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四十度高温下穿棉背心演出,一场两个半小时:住帐篷喝凉水


戏曲演员的演出服装至少要穿三层,最多要穿五层。冬天还好,而到了酷暑天气,室外四十度,一件衬衣,一件类似棉袄的棉背心,外加一个蟒袍,每场演出两个半小时,基本上演出结束后衣服全湿透,这就是市、县剧团演员的演出现状。

尽管有些挂着市、县剧团团名,而实质上他们也都已经是民营剧团了,他们的演出市场早已从早期的城市、乡镇剧场和戏院,退居到了现在的农村集、偏远山区或者寺庙。

43岁的岳庆林,家住河南林州任村镇牛岭山村,毕业于林州市戏曲学校,从事戏曲行业十年有余,已婚有一双儿女,日前就职于林州豫剧一团。妻子李俊娇,毕业于河南焦作市艺术学校,专业演员,但是为了家庭,不得已暂时辞职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他的话说:高温演出中的艰辛是别人体会不到的,衣服从穿上到演出结束都是湿哒哒的往下滴汗。


边化妆边流汗,夏季里油性化妆颜料画在脸上,那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即便如此,岳庆林依然特别热爱戏曲这个职业,他说最早进剧团前三年是没有工资的,后来逐渐从月工资50,一直坚持到现在月工资3000元,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对戏曲的那份热爱让他坚持着,希望多一些演出,能让家人的生活更好一点。

据了解,民营剧团每年下乡演出时间八月有余,一场戏两个半小时,一年有四个月假期,每年演出在五六百多场次。

虽然面对的是乡村和山区,但剧团演出的人员配置依然不能少,一场演出下来基本都在二十人上下。

演员除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外其他的一切均由剧团负责,包括吃住行化妆品以及演出道具和演出设备等。

大锅饭捞面条。

虽然管住,但是帐篷的话得自带,为了节省开资,一般都会定在学校或者是寺庙等地方。

随着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地方戏曲面临着观众减少市场萎缩等困难,后继人才的匮乏尤其是制约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在各地巡回演出,过着“江湖卖艺”般的生活,坐货车、跑夜场、住帐篷、打地铺、吃馍就菜、喝凉水……这些经历常人是想象不到的。关注微言薄语了解更多戏曲演员背后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