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本山寨过的武器,把经典的原型武器脸面全毁了


一张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和美军展示缴获日军机枪的照片,有眼尖的网友发现,中国士兵手中的机枪不是美军M2机枪么?怎么变成日本武器了?难道是日军缴获美军的M2,然后中国又从日军手里缴获过来的?再仔细看下,似乎和M2又不太一样。其实,这是日本造的12.7毫米Ho-103型高射/航空机枪,是日本著名轻武器设计师南部麟次郎从美军M2机枪山寨而来。

二战虽然日本虽然在东亚逞凶一时,但从本质上来说,其军事工业与英德美苏相差甚远,虽然看起来什么都能造,但很多高技术含量的装备还是不能设计生产,因此很多装备只能靠山寨。比如这南部十四式手枪,以德国鲁格手枪为原型进行设计。但是由于日本工业薄弱,导致击发疲乏时常会变成哑弹,击针也时常断裂,在泥水等恶劣情况下无法应用,而且很是轻易走火。同时精度极差,枪弹的穿透力也不稳定,“是一款连自杀都不一定能实现的枪”。

而它的原型鲁格手枪,却是一把盟军士兵人人都想缴获的手枪,因为一是其射击精度很高,能够在200米处击中人形靶子,并且表面精致、坚固耐用,留着自用是极好的。二是因为作为德军军官配枪,制作精美,并且适合当作艺术品收藏,同时缴获代表着极强的荣誉感。三是在当时的黑市上,一把鲁格P08手枪能够在当时换的一座农场,极具经济价值。


仿制M1加兰德步枪的四式半自动步枪。二战时期,日本的枪械主流一直是栓动步枪,这主要是受资源限制和刺刀决胜思维影响,崇尚精准射击,扫射无用论。但面对美军的M1加兰德和汤姆森冲锋枪组成的火墙撞得头破血流。痛定思痛的日本人在1944年决定研制半自动步枪,战况紧急,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山寨。

M1伽兰德步枪。四式半自动步枪主要结构与M1伽兰德步枪相同,不过进行了所谓的日本特色的改进,比如子弹改为了7.7×58mm有坂步枪弹,容弹量增加到10发,通过安装两个5发弹夹条供弹,射击时,并不会向加兰德步枪一样打光子弹后“叮”的弹出漏夹。因为该枪使用两个5发弹夹条供弹,导致经常会出现卡壳和供弹问题,因此迟迟未能大量生产装备,至日本战败投降前,四式步枪一共只生产了一二百支,没有一把参加过战争。

M2重机枪。在重机枪方面,日本人选择仿制美国的M2重机枪,不过依然没有逃脱内斗的习惯。日本陆军在二战中一直缺乏一种可靠的大口径机枪,连战斗机上的航空机枪也只能用7.7毫米口径,面对盟军战斗机12.7大管子屡屡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后来日本缴获美军M2重机枪后如获至宝,赶忙山寨,造出了“ホ103”机枪,也就是日本人口中的“一式 12.7 毫米机关炮”。


八联装一式机关炮。为了防止被美军缴获后使用,傲娇的日本人并没有采用美军的12.7X99毫米子弹,反而用了意大利版的12.7X81毫米子弹,但是这种12.7毫米的穿甲-爆破式弹头研发困难,引信失灵情况非常普遍,造成威力严重不足,经过多次改良后于1941年正式定型装备。

搞笑的是日本海军觉得这款机枪不错,但又不屑于去找陆军要,于是让自己的兵工厂也把M2机枪山寨了一遍,取名“三式十三粍固定機銃”。子弹也要用自己的特有口径13.2毫米子弹。

巴祖卡火箭筒。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被美军用谢尔曼这种欧洲战场的二流坦克欺负得一塌糊涂,开始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于是,日本赶紧山寨了巴祖卡火箭筒,即“试制4号7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但是搞定了发射筒,搞不定火箭弹,由于推进药柱推力不足,火箭弹的命中率极低。即使最后穷途末路,也没有生产出来多少。

有趣的是,这款火箭筒虽然没有和美国坦克决战,但是几年后,中国仿制的日本四式90毫米火箭筒却在朝鲜战场上将美军谢尔曼坦克打了个人仰马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