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至孝古风存,感受平遥古城的丧葬习俗

位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古城,距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平遥古城曾为尧的封地,周宣王姬静时(前827-前782)筑城,至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平遥古城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明清城市格局,民间也延续了诸多明清传统习俗。

平遥古城的丧葬礼制,始终遵循顺治初年的“士庶人丧礼”。时至今日,礼制严谨、礼仪规范。始终以“孝”、“礼”为主导,贯穿葬礼的整个过程。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平遥古城至纯至孝的丧葬习俗。


至诚至孝古风存,感受平遥古城的丧葬习俗


【衣殓】衣殓也即葬礼中的小殓,按平遥话说叫“装裹”,即为将去世的亲人穿上寿衣。老人病危的时候,要赶在咽气前为其穿上寿衣,意在通过寿衣为老人“冲喜”。如果赶在咽气后才给穿上寿衣,则意味着老人赤身赴阴曹地府,实为子女的不孝行为。


至诚至孝古风存,感受平遥古城的丧葬习俗


衣殓前要先给老人沐浴、梳头(女)、剃头(男),让其干干净净地离开这个世界。剃头只需要剃去前额及两鬓的头发,谓之“留后”。衣殓完毕后,全家老少在老人跟前吊哭,送别亡灵。然后由逝者的老伴或年长的妇人把逝者的枕头撕一小口,放在棺材下,以期盼其早超生,待出殡之日,将其火烧在家门外。


至诚至孝古风存,感受平遥古城的丧葬习俗


【报丧】衣殓完毕后,接下来就是报丧。报丧分两大环节,一是向村里人左邻右舍报丧;二是向娘舅家报丧。给村里人报丧时,用“三五麻纸”张贴在家门上,贴的方位为男左女右。如果夫妇一方早已亡故,左右都要贴上,视为报丧纸,告知族亲及邻里家中有人去世。


至诚至孝古风存,感受平遥古城的丧葬习俗


最重要的是向“人主”(亡人之主)报丧,男性死亡报娘舅,女性死亡报娘家。报丧时孝子需头系三角白布,穿鞋要偃后并趿拉着走,亡父偃左,亡母偃右,双亡皆偃。孝子来到人主家,进门双漆跪地,哭诉备报丧情,并呈上扯下的孝布,叩请人主即去探验,便于入殓。


至诚至孝古风存,感受平遥古城的丧葬习俗


【大殓】大殓为“成棺”,也即把死者的遗体装入棺内,做最后的告别。放入棺木之前,由死者的儿媳或孙媳把其生前用的陶瓷碗摔碎在棺材前,然后大哭,此所谓“摔十病钵”,用孝心感化死者,求他/她带走各种疾病,以保全家人平安健康。


至诚至孝古风存,感受平遥古城的丧葬习俗


棺木放好后,上铺布单,按“北斗七星”状摆放七枚铜钱(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寓意后背(辈)有钱财。铜钱摆放完毕,接着是入棺,入棺时长子抬头端,次子抬脚端,尸殓入棺。然后把死者生前喜爱的物什放入棺内,手中握有少量铜钱之类。死者身上置桃树一枝,便于途径“恶狗村”时防身。入殓后要钉棺,钉棺时孝属皆跪于棺前说“XX躲钉子!”孝属们要吊哭一番,并放置“长命灯”在棺上,大殓完成。


至诚至孝古风存,感受平遥古城的丧葬习俗


【灵堂丧棚】灵堂丧棚多设置在自家堂中,棺木头东脚西放置后,用“避沙珠”(棺前置四扇窗格式的木架,上有彩画玻璃)隔开灵堂,前为祭堂、后放棺木,棺木两头地面上放若干谷草,孝子跪哭于头端,孝女、孝妇坐哭于脚端。“避沙珠”前放灵前山,中有纸戏台,为亡者演戏。


至诚至孝古风存,感受平遥古城的丧葬习俗


【行魂】行魂也即烧纸,据传人死后,进入“六道轮回”前,要先到“望乡台”上,回眸生前的世界,注视子女的孝行。所以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三天夜里,孝子为首,全体孝属进行行魂礼。约九点时,孝属沿预定的“送殡”路线行进,白纸灯笼领路,孝属各持供香一支,孝子沿途大声哭泣,让亡者感其伤悲。


至诚至孝古风存,感受平遥古城的丧葬习俗


【吊祭】亲友吊祭亡人,讲究孝子重孝在身不便送客,亲友询问是否需要帮忙,然后就寒暄告退了。如出殡日期为第七天或第九天,一定要在第五天停止吊祭,谓之“避孝”。亲友吊丧,门外必有人恭候报之“来客!”院中奏鼓乐,客行香奠祭,孝子孝女跪哭,吊者行四叩首起立,由孝子跪行而出,将哭丧杖横置面前,行二叩首,后为贤孙,次为孝女、孝媳,均要“还礼”。


至诚至孝古风存,感受平遥古城的丧葬习俗


【出殡】出殡为入土为安的日子,时日多由阴阳先生推定。推时日要从死者亡日数起,取单日出殡,防“重丧”。若亡者已为耄耄之年且“四世同堂”,可延至第四十九日安葬,便于子孙能更好地尽孝悌之心。在平遥,为让邻里乡亲知道子女的孝道,出殡当天,家门外摆放一大枝柳树,谓“掩魂杆”,待父母下葬后栽于墓上,以保佑家中香火旺盛。此外,“挂包头,别帔金”之俗,体现丧者福寿双全、儿孙满堂。出殡时,前为孝子白布拉灵,为“拉御车”,后有孝媳孝女“托灵”,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行至地头,孝属要“辞灵”(对灵柩四叩首)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