區域和生產基地。

據不完全統計,山西省忻州市種植的雜糧已有 15 大類 600 餘種之多。其主要雜糧產品可簡稱為:“一薯(馬鈴薯)、三麥(燕麥、蕎麥、藜麥)、四米(小米、黃米、糜米、甜糯玉米)、五豆(紅芸豆、大豆、豌豆、蠶豆、綠豆)”,總種植面積 350 萬畝左右,佔全市農作物面積的一半,約佔山西全省的 1/4;總產量 60 萬噸以上,約佔山西全省的 1/3,面積和產量均居山西省首位,形成了“世界雜糧看中國,中國雜糧看山西,山西雜糧看忻州”的產業地位。

值得驕傲的是,忻州雜糧先後獲得了“一都、四鄉”認定:“中國雜糧之都——忻州”“中華紅芸豆之鄉——岢嵐”“中國藜麥之鄉——靜樂”“中國亞麻油籽之鄉——神池”“中國甜糯玉米之鄉——五寨”。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的有 13 個,分別是:忻州糯玉米、繁峙黃米、寧武莜麥、神池黍子、神池黑豆、神池胡麻、五寨紅芸豆、五寨馬鈴薯、偏關小米等。2018 年忻州雜糧又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等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多山少川的忻州並不適宜蔬菜的生長,勤勞智慧的農民憑著對土地的深刻理解,硬是將原本貧瘠的丘陵山區發掘為各式獨具特色的雜糧種植區。雜糧又藉由主婦們絕妙的手藝化作五花八門的主食被端上了餐桌,不僅滿足了質樸的忻州人對於溫飽的需求,更為他們帶來了自足、健康、豐饒的生活。這樣豐富多元的主食文化通過代代傳承,成了忻州人民深入骨髓的家鄉記憶。

遠在異鄉,一屜黃澄澄的窩窩頭、一盤亮錚錚的油糕,或是一碗香噴噴的栲栳栳,時時牽絆著遊子的心,搖盪進他們的鄉愁夢裡,難以磨滅。

中國人對於多元飲食、健康飲食的追求從未停歇。中國自古便有“五穀為養”的概念,雜糧作為現代的營養源、保健食品的原料源和綠色 食 品 源, 又 恰 好 滿 足 現 代 人 對 於 飲 食 優 質化、多樣化、保健化、方便化、安全化的需求,故而在有機食品、綠色食品中佔有重要地位。忻州雜糧也注重結合科技,開發口感更好、更為市場所需的產品,如藜麥牛奶等。忻州雜糧值得被更多人擁有,其價值值得被進一步發掘。

頭截至目前,山西省忻州市雜糧產業化生產經營格局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規模:全市已有雜糧類合作社 1550 餘家、購銷實體 80 餘家、加工企業 110 餘家,各類雜糧加工精裝產品 800 餘個。優勢特色產業正在向綠色發展、品牌提升轉型,全市已獲“三品”認證的雜糧企業及合作 社 140 餘 家、 認 證 雜 糧“ 三 品”398 個,其中有機食品 140 個、綠色食品 104 個、無公害農產品 154 個。

現今,忻州市政府高度重視雜糧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財政支持,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措施。忻州的雜糧發展堅持“市有龍頭、縣有園區、鄉有基地、村有合作社、戶有產業”的發展思路,堅持舉龍頭、擦品牌、強產業,全面構建“1855”全域有機旱作發展格局,力在打造一個集雜糧科技研發、人才培訓、標準制定、產品展示、品牌塑造、購銷集散、市場交易、電商營銷、美食體驗、農旅觀光等為一體的具有綜合互動功能的“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核心園區,以之引領全市乃至全省雜糧產業健康發展,讓忻州雜糧走向全國,甚至走向全世界。

歡迎到忻州來,居靈秀地,品有機雜糧,享心之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