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太监真实相貌:面露和善,死后不能葬入祖坟,图9是李莲英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赏雪,旁边是太监】太监,又称宦官,是古代皇宫里皇帝、妃嫔们役使的人员,他们地位地下,同时又被视为祸国殃民的存在。

【溥仪登基时,大清门前等待的太监】“太监”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辽朝,本来是皇宫里官员的名称,并不一定都是由宦官担任。明朝时,低阶宦官名“少监”、“中监”,高阶宦官是“太监”。满清入关后,宦官统称为太监,雍正帝规定太监品阶上限为四品。

【敬事房首领太监路来福】由于太监和皇帝密切接触,他们掌握着皇帝最高机密,就容易导致出现祸乱朝纲局面的出现。因此,古代统治者对太监阶层严密监控,清朝更是如此。清初规定,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下设总管、副总管等职。康熙时总管宦官为五品,雍正时改成四品。


【太极殿首领太监王瑞清】鉴于明朝太监乱政的局面,清朝对皇宫太监人数进行了严格控制,顺治时设置太监仅1000人,到了乾隆年间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都未超过此数。

【大太监崔玉贵】为了防止太监擅权,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终大清一朝,没有出现汉、唐、明宦官的专权现象。即便晚清大太监李莲英,也不敢丝毫擅权,足见清廷对太监的管理还是颇为成功的。

【长着胡子的太监】照片中这名太监之所以有胡子,这是因为他净身时已经过了青春期。清朝时太监的俸禄是这样的,四品宫殿监督领侍月食银八两,米八斗,公费制钱一贯三百;五品宫殿监正侍月食银七两,米七斗,公费制钱一贯二百;六品宫殿监副侍月食银五两,米五斗,公费制钱一贯一百;七品执守侍月食银四两,米四斗,公费制钱一贯;八品侍监月食银三两,米三斗,公费制钱七百。


【内殿总管太监延寿】由于净身后视为不完整之身,太监们出宫后很难再回故乡。于是,北京城周围寺庙往往成为太监最后的落脚地。很多太监生前“找一间庙来亲近,挂一和尚或道士名,长年累月地给予庙方供养”,为了年老出宫后有个落脚点。

【慈禧太后出行照,前排右边是李莲英】晚清时期北京有两座寺庙里太监众多,“一是在北平北长街,万寿兴隆寺;一是在平西宛平一区,黑山护国寺。此二寺之庙规相同,住持皆由公推。凡入会者,须有人介绍,入庙者尚须品性端正,纳入会费银二十两。三年后,准进庙食宿,死亡有棺,为其作佛事,葬于公地春秋祭扫,后死者送先死者。”

【大太监李莲英】作为晚清最有名的太监,李莲英自愿净身入宫,后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宠幸,一跃成为最有权势的太监。不过,李莲英死后身首异处,至今原因成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