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温州

在1861年有一位法国的博物学家,他叫亨利穆奥,当时就从法国远涉重洋来到了东南亚的柬埔寨。他在柬埔寨的热带丛林中想寻找一种新的动物标本,寻找了很长时间,并没有发现他希望找到的新的动物标本。但是有一天,他却意外地发现了在热带丛林之中有一大篇规模宏大的古代的建筑和一些佛教的雕像,而这种规模之大,超出了他的想象。其实我们今天知道当时这位法国的博物学家发现的就是现在世界知名的柬埔寨的吴哥窟,但是因为没有历史的记载,所以当时人们并不相信。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有一本书叫做《真腊风土记》,在这本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当年吴哥窟繁华的情景。当这本书被介绍到法国的时候,法国人从这本书上才知道,原来这位博物学家发现的是吴哥窟,于是真相大白。

带你走进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温州

《真腊风土记》的作者就是宋末元初的永嘉人,也就是今天浙江温州人,叫做周达观。我们就要从周达观的家乡温州开始说起了。温州位于浙江省的东南部,是冬暖夏凉,气候非常温润,所以在唐朝的时候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温州了。历史上温州这个名称并没有给温州这个地方带来真正的生活上的温暖。据文献记载,因为温州这个地方山地比较多,所以耕地非常少。古代的温州人很聪明,他们走出了主要有两条生活之路。

一条道路就是外出经商,虽然不产丝绸,但是我的丝织品可能非常好,没有其他手工业的原料,但是来料加工加工得非常好,可以卖到外地。所以自古至今,温州这个地方的商业的氛围都非常浓厚,到处都是在全国各地经商的温州人,甚至有些温州人走到了海外经商,这是温州人当时闯荡出来的一条路子。另外一条路子就是科举入仕,科举制度在隋朝兴起之后,到了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高峰,温州人也把这个作为他们的谋生之道,读书入仕的风气非常浓厚,什么官学,私学,私塾,书院在温州很兴盛。

周达观这个人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然和人文的氛围里面。按照我们前面分析的两条路,也许周达观要么去经商,要么入仕做官。但是我们根据文献的记载和《真腊风土记》反应出来的周达观的生平,他并没有走这两条常规之路,而是走出了另外一条很特殊的人生之路。温州这个地方开展海上贸易的条件非常优越,所以从古代开始就有温州人出海来经商,所以温州这个地方就设立了所谓的市舶务,到元朝的时候又设立了市舶司,就是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特殊政府机构。比如说中国商人要出海,出海的时候必须向市舶机构进行申报,然后它们备案。外来的外商进入到港口之后,也得向市舶司机构进行申报,然后市舶官员上船检查看看你有没有什么违禁的进口的物品,才允许你进入到港口城市。所以在文献上记载当时宋朝和元朝时期的温州,就有一些市舶机构,而且还有专门接待外商的外来的外交人员的什么待贤驿,来远驿,也就是驿站,宾馆,一些大海商来到温州的时候,还受到了比较特殊的待遇,比如说允许他们坐轿或者说骑着高头大马,去拜见当地的地方官,受到很优厚的待遇。那他们走的时候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要请他们吃饭,饯行。显示了古代的温州对于外贸重视恶毒程度。

带你走进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温州

周达观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耳濡目染。而且这个人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性格,就是求新,求奇,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他读书也跟一般的读书人不一样,爱读一些记载海外奇闻的一些书。那么外商很多,所以他也喜欢跟来自亚洲的像日本的还有你像印度的阿拉伯的一些商人进行接触,接触之后,因为是外商,所以他就学一点语言,跟别人了解一些国外的风俗习惯,所以久而久之,这个周达观就成了温州有名的“外国通”,成了一个小名人了。这种情况我们说它是双刃剑,一方面周达观的视野开阔了,成了一个“外国通”。但是另外的一个方面他失去了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这样的一条路子的机会。所以后来也就无法通过入仕来做官改变自己的命运。

元朝建立之后,想恢复与东南亚的柬埔寨的关系。决定从元朝派遣一个使团通过海上到柬埔寨,这个外交使团要宣达王命,来把自己的国家文化,外交政策来宣传出去的。所以就需要高规格的高水平的翻译人员,而温州的周达观却偏偏是这样难得的人才。所以在元朝政府就在出使的使团里面个周达观保留了一个名额,而且这个名额就是这个使团的翻译或者我们把它叫做译员。这个使团正式出发,在温州稍作停留,秋天季风来临的时候,周达观随着元朝的使团,从温州开洋,也就是下海,然后走我国的东南沿海走今天的中南半岛然后驶向柬埔寨,与柬埔寨建立了很好的外交关系,而周达观他们一行人在柬埔寨停留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返回浙江的宁波,从宁波港上岸,周达观回到了他的老家温州。这次旅行前后一两年的时间,使周达观感慨很多,大海的波涛,大海的凶险,在柬埔寨见到一些奇观,还有柬埔寨整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带你走进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温州

周达观本来就爱求新求奇,所以一路上做了一些日记。回到他的家乡之后,旅行的经历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所以后来他就把整个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就是《真腊风土记》,而这本书后来刻印就流传了下来。我们今天再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其实很薄很薄的一个小册子,不到一万字,大概就是8500字左右,但是内容却极其丰富。当时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记载,当时他们走海陆,然后走水路,到达了当时真腊国的都城吴哥。吴哥城非常繁华,规模也非常大。光建造这个吴哥城前后就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规模庞大, 金碧辉煌。反映了当时真腊国吴哥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情景。吴哥城城墙周围有20里左右,帝王出行就坐在装饰得非常富丽堂皇的大象上。老百姓见到帝王出巡的时候按规定都要跪在道路的两边,不能够抬头仰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吴哥城的记载,佛教繁荣的记载,还有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饮食,山川等等。

令周达观没有想到的是他在柬埔寨的吴哥城还遇到了他的一位老乡,姓薛,是在此地经商的,但是遗憾的是书中并没有交代这个人经什么商。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当时宋末元初中国与柬埔寨之间的这种贸易往来和温州的主要的外销商品做一些推测。温州这个地方我们前面介绍了是以商业经营为主,所以这个地方的手工艺品非常出名,销往海外的手工艺品有两样名气最大。一样是漆器,书中记载了温州的漆器销售到了柬埔寨。另外的一个手工艺品是龙泉窑的瓷器。在宋元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还不太出名,产自于温州的龙泉窑的瓷器名气很大,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对外的销售商品。所以我们说周达观所写的这位姓薛的商人经营的可能就是这两种商品的一种。

同时也说明在七八百年前,温州人已经开始闯荡四海了,他们摒弃了原来传统的安土重迁的这种观念,大胆地走向海外开辟自己的事业。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还是并不多见的,但是我们翻阅史书的时候就会发现温州这个地方早在元朝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到海外去闯荡,去经商,四海为家似乎成了温州人开拓进取,闯荡世界这样一个典型的个性,或者说成了温州人的一种文化符号。

带你走进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温州

在这里我们谈论两位温州的思想家。一位是南宋时期的温州的一位思想家叫做叶适,从小家境贫寒,但是从小就勤奋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做了官,而且历仕宋朝的三位皇帝,官做的很大,学问也做得很好。他有一个观念,可以说在历史上是有颠覆性的,就是“事功之学”。我们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所以一直提倡重本抑末,叶适的思想与这个重本抑末的思想恰恰相反。比如说他主张不仅要重视农业,也要重视工业,商业。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他认为应该“

许民求富”,就是要允许老百姓追求商业利益,所以他觉得国家应该考虑老百姓实际的生活的需求,应该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他还提出来可以允许老百姓“去狭就广”。他的这种主张今天看来似乎很一般,不是什么惊世之言,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叶适生活的时代距今是将近一千年以前,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他的这种主张对于温州人走向海外去创业可以说是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的一个人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民间我们都称他为刘伯温,在民间又这样一句话,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的老家也是温州,他曾经留下了一本书,叫做《郁离子》,这本书是他当时隐居在他的老家温州,还没有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写的一本书。在《郁离子》这本书中,刘伯温既阐发了他治国安民的许多政治主张,同时还包含了他很多的经济思想。我们概括起来他在《郁离子》中经济的主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方面就是以人为本,慎重选人。第二个主张就是创业不易,守成更难。

第三个主张就是要诚信经营,义利并重

带你走进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温州

从叶适的事功之学到刘伯温他的商业经营过程中间的一些商业规则的这种阐述,就使温州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氛围,而温州的商人和温州人也持续不断地闯荡世界,四海为家。有一个材料统计,现代温州人移居海外,在海外闯荡的大概有将近一百万人,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一半大概50万人都在欧洲。所以温州人甚至被称为“东方犹太人”是真正四海为家的特殊的群体。丝绸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贸易往来之路,经济往来之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来讲,可能也是人员往来之路,是移民之路。通过大量的人员的流动,特别是移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 不同民族的文化彼此交融在一起,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而全人来真正变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