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老宅的二道门和砖雕绘画,浓缩了太行山古民居建筑文化


太行山区隐藏着很多古民居瑰宝,河北沙河市绿水池村就坐落于柴关乡美丽的太行山水之间,距离市区40多公里。绿水池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移民成村,村庄南、西、北三面环山,东南面绕河。村内居民186户,598口人。绿水池村王姓家谱记载:村内王姓与王硇村的王姓同宗,都是王得才后代。

绿水池村村南有就是一条小河,平日无水,只有夏日雨季才有水。但是,村口不远河道的落差处由于山涧常年渗水形成一个水池,状若龙形,四季碧波荡漾,流水潺潺,故而得名绿水池。这时该村盛夏的一个清晨,古老的民房映衬在青山绿树之中,显得十分安静。

绿水池为南太行山区十分典型的传统村落,有民居300余座,八成以上为清代、民国建筑。眼前这位老人的家就是一座有着100多年历史清代的老宅。他叫王庆民,今年65岁,老宅的古门楼古朴典雅,显得十分厚重,富有岁月的沧桑感。


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古石楼宅院,有北屋主房,东西配房和南屋,很像北京的四合院。其、相传,这个宅院原本是该村一户财主家的房子,解放后土豪劣绅被打倒,王庆民的爷爷辈从政府手中将这团院落买下。东配房的屋顶前些年因漏雨做了翻修,改成的现在的平顶。

风风雨雨,时光荏苒,王庆民祖辈已有五代人在这儿居住,延续香火,福乐安康。古老的院落中,昔日全家人的欢声笑语仿佛就在耳旁。

院落中最精彩的是这个“二道门”,也叫“扇屏”,由两根木柱、两个雕花石墩、四扇门板门组成,正反面题有唐诗宋词等名言绝句书法,给小院平贴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平日里“扇屏”是关闭的,只有家中过红白喜事或有重要客人来访时才会打开使用,平常从扇屏两侧进院。这也是绿水池村特有的古老建筑和民俗风情。王庆民老人介绍扇屏的功能。


王庆民的老伴儿说,现在在扇屏上看到的题字和绘画图案,是20年多前儿子结婚时请本村乡村画家王振民重新着色和绘制的,沿用至今。漆墨虽已脱落,图文依旧可见。

在院中扇屏前,王庆民夫妇与本村74岁的乡村画家王振民老人合影。王庆民介绍说,王振民在村里是个文化人,喜欢写写画画,很多村民家的门楼看墙都请他去画。但是、王振民很谦虚地回应道: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老了登高爬梯的画不动了。

王庆民老宅院的门楼有青瓦罩顶的雨罩门檐,门楼整体结构更是集结了传统的书法、绘画、木雕、砖雕等民间传统艺术。

老人家的门楼上刻有精致的彩绘图案,上面木雕的牡丹花图案寓意花开富贵。门楣上方的寿字寓意家人健康长寿。门楼上方中间横板上画有山水、松柏、亭台楼阁,两端配有升腾的云龙图案,表意飞黄腾达。

雕刻精美的楼门装饰木雕。不难看出这里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当时工匠们的精湛手艺。

王庆民家门楼上方的“八仙祝寿”图,颇具传奇色彩和地方特色。

王庆民门楼墙体上部还砌有精美的砖雕,图案为初绽的牡丹花朵、花叶,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独具匠心。砖雕饰以天然矿石颜料,数百年不退色,风姿不减当年。

在这个太行小山村,古石楼、古民居多为瓦房,王庆民家的老宅在绿水池村也成为一个历史的缩影。

这里,青灰色的瓦片成了古民居脊梁上的“鳞片”,在青山秀水的远古村落中熠熠生辉。每一片图形各异的滴水、瓦头、脊瓦都蕴含着雅致和朴素的历史质感,承载岁月的积淀,默默守望着这片人杰地灵的美好家园,这一砖一瓦正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