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晚清長江岸邊的生活,百姓住低矮草棚


長江三峽的船隻。1871年10月,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從上海出發,沿長江而上,經漢口、沙市、宜昌進入三峽,歷經艱險最後到達四川的巫山縣。在此期間,他被雄奇險峻的三峽自然地理和繁蕪粗礪的民間生活深深震撼,一路拍攝了關於長江三峽的一批歷史影像。

長江岸邊的人家,居住條件非常簡陋。約翰·湯姆遜是第一個帶著照相機遊長江三峽的人,是真正意義上拍攝三峽的攝影先行者。他採用的是當時先進的膠棉溼版照相工藝,曝光時間在1-15秒左右。

船行三峽間。等湯姆遜抵達三峽,已經是1872年初。他被這裡的壯美景色吸引,他說:“這裡的景象比我們之前經過的任何地方都要壯觀。”到處都是激流險灘,江面旋起一道道浪花,咆哮著奔流而下。

揹負木柴的婦女。當湯姆遜到達三峽時,長江兩岸的居民並不歡迎他,朝他扔石塊,他總要小心翼翼地拍攝這裡的場景。這種情況應該可以理解,居民從未見過外國人,因此湯姆遜扛著攝像機出現時,必然讓他們感到驚異和恐懼。

長江三峽沿岸的棚戶居民。三峽一帶岩石覆蓋著地面,湯姆遜發現:“在所有可能的地方, 岩石表面稀薄的土壤都被刮取下來種上了莊稼和蔬菜,終日精心照料,長大直至長成。這真的是從石頭裡面要麵包。 ”這也是當地百姓不得已而為之。

長江岸邊的民居,住房就是莊稼秸稈搭建的草棚,比雞窩好不了多少。百姓生活還是很貧窮。

漢口至宜昌途中,長江上的船工在吃飯。湯姆遜不僅關注三峽的風景,還關注這裡的商業前景。他說:“揚子江上的任何一道急流都能被跨越,蒸汽動力完全可以被用在這裡⋯⋯當這條江向蒸汽航行和外國貿易開放的時候,大膽而科學的技術必將出現,實現這一可以企及的目標。 ”

湯姆遜的翻譯張先生站在艙前遠眺水面。左一是船工,左二是湯姆遜的僕人。

一個煤礦的入口。湯姆遜西進至湖北的邊城——巴東,他發現了很多當地人在開採煤礦,於是用多幅照片連續性地記錄了這裡的百姓以純人工方式開採燃煤的實景。

挖煤的工人。宜昌、巴東附近有豐富的煤礦。湯姆遜說:“在一些地方常能見到中國人儲存木材和秸稈作為冬天的燃料, 而在他們的腳下就有數不清的煤等著被利用。如此廣大的煤田將會構成未來中國強大的基礎,當然,前提是蒸汽動力被用來幫助開發內陸的礦產資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