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嶺山裡行走,在茅棚和老房裡,偶爾能碰到短住或長居的修行人

澇峪距離西安很近,是秦嶺北麓72個峪口之一。小山岔穿越到大山岔,是一條非常不錯的徒步路線,全程約15公里。大山岔,小山岔,其中間隔兩道梁,樑上零星居住著幾戶人家。秋日天朗氣清的一天,我們進入了這個隱秘的山中世界。

在秦嶺山裡行走,在茅棚和老房裡,偶爾能碰到短住或長居的修行人

之前我經常拍攝的柞水、寧陝、鎮安、山陽,屬於秦嶺南坡,但澇峪的小山岔和大山岔,屬於秦嶺北麓。秦嶺北麓和秦嶺南坡雖然同屬秦嶺,但北麓屬北方,南坡屬南方,風景略有區別。這一幅照片宛如世外桃源,尤其是山間那一棟小房子,成了畫面點睛之筆。

在秦嶺山裡行走,在茅棚和老房裡,偶爾能碰到短住或長居的修行人

大山岔、小山岔山中的農家,如今大都已經搬走了,一棟棟的空房子,就稀稀拉拉地散落在山間。不過,搬走了的主人,偶爾也會回到老房子去。餵養點蜜蜂,採摘些山貨,看一看老房子,回味和駐足曾經的家園。春天時看百花盛開,夏天時看樹木生長,秋天時曬一曬家鄉的太陽。

在秦嶺山裡行走,在茅棚和老房裡,偶爾能碰到短住或長居的修行人

山還是曾經的山,房還是曾經的房,只是人不再是以前的人。這樣山居生活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但關於山居生活的記憶,卻正在我們心中變得濃稠起來。稠得呀,夜夜進到夢裡去。在夢裡,日出雞鳴,推開房門,拿著鋤頭,翻開泥土,撒下種子,靜靜地等待莊稼的生長,四季的輪迴,一茬一茬的人來了又去……

在秦嶺山裡行走,在茅棚和老房裡,偶爾能碰到短住或長居的修行人

寒露以後,秦嶺北麓的群山,漸漸有了秋天的韻味。滿山的林子染上了顏色,天空也變得更加清朗。秋風從上往下吹,把闊葉樹的葉子,一片片吹落掉在地上。這個時節呀,山裡的人懶洋洋的,因為果實已經收穫,接下來的日子都是好日子,而且還很多,多得足夠用來慢慢消遣。又吃又喝沒煩惱,這樣閒一點的生活,是多好的狀態。

在秦嶺山裡行走,在茅棚和老房裡,偶爾能碰到短住或長居的修行人

秦嶺之所以這麼美,就是因為有這樣的老屋、瘦樹。山中的歲月,彷彿是另一個世界。這裡孤寂冷清,但凡有一個人出現,都像從聲音裡走出來一樣。很慶幸,西安距離秦嶺近,我們雖然生活在城裡面,但週末時偶爾的徒步,可以短暫忘卻生活的煩惱。

在秦嶺山裡行走,在茅棚和老房裡,偶爾能碰到短住或長居的修行人

人走了,道路漸漸消失在草叢中,消失在密林裡。原先開墾出來,耕種了幾代人的土地,也逐漸荒蕪、冷落。只有在秋冬季節,草枯葉落的時候,才能隱隱看到田埂。很多朋友問我們,是怎樣找到這些村莊的。其實很簡單,我們之所以能夠找到這些山中的村莊,藉助的是幾年前的高清衛星地圖。地圖上,可以看到土地和房舍。

在秦嶺山裡行走,在茅棚和老房裡,偶爾能碰到短住或長居的修行人

不過,只有等徒步到了目的地,才能真正感受到這些地方的寧靜。看著眼前的這些野草,我分不出他們是蘆葦、荻、芒或者白茅。我想,大部分的朋友也和我一樣。我們從書本學到了很多知識,卻唯獨沒有向大自然學習過,沒有向實際的生活學習過。我們的詞彙也不豐富,吟誦不出紅荻黃蘆秋已老、斷腸蘆葉荻先秋這樣優美的詩句。

在秦嶺山裡行走,在茅棚和老房裡,偶爾能碰到短住或長居的修行人

這裡幾乎已經沒有人居住的痕跡了,不過秦嶺北麓的這些老房子,還有散落山間的茅棚,卻漸漸成為隱士們遮風避雨的居所。在山裡行走,偶爾也能碰到短住或者長居的修行者。這些修行者,懷著不同的心態與相同的目的,來到這裡尋找終結的心靈歸屬。希望在俗世與理想之間,搭建一條通道,尋找一條捷徑。

在秦嶺山裡行走,在茅棚和老房裡,偶爾能碰到短住或長居的修行人

溪水清澈,草木茂盛,溝壑縱橫,群山莽莽蒼蒼,天空藍天白雲。在這樣的山裡行走,人的心情會非常放鬆,腦袋裡空空,啥都不想。煩惱忘記了,竊喜也忘記了,空明澄淨,彷彿進入了讓虛空的狀態。每一個人,只會去關懷眼前的一草一木,只會去心繫這一口一口甘甜的山中空氣。

在秦嶺山裡行走,在茅棚和老房裡,偶爾能碰到短住或長居的修行人

大約十幾年前,小山岔和大山岔的村子裡,還住著不少人。不過現在人走了,只剩下稀稀落落的老房子。不過,因為有村莊在這裡存在過,因為有人在這裡居住過,所以房屋的周圍,長滿了各種果樹,甜甜的蘋果,紅紅的柿子,酸甜的棗子……純自然的風景再美,如果缺少了人,就會缺少靈魂和核心。

在秦嶺山裡行走,在茅棚和老房裡,偶爾能碰到短住或長居的修行人

從小山岔穿越到大山岔,會經過一段分水嶺山樑,山樑高度海拔1620米。上山途中,會碰到一段大約200米左右60-70度的陡坡。喜歡徒步的人,肯定會感覺非常酸爽,還好其實很安全。在分水嶺山樑上看,視野開闊,景色絕美!本組圖片拍攝於2019年10月19日,地址秦嶺西安市鄠邑區澇峪沙窩村小山岔、大山岔。喜歡秦嶺,歡迎關於“專業行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