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丹豆終不悔—記淮南高級農民技師李佩樂和他的“八公仙豆”

八公山,因為淮南王劉安在此煉丹而聞名於世;八公山,因為一道美食而享譽四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創制“八公仙豆”並註冊商標品牌的人並非專家學者,而是鳳臺縣農村一位數十年痴迷豆文化研究傳承的高級農民技師。他就是顧橋鎮農民李佩樂。

李佩樂二十多年前成立全省首家五彩米研究所,培育生產“淮王貢米”,那時,他就對淮南王煉丹的原料之一——當地野生黃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由於採煤沉陷、生產基地遭到損毀才得以全力研究八公山豆文化。他以“探尋淮南豆腐歷史軌跡”為課題,追蹤尋源,做加工豆腐的主要原料大豆的文章,全力打造“八公仙豆”品牌,開始了人生新的跨越。

李佩樂從此痴迷豆文化,在與農業、文化部門友人廣泛接觸交流的基礎上,受到了更深的啟發,決心從一個側面打《淮南子》歷史文化牌,想別人未想之事,做別人未做事業。著眼“八公山豆腐”這一地方特產,挖掘美食文化,李佩樂以逆向思維追根求源。他介紹說,都知道八公山豆腐細嫩、圓潤,口感好,但很少有人去探究為什麼好吃。如果追尋原因,生產原料最為關鍵。這個原料就是大豆,而歷史上真正八公山豆腐是當地土生土長的“野”黃豆。李佩樂回憶說,小時候,最難忘的美食就是“香香豆”,本地生產的小黃豆經農家鐵鍋爆炒香脆可口、回味無窮,大人孩子作為零食食用,特別有淮河人生活氣息。

豆腐文化之源是豆文化。八公山一帶所產大豆有生產豆腐的天然優勢,常言道: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淮河之美美在水、土,好在氣候,更有豐富多樣的物產。當地大豆就是大自然的造化,有“神仙豆”美譽。八公山大豆有2000多年曆史,以前為野生,適應性強,營養豐富,淮南王劉安就是用這種大豆才“煉”出鮮嫩的豆腐。

李佩樂著眼歷史文化,致力打造豆文化品牌的思路,另闢蹊徑,別出心裁,他明確了四個思路:遍訪名家、收集豆皿、邀寫字畫、生產豆品。通過《淮南子》研討會,李佩樂有幸結識了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陳教授是國內研究《淮南子》的權威專家,出版專著作達28部,他對李佩樂致力於豆文化研究的精神十分欣賞,並給予了多方面的支持。除了命名八公仙豆為“天下第一豆”,支持註冊品名外,還以史實支撐,為李佩樂收集的豆皿正名為“八公丹器”,這是一個創舉,前無古人。陳教授說,對八公丹器的命名,有三個方面可提供有力的證據:一是《淮南子》提到“器”的地方就有41處,涉及“丹”字19處;二是一些理論文獻書籍有丹、器的記錄;三是後來出土的文物就印證了古書中的記載。

為了收集豆皿,李佩樂省吃儉用,把所有積蓄都用來購買。他踏遍周邊古玩市場,凡收藏界舉辦活動他都踴躍參加,他還與各地收藏者建立長期聯繫,一旦發現市場上有丹器,他就及時購入。幾年來他收藏的丹器足足有幾千件,令人驚歎的是他從景德鎮訂製了兩個2.2米高的豆皿,可謂“天下第一豆”,成為收藏館一大景觀。他經常邀請知名書畫家前來揮毫潑墨,以“豆”為主題寫字作畫,目前家裡收藏的各種字體的書法作品不下2000件,同時,他還把這些作品拿出去參加各類文化展覽,傳播八公仙豆文化。

文化服務於經濟,最終落腳點要開發出產品。2015年,李佩樂註冊了“八公仙豆”系列產品,商標為“八公仙”,實現了從研究豆文化到研究、生產並重的轉變,他注重發挖神仙豆文化,傾情打造淮南“旅遊產品”、“地方名特優”,並在今年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國慶節之際,首先推出淮南鳳台特產“八公仙·豆”、“八公仙·醬”兩款地方美食,緊接著還要陸續生產“八公仙·醋”“八公仙·菇”“八公仙·酒”等系列產品,讓根植於淮南八公山的豆文化在淮河母親河的滋潤下茁壯成長、遍地開花,讓八公仙豆品牌走出安徽、走出國門,為鳳台掙得更多的榮譽,為《淮南子》文化的傳承發展拓展新的空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