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與誰交往,都要有相應的邊界感

當父母對你嚴加看管時,當另一半隨意侵犯你隱私時,當朋友以人情對你道德綁架時,你是否也會冒出這樣的念頭:被冒犯了。

無論與誰交往,無論是何種關係,都不能隨意。即使關係真的密切,也要注意,有的地方不能碰,有的地方不該碰。

人生如尺,要有度;感情如面,別越界。

其實也就是近年來時常被提及的邊界感。

什麼是邊界感?

總結為八個字就是“凡事有度,過猶不及”。邊界感是人際交往中重要的法則,陌生人之間要把握邊界感,熟人之間更要把握分寸。

無論與誰交往,都要有相應的邊界感。


1人貴在擺清自己的位置


無論與誰交往,都要有相應的邊界感


前些天遇到一位讓我哭笑不得的網友。

之前跟他完全沒有任何交集,他找到我時,也沒有什麼客套寒暄的開場白,第一句就是,

你現在寫文章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我當時雖然覺得莫名其妙,而且還是被問這麼私密的話題,但出於禮貌,還是回應了一下,並拒絕談收入這麼隱私的話題。

然後他也就沒了回覆,我以為事情到此也就告一段落了,沒想到幾天後他又突然私信我。聊天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我寫了幾個月的文章,但是一直沒人關注,這樣吧,你幫我寫,交給你運營,給你一百塊錢。

你肯定想不到有這樣的好事吧,但這就是真的。

他發我這段話的時候,已是深夜,我平時睡的早,也就沒有回覆,然而他卻拼命彈窗,直到第二天早上。

看到這番話的時候,我的確想不到,但想不到的不是因為這所謂的“好事”,而是怎麼會有這樣不客氣、這麼無理的人。

運營過自媒體號的人都知道,管理一個賬號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

況且我與這位網友素未相識,他就直接用了命令式的口吻、施捨性的態度、催命形的方式,試圖把一項與我毫無關係的事情強加給我,實在是讓我感受到了被深深冒犯。

且不說這100塊錢根本買不了我長期的勞動力,我更想知道的是,他憑什麼就認為我就應該幫從未謀面的他。

其實像這樣明明毫無關係,卻理所當然索取幫助的人還有很多。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肆無忌憚的向他人索取。無論關係深淺,都用既然我開口了,你就要幫忙這樣的道德觀進行情感綁架。

我只想問一句,你有什麼資格,我又有什麼義務?

有句話說的好,

你我本無情分,我憑什麼要幫你,願意幫你是情,不幫你也是本分。

人貴在擺清自己的位置,特別是要理清與他人的關係,明白什麼話該說,什麼話應該怎麼說,什麼話就沒資格說。

否則就是對他人邊界的冒犯,不能成事也是理所當然。


2熱情過度,也是一種冒犯


無論與誰交往,都要有相應的邊界感


有位鄰居奶奶,前些日子,被自己的兒子“請”出了家門。

人到老年,本是依靠子女的時候,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不禁惹人唏噓。但深入瞭解他們的相處模式後,也是讓人明白了一二。

這位奶奶在跟自己的兒子兒媳相處中,絲毫沒有應有的邊界感。

小兩口有什麼事,她必要摻一腳,哪怕只是夫妻倆的打鬧逗趣,她也要上綱上線一番。

她的兒子每次跟她溝通這個問題,她總是反駁道,

我是為你們好。

然後她的這些做法真的是為他們好嗎?

事實上,因為老太太的干預,已經罵走了兩任兒媳,兒子沒辦法這才提出讓老太太出去單住。

誠然,老太太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她錯就錯在沒有意識到兒子已經長大成人,她的過多幹預顯然已經觸碰到了小兩口的私密邊界。

兒子未成家之前,她是家庭裡的主角。但兒子成家後,兒子和兒媳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他們就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主角。

此時,適時的退場才是明智之舉。也可以表達關心,卻不再能處處指手畫腳。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講過一個漿糊邏輯,即,

我們所處的圈子就像漿糊,亂成一團。因為總有人肆無忌憚的參與到你的生活,還不知道適可而止。

有些介入,說好聽了,是熱情關心他人,說難聽了,也不過是對他人的冒犯罷了,反而會令彼此的生活越過越亂。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也曾提到,

邊界感淡薄,是很多情感成為傷人利器的原因。

為防止自己的這份愛,變成傷害,牢牢守住自己及他人的邊界就是重中之重。


3 拿自己當外人,才是正確的相處之道


無論與誰交往,都要有相應的邊界感


生活中,我們總是遇到太多自來熟的人,動不動就以,“我們什麼關係啊”這樣的理由,提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要求。

都說熟不逾矩,再熟也要有相應的邊界感。有的時候,把自己當外人才是正確的相處之道。

曾遇到過一位微商朋友,平日交集並不多,有次,她突然找我說,

你買下我的產品吧,我這個月的指標不夠,就差你這一單了,我們這個關係,自己人了,你是不會拒絕的吧。

說完,她連回復的時間都沒給我,就直接把產品鏈接發給我,讓我趕緊下單,讓我傻眼的是這個產品還很貴。

說實話,她是沒把自己當外人,可我是啊。

類似於這樣朋友之間的請求還有很多。幫吧,自己的財力精力有限;不幫吧,又被架上了道德的高位,處於下不來的尷尬境地。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以人情綁架他人幫助自己的行為,也是冒犯他人邊界的一種。

蔡康永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與人之間是有情感賬戶的,不要任性的覺得,你的錢永遠揮霍不完,不是的,存款變成零的時候,就是對方離開的時候。

有的時候,被綁架的是人情,消耗的卻是雙方的感情。即使關係好,人情也不能成為你隨意觸犯他人邊界的藉口。

朋友之間也是需要有起碼的邊界感的,就算朋友有錢,和你關係再好,任何一條都無法成為強迫他人做事的理由,兩條加在一起也不會是。

邊界感,是無論何種境況下都該有的修養。不拿自己當外人的前提,是自己也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適當拿自己當外人,並不是情感疏離,而是對自己也是對對方最大的尊重。

4 無論與誰交往,都要有相應的邊界感


無論與誰交往,都要有相應的邊界感

當然,邊界感,也不是同一而論的,畢竟不同的人對邊界的承受程度都不一樣。任何事情都要因時因事制宜。

但總的來說,

在跟他人相處時,得先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認識,切莫交淺言深;

在與親人相處時,不要有那麼多理所當然,誰都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到了一定時候,就要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間;

在與朋友交往時,可以講情分,但千萬別濫用情分,互相尊重永遠是大前提。

周國平曾說,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而一切麻煩和衝突都源於想要突破這界限。

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可以分為三種: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別人的事,只能尊重,不能強加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就好。任何一種事都不能越界。

生活中,我們無論與誰交往,都要有相應的邊界感,也要警惕跟拒絕肆意冒犯你邊界的人。

過猶不及,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