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一、《樂毅論》簡介

王羲之小楷《樂毅論》創作於永和四年(348年)。《樂毅論》為三國時期夏侯玄所撰,是一篇論述戰國時期燕國名將樂毅征戰主事的文章。王羲之抄寫這篇書跡,是付給其子王獻之的。原跡久已不存,有《越州石氏帖》、《玉煙堂帖》、《快雪堂帖》等眾多刻本傳世。

《樂毅論》是王羲之楷書中頗負盛譽的名帖,歷代名家對此讚不絕口。隋智永在《題右軍{樂毅論)後》說:“《樂毅論》者,正書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蕭、阮之流,莫不臨學。”唐褚遂良《拓本

《樂毅論》外標衝藹之容,內含清剛之氣;遒勁之中不失婉媚,端莊之中不失姿態;精淳粹美,清雄雅正,意境高遠,靜氣迎人,所謂“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空靈淡蕩,高懷絕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樂毅論》是學習小楷的上乘法帖,從其學起,定能獲益匪淺。

二、學習《樂毅論》應注意的幾點

《樂毅論》在臨寫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寫小楷雖僅靠鋒尖運行,但仍保持“逆起、行筆、回收”的運筆過程,也按輕、重、疾、澀的方法運筆。在結構上,小楷講究舒展,抱成一團則眉目不清。

第二,初學小楷,用筆宜緩,緩則允許我們有時間注意到筆法的完善。王羲之《筆勢論》中說:“初業書要類乎本,緩筆以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小楷字形雖微,但用筆最要精到。端坐作書時,思想要集中,一念不可它移,精神要貫注,一毫不可苟且,使鋒藏畫中,力透紙背。特別是發筆、收筆、轉換、過渡、中間走筆處,尤不可忽略。明末清初書法家倪蘇門《書法論》中說:“輕、重、徐、疾四法之中,惟以徐為要。徐者,緩也,即留得筆住也。此法—熟,則諸法方可運用。”切忌字小而忙行筆勢,犯急躁草率、信手疾書之病。

第三,初學小楷,當先從基本點畫人手,後構結體。點畫結字既熟,方可注意到筆勢的往來和自然的韻律。小楷雖以沉靜端莊為主,但亦當靜中寓動,既欲態度自在,有老僧補衲之沉靜;又要筆機活潑,兼天馬行空之動勢。

總之,學習小楷,捷則有之,忙則不可。要達到這種境界,惟一的辦法就是一個“熟”字。筆法圓熟,則腕不停筆,筆不離紙,雖翰落如飛,而點畫精到、結體熨帖、態度雍容,氣韻自然生動。

三、《樂毅論》的點畫特點

儘管點畫在用筆方法上,小楷與大楷並無多大的區別,但事實上小楷比大楷要細微得多,如果沒有一定的大楷基礎,就很難體味到小楷用筆的精到和微妙之處。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1、點法

點在筆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若一點失所,則如美人之眇一目,勢必會破壞字形的結構美。

《樂毅論》帖中的點變化多端,下面簡單介紹幾種:

(1)半蟻點。如上圖中“放”字首點,露鋒入紙,順勢迅落,向右下鋪毫,鋪毫時借力於上,自然頭尖、背圓、腹平。收筆時稍作一兩次提頓,切忌動作太大。

(2)杏仁點。如上圖中“宇”字左點,露鋒入紙後左下鋪毫,力偏重於左,收筆時向左上方輕提輕頓一兩下,然後反揭收之。

(3)豎點。如圖中“廣”字上點,先向左上逆鋒起筆,注意用筆尖,向右稍頓後向下行筆,寫成短豎狀。

(4)長點。如圖中“大”字點畫,該點畫寫法如半蟻點,但比半蟻點更粗重,向右下方伸長,穩住重心。

(5)捺點。如圖中“戈”字右上點,該點畫似一短捺,行筆雖不事雕琢,卻使該字古意頓生,令人回味無窮。

(6)挑點。如下圖中“節”字左上點,露鋒起筆,向右下作頓後直接向右上挑出,與右邊第二筆相呼應。

(7)左右點。如下圖中“未”字下面左右兩點,左點用挑點,右點用半蟻點,這樣兩點左右呼應成趣,可使字勢富有動感。

(8)上下點。如圖中“於”字的兩點,上一點在收筆時引帶下一點,動感十足,使字形更加瀟灑流暢。

2.橫法

橫法又稱為“勒”。所謂“勒”有愈收愈緊之意。具體而言,就是在發筆時要逆入,收筆時要回顧,行筆時要意有所頤,逆勢澀進。《禁經》中有“畫如長錐界石”之說,喻行筆不可太光滑浮薄。

凡寫長畫,當於不平中求平,使其畫勢上平而下呈拱狀,就像一隻覆舟之樣。若上平下亦平,則板刻之弊立見。橫畫貴於變化。陳繹曾《翰林要訣》中說:“凡平畫忌如算子,終篇展玩,不見橫畫,始是書法。”肺胃“不見橫畫”即指無平行齊頭、板刻凝滯之筆。

下面我們來看看《樂毅論》中橫的寫法。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1)長橫。該畫的寫法是先輕鋒逆入,將筆略提,然後迅速朝右下作一斜直落點,點後鋒尖在上,筆肚在下,已成偏側之勢。然後用腕法迅速調鋒提筆右行,至收筆時用腕法輕提、輕頓、疾收。如下圖中“事”字上橫。

(2)短橫。如圖中“仁”字右上橫,其書寫方法是先逆鋒起筆,再向右下切落,頓筆後向右輕提行筆,最後稍駐提起向左收筆。該橫取勢稍斜。

(3)左尖橫。如圖中“生”字上兩橫,其書寫方法是露鋒人紙,順勢落筆後即借力於上,將筆桿向右前方傾倒而右行,至收筆時稍用力向右上頓挫一下,然後迅速反折收之。

(4)右尖橫。如圖中“觀”字左上橫,其起筆如短橫,行筆後迅速向右提筆挑出,形成右邊尖狀,一般取勢向右上方。

在《樂毅論》中,橫畫的寫法是豐富多彩的。如圖中“其”字,第—橫與最後一長橫收筆迥異,前者收筆輕提,後者則重按;中間的兩橫上者以點代橫,且二者位置參差錯落,使筆法變化更加豐富。

石濤《畫語錄·變化章第三》說到:“至入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樂毅論》很好地體現了“無法而法”的特點,大到全篇,小到某一筆畫,都能在總體風格的基礎上自覺地追求變化。一幅傑作總能為我們提供很多值得學習的元素,作為臨習者,在把握了全篇的整體風格的同時,還要儘可能多地發現別人尚沒有發現的東西,這是臨習時需要注意的,也是我們應該提倡的。

3.豎法

凡寫豎畫,當於曲勢中求挺拔,則見筆力。古人稱豎畫為“努”法,有用力之意。元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說:“努之為法,用彎行曲扭,如挺千斤之力。”這是一種富有彈性和力度的曲線之美,或向、或背,或背中有向、或向中有背,或勢直而局部曲,最不可板滯,故柳宗元《八法頌》中說:“努過直則力敗。”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1)垂露豎。如圖中“隆”字左豎。其書寫方法是,先輕鋒向上逆入,將鋒向左上提起,然後迅速向右作一斜橫落點,再調鋒提筆逆勢下行,至收筆時向左上略提、輕頓,然後反折向上藏鋒收筆。

(2)懸針豎。如圖中“申”字豎畫。其起筆如同垂露豎,行筆至中部時則邊行邊提,至出鋒時迅速於空中作收勢。寫懸針頂部稍細,腰部宜肥,收筆當尖銳飽滿。

(3)曲頭豎。如圖中“長”字上豎。其發筆時先向左下尖鋒入紙,入紙後突然轉向右下,作一“s”形調鋒動作,然後將鋒提起,著力下行,收筆同懸針豎,以便與下部或其他豎畫區別。

(4)懸膽豎,亦稱為上尖豎。其寫法是露鋒起筆,由輕漸重,稍按後提筆空收,有向、背、直三種形態。如右圖中“而”字左豎。

(5)短撇豎。如圖中“兵”字右豎。其起筆同垂露豎,略頓後向左下行筆出鋒,筆勢斜而稍帶弧度。

在《樂毅論》中,豎畫多為懸針,但也穿插一些垂露,這是一種很自覺的用筆變化。全篇看去,我們能感覺到作品筆法與結構的無限豐富性。

4.撇法

撇有長撇和短撇等多種。長撇,古人又稱之為“掠”法。古人云:“掠如篦之掠發,此乃斜懸針而末鋒飛起,宜出鋒處送筆力到而勻,不可半途擊出,則無力而瘦弱。”故作掠之法,頸部要細,腰部微彎曲,宜肥勁有力。顏真卿《八法頌》說:“掠彷彿以宜肥。”出鋒時當以腕送,飽滿尖銳,萬不可作虛尖斜拂之狀。而短撇,古人稱之為“啄”法。“啄”者,如鳥之啄物,銳而且速,喻其用筆當迅捷、爽利、明快。陳繹曾《翰林要訣》中說:“點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鳥喙之啄物。”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幾種撇的寫法: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1)斜撇。先逆鋒入紙,右下略頓,再緩緩向左下按筆,速度漸快,手腕迅速發力向左下方撇出,筆鋒快速離開紙面。此撇略帶弧度,富有彈性,如圖中“者”字的撇畫。

(2)弧撇。起筆如斜撇,在行筆過程中由重至輕向左下撇出,至出鋒時微帶曲勢,用腕力將鋒送出,意欲婉而暢。如圖中“度”字左撇。

(3)回鋒撇。如圖中“盛”字左撇。其書寫方法是:先輕鋒逆人,作點後將鋒調中,疾勢下掠,收筆時末鋒微微挑出,有回顧之勢。

(4)豎撇。先寫豎,行筆至二分之一左右,迅速向左下方撇出。這種撇一般在字中起著平衡重心的作用,在書寫過程中切忌出現明顯的停頓軌跡。行筆過程由慢漸快,應一氣呵成,自然流暢。如圖中“夫”字的豎撇。

(5)短撇。如圖中“於”字右上撇。其書寫方法是:先輕鋒向右上逆人,將筆略提,然後迅速向右下切入作一斜直落點,而後稍一衄挫,調中後迅速朝左下撇出,勢微彎曲,出鋒時要尖銳飽滿有力,用腕力送。

(6)直撇。如圖中“不”字撇畫。其書寫方法與斜撇同,只是其形較直,筆畫挺而爽,要順勢出鋒。

(7)粗尾撇。如圖中“成”字左撇。該撇不同於回鋒撇,也不同於其他撇,它在書寫過程中至收筆時用力略重,筆畫略粗,帶隸書遺風,從而可以看出從隸書變楷體的某種過渡時期的痕跡。

此外,《樂毅論》中的用筆變化豐富,如圖中“傷”字的五撇,其長短、粗細、傾斜度等各有不同,在臨習時應仔細分析體會。

5.捺法

作捺之法,一波三折,勢宜開張。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說:“險橫三過,而開揭其勢力。”行筆宜抑揚頓挫,不徐不疾,從容不迫。收筆時,須超筆戰行右出,意即寫捺腳時筆毫滿捺已帶側勢,須用腕法帶動筆鋒,逐步衄挫,邊走邊提,將鋒提到離紙之時,正是出鋒空中作收勢之時。唐太宗《筆法論》中說:“磔須戰筆發外,得意徐乃出之。”所謂“得意”即收筆時能將筆鋒收歸畫中。下面我們來看看《樂毅論》中捺的寫法。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1)斜捺。尖鋒入紙,即著力向右下逐漸加重筆力,稍頓後向右出鋒。如圖中“天”字的捺畫。

(2)平捺。《樂毅論》中的平捺最具特色。該帖中的平捺總的來說較平穩,帶隸書遺風,可以看到鍾繇《薦季直表》的影子。如圖中“速”字的平捺支撐全字,宋代《翰林密論二十四用筆法》稱之為平磔法,口訣雲:不遲不疾,戰筆側去,勢卷不可便出,須駐筆而後放,寫時切忌太斜,斜則支撐不住,更忌輕滑出筆,行將收筆,手指用按勁,務使骨力飽滿,力透紙背,即“磔磔然如生蛇渡水”是也。

(3)反捺。如圖中“欲”字最後一筆。其書寫方法是:尖鋒入紙,再向右下漸行漸按,至收筆時略提輕蹲,然後反折回鋒收筆。該捺畫宜寫得粗重,向右下方伸長。

總之,該帖的捺畫變化豐富,舒展自然。即使是相同的字,其書寫方法也大不—樣,如右圖中兩個“之”字的捺畫。前—個“之”字捺畫用澀筆,伴有顫抖,而後一個“之”字捺畫則順勢挑出,取斜勢,有飄然遠舉之姿。

6.鉤法

鉤法,古人稱之為“趯”,即具有跳躍之意。陳思《八法詳說》中說:“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所謂“蹲鋒”即出鉤之前稍向下作一快速的按筆動作,如人跳高時躍起前的半蹲動作一樣。所謂“得勢而出”即指蹲鋒後在恰到好處時迅速出鉤,不可遲疑,若佇思稍息則神散力懈矣。出鉤時力要送到筆尖,鉤要飽滿,不可虛尖怯露。下面我們來來分析一下幾種鉤的寫法: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1)豎鉤。如圖中的“何”、“於”二字。先寫豎畫,行筆時使筆毫平鋪於紙上,逆勢下行,出鉤前先朝左下蹲鋒,然後反折,兜一小圈,稍一衄挫後使鋒由中而出。在該帖中,豎鉤是頗具變化的。如圖中的“則”字豎鉤用絞轉法,後世虞世南、褚遂良較多使用;而“苟”字豎鉤用燕尾,顏真卿多效法;“事”字豎鉤則順筆出鋒,顯媚秀;“屑”字豎鉤頓筆、蓄筆呈三角鋒;“求”字豎鉤則駐筆內斂,似歐體的寫法。由此我們說此帖為“千古楷法之祖”,實不為過也。

(2)斜鉤。如圖中的“城”字。它以露鋒頓筆起筆,筆勢綿長,鉤畫按筆出鋒,姿態婀娜。

(3)臥鉤。如圖中的“心”字。輕筆入紙,順勢向右下行筆,用力由輕至重,至收筆處頓筆回鋒挑出。

(4)橫鉤。如圖中的“運”字,其發筆同橫畫,調鋒後向右行筆,至折角時提翻,轉一暗圈後向右下作點,最後輕提筆鋒,調中後向左下鉤出。

(5)背拋鉤。寫該鉤時首橫忌水平,略斜以求整體平衡,先重後輕,先慢後快,折筆處略頓後向左下行筆,呈弧勢向左曲,再向右下圓轉稍快行筆,收筆時稍駐,提筆向上出鉤。如下圖中的“風”字。

(6)浮鵝鉤。如圖中的“也”字。先向上逆入輕點,調鋒後引筆下行,至轉角時提筆中鋒,宜圓潤有力;再向右運筆,至出鉤時蹲鋒,得勢後用力向上出鋒,力要送到鋒尖。

7.提法

提,亦稱挑。古人稱挑法為“策”。策者,鞭策之意。以鞭策物,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書法三昧》中說:“策法,仰筆趣鋒,輕抬而進,有如鞭策之勢。”所謂“趣”,即側行貌,喻作挑時當帶側勢。柳宗元《八法頌》中說:“策仰收而暗揭。”“暗揭”就是空中作收勢。由於寫挑法時側鋒點入,鋒尖上仰,已帶偏側之勢,運筆時當邊走邊頓挫,邊挫邊提,至收筆時,鋒已收歸畫中,故行筆不宜太快,快則形成偏鋒浮薄之弊。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1)斜提。如圖中“指”字。其書寫方法是:先朝左下輕鋒逆人,略提,再向右下切入作點,點後逐步頓挫,邊走邊提,至出鋒時迅速於空中作收勢,取勢較斜。

(2)平提。如圖中“如”字,起筆同斜提,只是取勢較平,形狀較長。一般而言,提的變化主要在取勢、長短以及起筆處。

8.折法

折是由橫與豎或橫與撇等組成,它是由兩種筆畫連接而成。

(1)橫折。這是橫與豎的連接。先寫橫,收筆時向右下略頓,再向下寫豎。轉折處是寫好該筆畫的關鍵,應細心體察。如圖中“四”字。

(2)豎折。這是豎和橫的連接。如右圖中“延”字。它是先寫豎,收筆略輕提起,筆尖在空中轉向右切之勢,再向右寫橫。

(3)橫折撇。如圖中的“多”字。該折是橫與撇的連接,橫稍短,撇有弧度,忌直。

(4)撇折。如圖中“終”字。這種折在絞絲旁中較多見。其寫法是:先寫短斜撇,收筆速稍慢,順筆勢頓筆寫右尖橫。—般是撇長橫短,橫具—定的斜勢。

四、《樂毅論》的章法特點

《樂毅論》的章法屬於“縱有行,橫無列”這一種。這種佈局由於打破了橫格的束縛,因此從形式上來說要比其他章法,如“縱有行,橫有列”這種來得靈活。這種章法縱行排列規整,左右參差不齊,於有序無序的矛盾統一中,既擺出不可侵犯的至尊架勢,又透出活潑而輕鬆的氣息。

試觀《樂毅論》,通篇形勢錯落,行間疏朗,風致蕭遠。其章法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增之不得,減之不成,猶如天成。

這種章法,由於打破了橫格的束縛,在臨習時特別要注意到一行中參差起伏的變化。明人湯臨初《書指》中說:“真書點畫,筆筆皆須著意,所貴修短合度,意態完足,蓋字形本有長短、廣狹、大小、繁簡,不可概齊,但能各就本體,盡其形勢,雖復字字異形,行行殊致,乃能及其自然,令人有意外之想。”同時也要特別注意到每一行中上字與下字之間的關係和行氣的流貫。凡字無論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之處,楷書往往就是通過字形跌宕的姿態而產生體勢的。包世臣《藝舟雙楫》曰:“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這種於參差中求自然、於錯落中求流貫的佈局,大大地增添了小楷章法的情趣。

《樂毅論》在章法上還表現為行氣連貫,收放不同的字能處處巧妙搭配,如右圖中第三行從“海”到“齊”五字,這一組稍從,顯得比較灑脫;接著從“以”到“主”四字,這一組以斂為主;緊接著從“之”到“兵”四字又比較縱逸;下邊四字則有收有放。整行字縱斂相間,節奏明快,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匠心。

五、《樂毅論》的結構特點

《樂毅論》結字在追求均衡美的原則下,更加註重變化。具體分析如下:

1.粗細變化。如對該帖精讀細研,便會發現不少字的筆畫細處極細,粗處極粗。以較能體現結構架勢的長橫來說,雖然一般說來均比短橫為細,但各字的長橫與長橫比較,仍有微妙的粗細之別。例如圖中筆畫少的“士”字長橫粗強,而筆畫多的“華”字長橫細健,“光”字長橫左粗右細,“兵”字長橫左細右粗,“書”字長橫細腰微臥。圖中“公”字各畫均較粗壯,而“即”字多筆粗強,少數纖細;“變”字上部筆畫較細,下部捺腳粗渾;“彌”字左部雄壯,右部較細。如此鬼腕神管的不同提按變化,造成各種筆畫的輕重之別,賦予字體不同的神情——或“若起若臥”,或“若愁若喜”,呈現出動人的生命意趣。

2.伸縮變化。《樂毅論》在筆畫伸縮方面的處理是多種多樣的:圖中“華”字七橫一長六短,其草字頭下的一橫與末橫都寫得極短,突出長橫與中豎向外擴張的氣勢;“義”字斜鉤盡力向右下伸展;“焉”字首長畫橫覆,下部四點及折鉤橫向分佈,三個短橫細而短縮,於是造成險異結體;“極”字木字旁豎筆有意縮短,為的是讓右部底橫左伸其下,以便造成另一種新異構築。這種種伸縮之筆疏密相襯,縱斂交錯,妙中增奇,意趣迭生。

3.大小變化。雖然《樂毅論》的布白是以均衡、規整為主調的,但若細細分析起來,其字體結構的大小變化是異常豐富的。如圖中的“切除暴不”四字,順次為一扁二方三高四短小,呈現四種面貌,其中第三個字和第四個字的結體,大小懸殊,這是以各字的本來面目自然形成的節奏。然而,圖中的“淹留”二字,卻似乎是書家故意造成的大小之別。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4.楷合隸意。《樂毅論》雖為楷書,但其隸書意味濃重。如圖中的“其”字,橫畫特別長,是一個字的主筆,有“千里陣雲”之態,使整個字具有強烈的橫向延展性,其作用與隸書中的波畫相同,但形態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圖中“天”字的捺畫,極力向右下伸展,非常舒展。圖中“下”字的點則是直接從隸書中借用而來,具有向右的運動感,使人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向右移動。另外,帖中的豎畫大多數較短,且上粗下細,給人的視覺感受是上實下虛,這樣就減弱了該畫在整個字中的縱向力度感。圖中“尹”字的縱撇改為回鋒撇,與隸書中的掠法相似,具有隸意,並且該畫的長度較短,從而縮小了整個字的高度。帖中還有一些像“雙人旁”(如圖中的“徒”字)、“足字旁”等也是從隸書中脫胎而來的,這些具有隸意的偏旁部首起到了點綴作用,使得該帖在秀雅行氣中有了一種古樸的意韻。

5、楷含行草。儘管《樂毅論》工謹整飭,但仍不乏率意、飄逸、靈便之處。這無疑來自行書和草書的寫法。如下圖中的“求”、“流”、“致”三字。在工-整嚴密、一絲不苟的楷書中出現一兩個行草寫法的字,能增加通篇的活潑靈動。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6、特殊寫法。《樂毅論》中有許多字的寫法比較特殊,這樣在整個帖中就顯得變化豐富。如圖中的“圍”字,左邊一豎較短,以至不能包容圍框裡的內容,但作者把上部寫得很嚴謹,再加上橫豎寫得很規範,以致下部的斷開並未影響整個字的嚴謹。在這種情況下,千萬不可寫到中間再把第一豎續長。下圖中的“暴”字是個古異體字,筆畫較多,寫此字須有全局觀,寫上部即要謀劃下邊,才不至於上松下緊,捉襟見肘。該帖對這種筆畫較稠的字採取任其自然的處理方法,而不是故意壓縮,硬把它壓縮在一個字的空間裡。這種崇尚自然的結構觀與後來顏體“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的結構處理模式可以說大異其趣。而左圖中的“虧”字是個繁體字,但在結構處理上很有特色:下筆體勢開張,左部似乎沒有給右邊留下生存空間,下部則揚左抑右,充分體現與右邊部分的呼應;右邊部分則巧妙地穿插進左邊的空檔之中,使人一點兒也不覺得勉強,下部又化繁為簡,同時與左邊遙相呼應。整個字既穩健又輕靈,確為難得的佳構。

六、《樂毅論》的臨寫分析

我們知道,讀帖、臨帖與模擬性創作,是學習書法藝術的三種重要方法。三者各有功用和特點,相互間又有著必然的、密切的關聯。其中,臨帖是關鍵,學書者在這方面下的功夫也最大。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樂毅論》臨摹要點指南

在臨帖時,我們首先應進行整體幽臨寫,即先把整個字帖的大概臨寫下來,從整體上人手。有人開始臨帖時喜歡一個字一個字地臨,實際上這種方法不太可取。因為,你對全篇字形、章法結構認識還不太深,怎能理解一個字的寫法?這好比學素描,比例都不知道,就去刻畫局部,那就越發不像。而整體性臨寫能使你輕鬆地進入作品,你的任務是驗證讀帖的感覺是否正確,然後及時修正。同時在臨寫時,一定要凝神靜思,收視返聽,心平氣和,思想集中,特別是對正在臨寫的字,要觀察得仔細,對其筆意、筆法、體勢要心領神會,落筆則自有會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