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這所高校,1間宿舍2位“優青”,141篇學術論文,59篇SCI檢索

141篇學術論文、59篇SCI檢索、2位“優青”、1間宿舍

這兩位“學神”的故事。

牛!這所高校,1間宿舍2位“優青”,141篇學術論文,59篇SCI檢索

李炎隆老師和許增光老師

故事的開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兩個概念:

“優青”是什麼?

“優青”是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的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統計數據,2019年國家優青項目的受理項目數額為5623項,但僅有600人獲此殊榮,資助率僅為10.67%。

牛!這所高校,1間宿舍2位“優青”,141篇學術論文,59篇SCI檢索

歷年來國家優青項目資助率統計

什麼是SCI?

SCI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簡稱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之一,是目前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

那麼,一間宿舍走出兩位“優青”概率是多少

一間宿舍同時出現兩位“優青”,簡直不可思議。但這種極小概率的事件就發生在西安理工大學裡,在理工大廈南322宿舍,這間宿舍同時走出了該校水利水電學院的兩位“優青”——李炎隆老師和許增光老師。

理工大廈一間宿舍住6名同學,其中兩名同學榮獲“

優青”的概率是多大?一間宿舍共計發表學術論文141篇,其中SCI檢索59篇的概率又是多大?也許無法得出精確數字,但按照中國的科研院所、高校數量,以及在校學生數量估算,這個概率幾乎為零。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兩名“學神”老師的故事。

初識水利 相遇西理工

2001年夏,又是一年開學季,西安理工大學又迎來了一批帶著夢想的少年們,其中一個山東小夥和一個陝西小夥帶著重重的行李相遇在理工大廈南322宿舍,他們就是李炎隆老師和許增光老師。李炎隆老師和許增光老師在理工大廈322宿舍開啟了他們大學四年、研究生三年同班同宿舍的同學時光。

“你為什麼報考這個專業啊?”許增光問。

“陰差陽錯吧,我被調劑了,你呢?”李炎隆聳聳肩。

“我算是受家庭影響吧,我家人是西理工畢業的”。

如今水工專業的兩位青年帶頭人,他們的話匣子就這樣打開了。跟現在一提起水工專業“旁徵博引,神采奕奕”的狀態截然不同,他們也曾有過迷茫。一個“大牛”的誕生,必將經歷“小白”時期的懵懂。 沒有天生的達人,所有的成功都是持之以恆積蓄來的能量爆發。

本科期間,他們深知課堂的重要性,跟隨老師的思路,緊扣課本上的內容,不懂就問,多做多練,成績一直名列專業前茅。通過對專業知識循序漸進地學習,他們從最初的“跟著學”到“想著學” 再到“搶著學”,將個人主觀能動性發揮在汲取知識的每一個環節。通過水工專業的生產實習,他們對專業的認識和理解也漸入佳境,他們逐漸意識到這個專業可以凝結鑄造一個強國惠民的偉大工程,這是一個重要且崇高的專業。

牛!這所高校,1間宿舍2位“優青”,141篇學術論文,59篇SCI檢索

李炎隆老師(第一排)和許增光老師(第三排左一)

熱愛水利 求索不息

帶著對水工專業的熱愛,兩位少年選擇了繼續求學,經歷了認真的備戰複習,2005年他們一起如願考上了西安理工大水工專業的研究生,再次成為了同班同宿舍的同學。

研究生的學習與本科不盡相同,需要更加主動地將專一性、廣博性、研究性與創造性相結合。因此他們成為了圖書館二樓期刊室的常客。“當時上網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我也是在逐漸摸索,通過各種途徑去看去了解,只有看的多了,瞭解的多了,才會有自己的思考。寫科技論文就是要有自己的東西,重複別人的工作是沒有意義的,找到不同,才有創新”許增光老師回憶道。

在更加積極主動的付出下,經歷了一次次整理——思考——推翻——調整的過程,許增光老師在研一下學期發表了屬於自己的第一篇論文,研二上學期李炎隆老師的第一篇論文也見刊了。“當時的研究生畢業,沒有發表論文的要求,但我們都覺得發表論文是對自己付出的肯定和繼續探索的鼓勵。”李炎隆老師接受採訪時這樣說。

在求知慾驅使下,兩位老師選擇繼續深造讀博,下定決心要在這一領域尋求真諦、開拓思維,最終服務和回饋社會。2008年李炎隆老師選擇在本校繼續讀博,而許增光老師去了上海交通大學。博士三年,他們奮鬥在不同的學校,研究著不同的方向,但他們依然相互鼓勵、相互見證、共同進步。他們依然保持著高度的自律和不怠的堅持。

許增光老師每天會在筆記本上記下思考的過程,或是勤勉汲取的摘抄,或是靈光一現的切入點,亦或是沉心勤懇的數值計算,數十個筆記本上羅縷紀存,折射出他踏實勤奮、厲行求真的科研態度。李炎隆老師在西理工的校園每天都重複著“宿舍-食堂-實驗室”的路線軌跡,“發問-思考-解答”的學習模式。

啃理論、寫論文、搞實驗,帶來的壓力有時也會讓兩位少年感到焦慮,每當遇到瓶頸時,他們總會給對方打電話“聊一聊”,分享彼此的研究進度,聽取對方的建議,相互打氣,相互鼓勵。李炎隆老師說:“搞科研是需要定力和耐心的,但這並不代表科研是自娛自樂,更不能閉門造車”

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能帶來新的思路,打破固有的思維。

牛!這所高校,1間宿舍2位“優青”,141篇學術論文,59篇SCI檢索

牛!這所高校,1間宿舍2位“優青”,141篇學術論文,59篇SCI檢索

牛!這所高校,1間宿舍2位“優青”,141篇學術論文,59篇SCI檢索

兩位老師學生時代的筆記

鍾情水利 反哺育人

博士畢業後,兩位老師又做了同樣的選擇,他們回到了母校,回到了記錄著他們的青春、他們的成長的西理工校園,成為了一名教師。曾經的付出成就了他們的現在。他們想像他們的老師一樣,培養出更多的學生,讓水利人才像大江大河一樣綿延不絕。

隨著越來越熟悉這個專業,他們也越來越熱愛這個令人驕傲的專業。水利工程作為一項民生基礎建設工程,其發展事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總體大局。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中國的超級工程背後都能映射出水利人的努力付出。兩位老師想通過自己的研究成果,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水利工程是一項兼顧水電開發、保障民生、實現水利安全和人水和諧的重要工作。

因為一脈相承的傳統和對學校的深厚情感,他們想用自己的所學、所悟、所思感染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幫助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中兩位老師寓教於情,他們通過工程實例讓學生知道水利事業是一種帶有公益性質的事業。他們經常告誡學生,“當你們學有所成,將知識、熱情、青春悉數投入一個項目時,將會感覺到自己在和這個偉大的工程一起成長,那種自豪感值得一生去銘記。”

牛!這所高校,1間宿舍2位“優青”,141篇學術論文,59篇SCI檢索

李炎隆老師(左)和許增光老師(右)

說起教學和科研兩項工作,李炎隆老師說:“人生沒有捷徑,最後的成果就是努力程度最直接的反映,希望學生既會‘聽話’端正態度,汲取意見;又要‘不聽話’主動思考學會質疑”。許增光老師說:“要沉得住氣,穩得住心,學會在龐雜中尋主導,大方向中找中心,不要只說不行動,也不要光幹不思考”

兩位老師和水利事業一起成長,一起明心立志,共同繪製人生藍圖、相互借鑑、追趕超越。兩位老師分別於2017年和2019年入選國家“優青”,在自己鍾愛的事業上,獲得更多榮譽,承擔更多的責任。

看完兩位“學神”老師的成長之路,大家是不是和小編一樣對兩位“學神”老師心悅誠服呢?大家可以在留言區交流自己的看法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