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前言

大家好,我是黄昏百分百。感谢太平洋电脑网聚超值和英睿达给我这次众测机会,来体验一下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现在用的这块老SSD也有些年头了,性能下降还是比较严重的。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跑起分来也是一喘一喘。前段时间有位朋友的SSD硬撑着用,扛太久挂了,全军覆没。基于SSD的特性,该上新的时候还是需要果断。好了,废话不再多说,我们开车吧。

开箱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话不多说,我们直接来看英睿达 BX500。

翻出个很以前的3.5寸机械键盘,比整个SSD的包装还要大,容量却只有1/10多,不得不感慨科技发展迅速。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SSD质保三年,算是比较令人放心的,毕竟现在主流都只是一年。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里面还有一层硬塑保护,再加上快递盒外面的五层保护,SSD盘体坚若磐石。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官方网站上也提供了一系列的软件给用户使用,不过我平常捣鼓比较多,这次就用自己习惯的软件吧。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说明书多国语言,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还是去在线获取帮助和相应的软件。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BX500的盘体是塑料壳的,看起来倒是挺细腻。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SATA速度6Gb/s,这个应该都是一样的。480G版本,型号是CT480BX500SSD1。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现在机械硬盘的存储密度也差不多极限了,垂直记录叠瓦啥的也是不断有优劣之讨论。以后SSD成本继续下降,是肯定要成为主流的。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金手指挺锃亮的,金中带黑,这就是传说中的黑金吧。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外壳不是靠螺丝固定的,我手艺不好就不拆了。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塑料壳,想要开起来倒是不难,这里还是借用一下网上的图。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上图来自于网络其他大佬的拆解。可以看到,SSD使用的是小板PCB,塑料壳,无外置DRAM缓存。鉴于美光英睿达系列不错的口碑,实际表现还是需要上机看看。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由于SSD的规格都是一样的,上机就直接拧上去,插上电源线和数据线就OK。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上机之前先分个区。

WIN10默认会整一个EFI分区出来,如果是作为从盘的话,用处不大,强迫症朋友可以删掉。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开始,运行,输入Diskpart。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先用list disk列出所有的磁盘,认好你要清除多余分区的磁盘的编号,select disk 2(从0开始),然后输入clean即可。这里一定不能输错。如果没把握的朋友可以借助其他可视化工具,或者放着这个EFI分区不管也没啥问题。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先来看一下AS SSD Benchmark的跑分。和标称的540、500速度相比差不多,毕竟我这边是实机,而测试的时候是最佳环境。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再来HD Tune 里测一下。根据网上的资料,BX500没有外置DRAM缓存,所以这里的测试曲线也是体现了出来。可以看到,SLC Cache大概在17G多,在吃光了之后速度就掉到了100M以下。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虽然BX500用的是美光第二代3D TLC闪存,但是用的SM2258XT主控发热量还是比较大,塑料壳的劣势暴露无遗,跑了一个分就上了50多度。网上其他朋友的评论都上过70多度,出于对SSD的保护,我选择让它休息一下,毕竟一上机通电时间就达到了26小时,电源周期次数290。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整装再出发,用CrystalDiskMark来跑一下,成绩还稍微高出了官方标称值。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再用TxBENCH跑一跑。三家的测试成绩都大同小异,平均成绩均在误差范围内,字面读写速度也都达到了540、500的标称值。

但是不管怎么样,电子产品新旧淘汰总是很快,不管是机械硬盘升级SSD,还是老旧SSD升级,BX500都还是可以胜任的,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安装系统的流程。

下载系统

关于系统下载方面,个人建议下载微软的原版系统,而不是国内乱七八糟的精简版,强化版。至于这部分没什么好说的,和大部分系统安装的教程一样,请去MSDN我告诉你下载系统镜像。网址和下载步骤都在这里,镜像可用迅雷或者百度云盘下载。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一共4步,每一步点哪里都在那,最后一步复制下载链接,用迅雷或者百度云盘下载。

制作系统安装U盘

制作系统安装U盘有很多软件,这篇文章推荐的是通过微PE安装,因为微PE是本土化最好,且最纯净的系统安装工具箱。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微PE官网在图上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建议下载64位的微PE工具箱V2.0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下载微PE工具箱V2.0后打开其exe执行文件,不要点立即安装进系统,选红框内的安装进U盘。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紧接着请选择正确的U盘,并勾选格式化选择框,请注意,不要选错带写入U盘,U盘内的文件都会被删除,所以请提前备份重要文件。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紧接着打开刚刚下载windows镜像在sources文件夹中,找到install.wim文件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将刚找到的install.wim文件复制进刚刚做好的系统启动U盘中。

以上所有部分都可以在其他电脑安装,这几步结束后,系统安装则正式开始。

系统安装

​进入windows PE图形化操作系统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将刚才准备好的windows安装U盘插入需要安装系统的电脑上,紧接着重启电脑,在重启的时候,看电脑的左下角或右下角,会有选择启动项的按键选项,不同品牌的主板按键不一样,快速点击“display Boot Menu”对应的快捷键就行了,因为我的显示器是4K的,拍出来照片字母太小,所以这里用的是网图做演示。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在启动菜单选项选择UEFI启动选项,则会进入Windows PE系统,从而可以通过图形化界面进行系统的安装。从这里开始,会在Windows PE系统中进行,操作逻辑和我们日常使用的windows 系统一样。

格式化硬盘并建立引导分区(选做)

下一步,如果硬盘是新买的或者之前并没有做过系统的话,需要先进行格式化,并建立引导分区。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在windows PE系统中,打开分区工具DiskGenius。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在DiskGenius中,按照步骤,找到需要格式化的硬盘,选择快速分区,勾选重建主引导记录(MBR),如果做系统的是固态硬盘,不要忘记在第四步选择4K对齐,也就是将分区对齐到4096扇区。

安装系统

硬盘已经格式化好之后,就可以直接安装系统了。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在windows PE系统中,打开Windows安装器。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第一个红框中去windows系统安装U盘中找到拷贝过来的install.wim,第二个,第三个红框中则选择所要安装系统的盘符。选择完毕后,点击开始安装即可,安装进度条完成之后,对电脑进行重启。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重启后,windows系统会自动部署,这一部分电脑可能会重启若干次,安心等待就好。

SSD入门之选 - 英睿达 BX500固态硬盘480G 测评报告

▲系统安装成功后则进入了系统设置,根据提示进行选择以及信息输入就好。

总结

作为使用了美光自家第二代3D TLC闪存的SSD,BX500在基础表现上还是不错的。遗憾的是主控发热量较大,而塑料壳的散热实在不是很理想,毕竟这个系列定位也是入门款,适合机械盘或者旧SSD升级作为系统盘,或者作为小仓储盘,只要不是连续长时间读写大文件,问题应该不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