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1979年改革之初的上海,回顾过去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照片介绍:正在进行路面维修的传统街道 今天的上海是国际知名的大都市,但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时还不是这样。这组照片是1979年一位美国游客来上海旅游时拍下的。

照片介绍:苏州河边上还大部分是居民房 199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这样描绘他心目中的浦东新区,“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照片介绍:上海牙膏厂的广告牌 上海牙膏厂有限公司(原上海牙膏厂)创建于1912年,是中国牙膏工业的发源地,国内最大的牙膏专业生产企业

照片介绍:农贸市场内销售蔬菜的摊位 当年的街道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干净,但也还不错。

照片介绍:妇女儿童用品商店门前 商店前面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耍,现在这些孩子应该也都40多岁了吧

照片介绍:传统的街边店铺 上海传统街边的一座老房子,楼下是一家粮食店和小吃店。

照片介绍:街道加工厂的生产车间 工厂标语中有第二版的简化汉字,第二版简化汉字实行与1977年,86年废除。很多人会觉得第二版很奇怪。

照片介绍:工人新村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为改善产业工人的困苦和而恶劣的居住环境,建立了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扬新村,后来又开展2万户计划,修建了多个工人新村。

照片介绍:从公交车上拍摄的街景 那时候的人穿着简单,夏天就是白衬衫+蓝裤子。1979年人均收入很低,属于大家都没钱的时代,年人均工资也就600块,只能吃饱饭,赞几年工资买辆自行车、手表就不错了

照片介绍:传统的街道和市场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一提起上海就会想起一幢石库门房子内,住着大饼摊的老山东、苏州老裁缝、洗衣作坊的小宁波、小热昏杜福林、卖香烟的杨老头、小皮匠、舞女韩师母、金医生等“七十二家”房客,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成为了经典,

照片介绍:40年上海变化 你生活中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