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警惕下肢動脈閉塞症

一些年紀稍大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腿腳麻木或抽筋的現象,起初以為是年紀大或者天氣等原因,有的還認為是缺鈣,然後自己買了保健品服用,然而情況沒有好轉,去醫院檢查才知道,原來是下肢動脈閉塞症,糖尿病則是導致患病的元兇。

糖友警惕下肢動脈閉塞症

糖友警惕下肢動脈閉塞症

專家表示,以往下肢動脈閉塞症在60歲以上人群中高發,但近年來40歲左右的中青年人越來越多,他們中80%以上都是糖尿病患者,且絕大多數在就診前並不瞭解自己患有糖尿病,有的雖知道血糖超標卻從未治療過。現代醫學已經證明,除年齡因素外,糖尿病已經成為下肢動脈閉塞症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下肢動脈閉塞症因其高度致殘性也成為糖尿病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醫生提醒40歲左右的中青年人,出現腿部腫脹麻木冰冷、行走困難或夜間腿部疼痛一定要查查血糖,一旦確診糖尿病就要高度關注血管狀況。通常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年做一次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及早發現血管病變。

 糖友患病高於普通人11倍 “三高”加吸菸五年就傷腿

專家指出,下肢動脈閉塞症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見的血管病變,是因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引起肢體局部血供不足所致。糖尿病患者發生該病比無糖尿病者高11倍,50至70歲高發,且隨年齡增加病程延長、發病率增高,男性患病遠多於女性。而有吸菸習慣,同時又伴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男性患者,糖尿病病程超過5年就可能發生該病。隨著糖尿病人數增多,患病年齡下降,下肢動脈閉塞症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40歲左右的患者已經不在少數。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早期症狀是腿發涼,雙腿溫度明顯不一致。病情進一步發展後進入跛行期,即病人出現行走時小腿肌肉疼痛僵硬稍許休息後,疼痛自行消失,繼續行走又出現相同症狀。劉師傅今年夏天就處於間歇性跛行狀態。此時如不能及時干預治療,就會進入靜息痛期,表現為下肢重度發涼、麻木,即使不行走時也疼痛,夜間往往疼痛難忍,多數病人此時就醫,還可得到手術治療。最後是壞疽期,下肢嚴重缺血,導致小腿潰瘍或腳趾發黑壞死,這一階段的病人往往面臨截肢。糖尿病患者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截肢病人中所佔比例極高。

腿疼自行保健適得其反 抽筋補鈣熱水泡腳貽誤病情

專家表示,長期高血糖對動脈血管的損傷導致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會發生下肢疼痛的症狀,嚴重者可發展為下肢動脈閉塞症。一些糖尿病患者發生下肢疼痛後往往以為是年齡、環境等因素造成的骨關節疾病。隨著疾病發展,一些人會自行採取一些保健措施緩解疼痛,然而這些不正確的措施往往加速下肢動脈閉塞進程或者掩蓋疾病症狀,從而貽誤病情,使一些糖尿病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期。

首先,腿抽筋實際是下肢動脈閉塞的早期症狀之一。受保健品廣告影響,在就診的下肢動脈閉塞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會有抽筋表現,但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以為是缺鈣,而實際上糖尿病患者和60歲以上老人夜間腿部抽筋大都是下肢動脈閉塞症的反應。這是因為這些人多有動脈粥樣硬化現象,血管變窄下肢供血不足、循環不暢的情況較為普遍。當活動時,腿部肌肉收縮和舒張擠壓血管,加快血液流動,腿部血液循環尚能維持正常;休息或睡眠時,腿部血流減慢,代謝產物不能及時被血液帶走,積聚於腿部肌肉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刺激肌肉收縮,發生腿抽筋的現象。因此建議中老年人腿抽筋先別忙補鈣,最好能到血管外科排查疾病後再補不遲。

其次,腿部麻木寒涼也是下肢動脈閉塞的主要症狀,而相當一部分人會將其歸為老寒腿,因而選擇熱水泡腳或按摩來保健,殊不知,這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極其危險。糖尿病下肢缺血的病人通常肢體神經感覺遲鈍,容易引起燙傷或因未被察覺的破潰感染,而加重病情,嚴重的可能導致截肢。

嚴控血糖預防動脈閉塞 糖尿病者每年做血管彩超

專家提醒,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疾病,現在早期患者通過藥物已可以大大延緩病情發展,靜息痛期的病人可以通過球囊擴張、血管內支架、人造血管搭橋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有一定的複發率。由於該病具有高度致殘性,糖尿病患者又是高發人群,因此糖尿病一經確診就要積極預防下肢動脈閉塞症。首先是積極配合醫生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壓,能最大限度推遲下肢動脈發生閉塞的時間,同時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日常鍛鍊特別是要經常行走,合理均衡膳食,戒菸限酒。建議糖尿病患者無論年齡多大,每年要進行一次多普勒血管彩超,患病5年以上每半年就要進行一次彩超檢查。一旦出現行走時小腿不適,有間歇性跛行要及時到血管外科排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一經確診下肢動脈閉塞,在積極治療的同時,要注意控制體重、走路步伐不宜過快等。患肢要注意保溫,腳部保持乾燥清潔,勤剪趾甲,穿合適的鞋襪,避免下肢受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