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大良溝:一個窮山溝的蝶變之路

在巴林左旗碧流臺鎮東方紅村

有條依山勢形成的狹長山溝

過去

因滿溝亂石

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大梁溝

如今名曰大良溝

既是溝裡現狀的真實寫照

也是鄉親們對美好生活

寄予的無限嚮往

過去大梁溝,如今大良溝。一字之差,真實地反映了一個窮山溝的蝶變之路。

巴林左旗大良溝:一個窮山溝的蝶變之路

村民在製作紙質工藝品

巴林左旗大良溝:一個窮山溝的蝶變之路

昔日大梁溝:一進山溝步步踩石頭

大梁溝地處丘陵地帶,十年九旱,人多地少,土地貧瘠,是典型的窮鄉僻壤。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梁溝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山上的樹木砍伐殆盡,水土流失嚴重。一遇暴雨,必發山洪。自然災害加之人力毀損,溝內是荒山禿嶺,滿溝亂石。

沒有盼頭的鄉親,紛紛背起行囊外出打工。當時,全村268戶1070口人,僅剩下200戶700人。留下來的鄉親靠著3畝山坡地,種點雜糧雜豆,“望天收”過活,好年景每畝地收入二三百元,“10畝大荒山,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

2018年主動從處級幹部崗位提前退休、返鄉當村官、帶領鄉親建設美麗鄉村的大良溝黨支部書記田仲成唏噓不已地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大梁溝依然水土流失嚴重。鄉親們編出‘一進大梁溝,步步踩石頭’的順口溜來形容當時的惡劣生存環境。”

“外村女方家長趕著馬車到溝裡相親,連條路都沒有,直接掉頭回去。”65歲的村民張銳苦笑著回憶往事。

巴林左旗大良溝:一個窮山溝的蝶變之路

繡花增收

啃山攔水,誓叫山溝變模樣

“再不改變,這地方沒法生存!”大梁溝人下決心償還“生態欠債”,開展造林綠化、治水治山行動。

大梁溝人始終把生態建設當作頭等大事,重點抓果樹種植和生態治理。昔日大梁溝歷經多年治理,終於改變了模樣,鄉親為其改名大良溝。

2000年,時任當地鎮黨委書記的田仲成,多方籌措10萬多元,爭取到鉛絲和各種器械,修整亂石路,通行狀況得以改變。

2013年,大良溝所在的東方紅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大良溝蒙古野果股份合作社,村民將2500畝果樹、1400畝坡耕地、1座貯果窖以租賃形式入社經營。

2014年,村班子確定了“結構調整種果樹、轉變方式搞旅遊”的發展思路,以土地入社的方式,將村民全部納入合作社,走集約發展、科學發展、多元發展的路子。合作社融資1150萬元,將村裡的2178畝耕地統一流轉,改造為經濟林基地,栽植安果梨等6個品種8.2萬株果樹。昔日的萬畝荒坡變成“花果山”,“窮山溝”變成“經濟溝”,形成了“整村多元、業態豐富、產品多樣”的鄉村旅遊發展新格局。

也是在2014年,大良溝人抓住美麗鄉村建設契機,投資投勞2000餘萬元,以民居改建、改水改廁、綠化美化亮化、道路硬化、景觀塑造、河道整治、活動場所建設、農家樂培育等工程為主要內容,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莊整體形象,成為全旗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典範。

小流域治理需要下大力氣。對這項關乎百姓利益的民心工程,大良溝人通過修建攔洪壩等工程,不讓洪水下山,變害為利,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構建綠色生態屏障,營造山清水秀的良好人居環境,助推農業增收和民俗旅遊產業的發展。

去年初春,乍暖還寒。大良溝的山坡上一派忙碌景象,村黨支部帶領村民開始砌攔洪壩。到夏季結束,大良溝北溝治理工程歷時一個月,共清理土石方6450立方,回填土石方2190立方米,毛石10727立方米,鋪設鉛絲網45054平方米。

幾年來,大良溝通過爭取以獎代補和一事一議項目,建造攔洪壩53處,動用石方16000多立方米,投工投勞70餘萬元。

合作社理事長李瑞說:“我們把幾道山溝的攔洪壩砌好,水下不了山了,生態會變好。生態一好,啥都好了。”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成為村民共識。

巴林左旗大良溝:一個窮山溝的蝶變之路

(文化展廳)

今朝大良溝:詩情畫意小山村

曾經的大良溝因地處大山深處,交通不便,山裡的林果運不出去,有點抱著金碗要飯吃的意思。如今寬闊筆直的道路在村中延伸,奼紫嫣紅的鮮花開滿了房前屋後……走進大良溝,果樹鬱鬱蔥蔥,一排排整齊的房舍排列在寬闊的馬路兩邊,小村充滿了詩情畫意。

貧困戶周俊傑的妻子在生態治理中編織鉛絲網,2018年收入近萬元,摘掉貧困帽子。村民翟春城高興地說:“我今年果樹收入20萬元。林間種草,保護了生態又增加收入。”

群眾從生態建設中看到家鄉變美了,收入增加了,幹勁也大了。田仲成回鄉擔任村官後,充分展示人格魅力,在聚鄉賢攏達人上下功夫,政府、幫扶單位、鄉賢達人支持大良溝建設的力度越來越大:吉安公司今年又捐贈樹苗5千株;鄉賢李華為家鄉捐贈樹苗2萬株……

生態溝經濟效益初顯:2018年全體村民通過生態建設人均增收4500元;貧困戶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帶動全村建檔立卡34戶中的30戶穩定脫貧。

田仲成滿懷信心地說:“我們的目標是讓鄉親富起來。再過三五年,真正山川秀美的大良溝會給鄉親帶來更豐厚的實惠!”

巴林左旗大良溝:一個窮山溝的蝶變之路

正在修建的普法長廊

未來大良溝:流金淌銀不是夢

田仲成告訴記者,下一步,大良溝依託與洞山果園連片的地理優勢,捋出了打造大良溝生態旅遊度假區的建設目標。一是推行“養畜+暖棚蔬菜”的庭院經濟。二是積極發展林下食用菌經濟,通過鄉賢及旅客品嚐“家鄉味道”的方式營造良好口碑,為家鄉山野菜找到銷路。三是開發農家樂、特色採摘等旅遊產品。大良溝最美四月天。春日漸暖,萬畝杜鵑花競相盛放;山澗泉水順流而下,溪流潺潺……四是確定人均2頭驢、戶均10畝林、家家半畝園的發展目標。五是發展葫蘆、刺繡等手工藝品,建立手工藝品展示廳,讓鄉親坐在炕頭上就可增加收入。六是發展包括民俗博物館、五七洞、國防工程在內的紅色旅遊。

根據這樣的目標設計,大良溝每年可接待遊客2萬多人,解決就業崗位300多個,直接或間接帶動1000多位鄉親受益,實現年產值4500萬元。到十三五末期,人均有望增收2萬元。

美麗鄉村的藍圖已經繪就,大良溝人正在將它變為現實。狹長的大良溝兩側自山下至山頂遍佈蒙古野果、山杏樹、山杜鵑、原始次生林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良好,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未來大良溝,流金淌銀不是夢。

57歲的佟金霞自幼因病雙腿截肢。自從她學會葫蘆製作手藝後,每月利用空閒時間,坐在炕頭上,就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我這身體狀況,打工沒人用。坐在家中風吹不著雨淋不著,抽空兒乾點兒,就能有收入,過去想都不敢想。”她樂呵呵地說,“也算自強自立吧。”74歲的龐彩花老人利用空閒時間在家刺繡拿到展示廳去賣,每月能有近兩千元的收入,“像我一樣的刺繡者,村裡能有六七位。”

巴林左旗大良溝:一個窮山溝的蝶變之路

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巴林左旗融媒體中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