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歷低,但能力強啊”:變老的標誌,從習慣自我開解開始

“我學歷低,但能力強啊”:變老的標誌,從習慣自我開解開始


上週高中同學聚會,老波不請自來。大家都有點不快,畢竟這傢伙來也不為敘舊,只是絮絮叨叨散播負面情緒,每次都把氣氛搞得很尷尬。

果然,這次也不例外。

兩杯酒下肚,老波開始了。

“你們說,人和人咋就那麼不同呢!就因為你們考上了大學,就要麼去了500強,要麼創業成功,要麼娶了班主任的女兒……而我只是當年高考失誤了,家裡又沒錢讓我復讀,就活該在底層?這是我的錯?”

班長提醒他:“老波,你這說的什麼話!首先,你哪是高考失誤,平常你就不怎麼愛學習好嗎!其次,這些年也沒見你怎麼努力追趕啊。”

老波很不高興:“是你們看我不愛學,其實我早會了!從小我的能力就很強,不管是動手能力,還是學習理解能力,包括後來在單位。就只是因為學歷低,沒人肯重用我,所以才混得這麼慘!真的,這就是命!”

對話最終以班長點頭苦笑“對對你說得都對你確實慘”結束,其他人也沒搭腔。因為我們都知道,如果不順著他說,這一整晚估計都沒完。

從小到大,老波似乎從來都有一種“迷之自信”,絕不會認為自己有什麼問題。

高中別人埋頭做試卷,他老哥翹課打架,最後考試不及格,他的說辭是:“我本來會的,只是太粗心了。”

高考沒考上,“我報錯志願了,誰知道X大今年突然多報了這麼多人,要是報XX大就好了。”

從餐廳服務員、業務員、收銀員、貨車司機、外賣小哥到出租車司機,他這些年陸續幹過十幾份工,最長的沒超過1年,永遠都是:“這活太無聊了,我閉著眼睛都能幹,這不是浪費生命麼!我想幹點別的……”

就這樣,老波在一次次跟自己的和解中,停滯不前,滿腹抱怨,活成了眾人都厭棄的樣子。

“我學歷低,但能力強啊”:變老的標誌,從習慣自我開解開始

一、習慣自我開解,是一種“找補”心理

老波並不是個例。現實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不少人如此標榜:我學歷低,但能力強啊,我不就少一個展示的機會嗎!

多數情況下,這是一種“找補”心理。

現實是,絕大多數名企招聘員工,底線都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對於大部分低學歷者來說,他們確實可能一生都不會有機會,進入這些企業工作。

名企為什麼只招名校和高學歷的人?

學歷,代表的是一個人的過去,它本質上是一道篩選。經過名校的認證,大概率能保證這個人的基本素質是ok的。

企業從這些人中選拔人才,試錯成本低,效率更高,更符合公司實際利益。

既然如此,儘管知道低學歷人群中也可能存在“遺珠”,我又何須花費那個力氣?

所以,這從根上,就斷了低學歷者獲得面試機會的可能性。

如果我是他們中的一員,也肯定難免會想:我能力明明是強的,就毀在沒有學歷上。

這種情況下,心理自然很容易失衡,畢竟你連跑的機會都不給,就斷言我一定比那些幸運兒跑得慢,這的確不太公平不是麼?

事實上,這種“找補”心理,也並不侷限於低學歷者,它在現實生活中非常普遍。

同事升職了,一定有人會說,他也就是跟領導關係好,論工作能力,還不如我呢!

一個長相姣好的女同事獲得重用,一定是靠非正當手段上位的。

一個朋友創業成功了,一定是狗屎運好,碰到了一個肯投資他的大佬。

……

是啊,畢竟如果不這麼替自己“找補”,該怎麼繼續自信地活下去呢?

但事實是,你越擅長替自己“找補”,就越只會原地踏步,看著身邊的人都漸行漸遠。

現在不如人,坦率承認有什麼了不起?人生是場馬拉松,路還長著呢。

認清自己,一步一腳印,還有大把的時間讓你迎頭趕超。

“我學歷低,但能力強啊”:變老的標誌,從習慣自我開解開始

二、變老無需努力,但成長不是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條提問,那位網友說:

“我33歲,沒有學歷,沒有經驗,一事無成,現在想從事一份長久的,越老越吃香的行業,應該怎麼辦?”

他又補充道:“最好是能立刻上手,起始待遇也別太低。我學東西很快的,精力也很好,應該不比年輕人差。”

評論區非常熱烈,獲得最高讚的,是一位企業主不客氣地回應:“恕我直言,哪怕你只要應屆生的待遇,我也不會要你。他們會快速成長,而你的不切實際,只會讓你越變越老。”

的確, 32歲,沒學歷沒經驗,這半輩子都沒什麼成長,卻幻想自己可以立刻從事一份長久的工作?還希望越來越吃香?

這種盲目自信的背後,是極度缺乏對自身清晰的認知。

譬如建一棟樓,最重要的是什麼?地基。

地基打不牢,那就是豆腐渣工程,是會垮的。

學歷和經驗,是一個人的過往,也即一棟樓的地基,而你是零。

這種情況怎麼辦?如果在玄幻小說裡,你當然可以開個金手指,建個空中樓閣。但現實當中,對不起,如果沒有,就請你現在開始補。

這一步,繞不過去的。

類似的表達,還有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荒廢多年,卻想著一朝得勢雞犬升天?這跟幻想買彩票就能中大獎有什麼區別?

變老的確無需努力,今天的你,一定比昨天老。但,成長不是。

“我學歷低,但能力強啊”:變老的標誌,從習慣自我開解開始

三、普通人成功的前提,是死磕

李子柒爆紅之後,網上經常出現各種質疑的聲音。

畢竟,她沒有網紅臉,沒有大長腿,只是拍一些農村日常生活視頻,就這樣有了幾千萬粉絲,實在“不科學”。

更有網友指出:李子柒視頻中的農村生活不是這樣的,這是完全脫離了實際的擺拍。

但事實上,如果他們稍微做些深入瞭解,就會知道李子柒的成功,絕非一時的偶然或運氣。

她在2016年初開始拍攝手作視頻,前期視頻從編導、攝像、出演、剪輯都由她一人完成。

在拍攝《鞦韆沙發床》時,成片只有5分鐘,但前後累計拍攝了數千條素材,劈木材、釘樁時,她的左手無名指還曾被砸傷。由於兼顧攝像職責,為了減少相機損耗,只得不顧傷口繼續忍痛操作。

在2017年5月的致謝視頻中,李子柒曾寫道:“2萬餘條素材,來來回回開關4萬次,按每條素材走25步來算,步行約260公里。不求您能喜歡,但求能給努力做內容的自媒體人最基本的尊重。”

李子柒之所以能做到頭部,被譽為網紅界的一股清流,還曾被故宮和共青團中央翻過牌,除了實打實的、獨樹一幟的傳統文化輸出,同樣重要的,還在於她精益求精的死磕。

“我學歷低,但能力強啊”:變老的標誌,從習慣自我開解開始

蕭伯納曾說:對於身處的現況,人們常怪罪於時運

職場多年,我發現越是那些身處底層的人,越愛幻想和抱怨。

自己混得如此慘,一定是社會不公,是別人運氣好,是各種不上臺面的潛規則。

是的,不可否認,的確有不少看似“幸運”的人,出身就含著金鑰匙,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的起點,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可及的終點。

但把時間拉長一點再看,你會發現他的父輩、爺爺輩努力在了前面。

富二代、三代能坐享其成的原因,在於他先輩在未成功前,付諸的你看不見的、難以想象的心血與打拼。

哪有什麼天上掉下來的運氣?無非都是死磕而已。

所以,尤其對於那些起點較低的人,應該如何實現逆襲?

第一,收起幻想,腳踏實地,垂直深耕一個你擅長,且能給別人創造價值的領域;

第二,建立自己的人脈關係網和圈子,不斷擴展影響力;

第三,基於主業,多點嘗試延伸,讓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放大,迭代。

在此過程中,你才會結識更多和你一樣努力的人,打開眼界,合作共贏,從而,才會有改變命運的可能。

到這時,你會發現自己看到的世界,註定跟先前截然不同。


作者:焱公子,髮型光芒萬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500強,專注解職場。寫有靈魂的故事,過有溫度的人生。微信公眾號:焱公子(ID:Yangongzi2015)。

改變認知,刷新成長,歡迎關注我的專欄,一起升職躍遷,做卓越的職場人。點擊以下卡片瞭解詳情:

“我學歷低,但能力強啊”:變老的標誌,從習慣自我開解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